多,《华严经》说:“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二因所要停的 固然是心,而能停的也还是心,既然能所都不出“心”的范畴,因此轻不得、重 不得。所以在禅家则不肯直说,因为说出来的都是言语文字,必教离心、意、识 自参自悟,也是不得已的苦心。不过我们也不必畏难,“我欲仁斯仁至矣”,佛 说有种种方法,或渐、或顿、或权、或实,只要依法修持,都可圆证心性,成就 佛果。 (二)释 心 心是幻生幻灭、终日随缘的东西,忽喜、忽忧、忽贪、忽嗔都是心;就他的暗钝 来说叫无明,就它的能障复自性来说叫业障,就它的熏习缠缚来说叫习气,就它 的动扰不安来说叫烦恼,就它的固执自是来说叫执见,就它的贪恋不舍来说叫情 爱,总是生灭的妄心而已。 心的现象,细分是很复杂的,不但起心动念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它不是一下子 就取得完成的形态,而且所起的心念的性质,又各有不同。佛法对于心理现象和 思维规律的说明,最为详明,远超一般心理学之上。如西方机能派心理学 (Functionalism)以研究心意为主,专研究一切意识状态对于人类的作用和影响, 大抵不出佛法第六意识及跟它相应的心所,而且有遗漏舛误。至行为派心理学 (Behaviorism)以为人类意识渺茫无格,无从研究,必须藉一般动物的全身行为 加以观察、测验和比较,虽渐能窥及肉身与藏识隐秘的流行活动的情况,但终不 能明确。此外虽尚有几派,但大致皆同。 佛法把心分为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 耶识。我们平常能见色闻声等,是前面五个识的作用,这譬如门口招徕客货的人; 第六意识由前五识所引起,活动的力量最强,这譬如接收客货入栈的专使;第七 末那识,“末那”译为“意”,意就是思量,它坚固执住第八识为我,恒常思量, 为烦恼的根本,这譬如完全凭主观来收受货物的人;第八阿赖耶识,译为藏识, 我们有生以来,所经过的千万事情,都能不忘,学习技能工巧,而能办成,都是 这藏识的作用。它能含藏一切种子,这譬如大栈房,一切大小、好坏、净污等物, 无不藏入。这第八识原是真妄和合,为诸识的根本,力用很大,人生的六道流转, 就是由六识的造业,而由它去受报。这八个识,也叫做八个心王。另有五十一个 为心所有的各种思想现象,叫做五十一个心所。其中五个是起心动念的必经步骤, 叫做“遍行心所”——触(接触)、作意(注意)、受(感受)、想(想象)、 思(思维),这五个是连贯的;五个是各有各的境界,并不连贯,叫做“别境心 所”——欲(欲望)、胜解(认为)、念(记忆)、定(专注)、慧(判断), 有十一个“善心所”是作一切善事、自利利人的依据——信、惭、愧、无贪、无 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有六个是“根本烦恼心所”,是 一切烦恼的总根——贪、嗔、痴、慢、疑、恶见;有二十个是“随烦恼心所”, 是随根本烦恼而起的——忿、恨、恼、覆、诳、诌、骄、害、嫉、悭、无惭、无 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不静)、失正念、不正知(谬解)、散乱; 有四个是“不定心所”,是善恶并不固定的——悔、眠、寻(寻求)、伺(伺察)。 八个心王譬如军官,五十一个心所如所统率的士兵,而且军官所带的士兵各有多 少,如前五识只与卅四个心所相应,六识与五十一个心所都相应,七识与十八个 心所相应,八识只与五个遍行心所相应。 以上八识和五十一心所,是佛法对于心理现象的说明,而且尚是提纲挈领的大要, 假使仔细分析更是无量无尽。专研究这方面的叫法相宗,也叫唯识宗。但是由博 返约,万法本属一体,而所以要这样详细分析的原故,在便于了解它的幻妄而破 除之。所以佛说法相,目的在于破相;说唯识,目的在于转识,正因为无相之相 乃为实相,无心之心方是真心! (三)心、物和性的相互关系 人们都把心物分开来看,只知其为不一,不知其为不二。在佛法,则心和物是不 可分割的两面,是一体圆观的,圆融无碍的。心因物而有,物因心而显,譬如眼 见茶杯,便起茶杯的影象,所以心乃因物而有。是存在决定意识的;但茶杯虽客 观存在,若“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又如学佛至相当程度,转识成智时,也能 心不系属,不受客观的反映,所以物必因心而显,心有它的主观能动的积极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意识也就有决定存在的意义,从知即心之处物在其中,即物之处 心在其中,心外无物,物外无心,心物是不二的。 以上是说心和物的关系,至于心、物和性的关系,也是不二的,心和物都是在自 性上所起的影象。心和物是有为法,是相对真理,性是无为法,是绝对真理;但 相对与绝对,并非两个东西,离开相对便没有绝对,绝对即在相对中去认识,离 开绝对也没有相对,相对的当体之物即是绝对。所以《心经》说:“色(物质现 象)即是空(性空),空即是色”,即是性和物的不二。《楞严经》所谓色身、 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儒家的孟子养到了浩然之气以后,也 有“万物皆备于我矣”的说法。《心经》又说:“受、想、行、识(心理现象), 亦复如是”,即是心和性的不二。前面已有水波的譬喻,不难了解。 佛法上有一句名言:“心本无生因境有”,完全是唯物的观点。但妙在有这“本 无生”三字,“本无生”不是就没有,还有一个“本无生”的光景。这是佛法所 独有,是学佛的精髓。但这光景究竟是什么?只好让读者自己去领会了。 四、关于实践问题 任何学问假使只有理论而不能实践,是不中用的。佛法是注重实证的,要实证必 须实践,因此,学佛实际上就是一个实践问题。佛法的理论一点一滴都是实践的 结晶,而且佛法认为认识与实践,理解与事修,根本就是一回事情,两者是分不 开的。以下我们就来谈谈实践的方法,但在谈方法之前,必先来总结一下学佛的 目的,譬如行路,必先确定方向。 (一)学佛的目的 根据上面的叙述,我们已可了解宇宙人生是生灭不停的假相,是惑、业、苦三者 的连锁,而惑、业、苦又总不出自心的昏迷妄动。因此学佛的目的,就在于端正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