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问一切事物既然都是生灭不停的假相,可惜人们习惯于主观的妄想执著,不 能从客观的真实上来看问题,因此便不明白这宇宙人生的真实相貌,并且错认这 狭小的假相为我,而发生了我贪、我痴、我见、我慢的四种迷惑,而以一切身、 家、事、物为我所有,外惑于境、内迷于见,因此指鹿为马,变白为黑,侵占非 我、攻击非我。这样由迷惑所引起的身、口、意三方面的颠倒活动的力量,在佛 法叫做“业力”。起初是随着外境而转,后来熏习日久,力量增大,便随着内习 而转,被动于不自觉知,且它的力量必后后胜于前前,种种痛苦烦恼,遂不可胜 道! 说到苦,就不免令人感慨!人们的身世、遭遇、智愚、强弱虽千差万别,各有不 同,但“苦”却是共同的感觉。有的痛骨肉的流离,有的苦怨仇的相会,有的有 愿难遂,有的病骨支离,甚至因失恋而悲愤自杀,因细故而家庭失和,因逆子而 横遭虐待,因争产而兄弟阋墙,悲欢离合,穷通得失,真所谓“百忧感其心,万 事劳其形”,轻则神经衰弱,重则痴癫疯狂,在几十年的人生旅程中,固无时不 在烦恼之中!《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也许有人认为“我并没有苦”,其实是习惯了而不自觉,譬如久尝辣味,忘其为 辣,实际上他的苦正多着呢!何况世事无常,人身难久,还有一个“生死”的痛 苦存在啊! 苦是自心的一种感觉,是由自心的分别造作而来,譬如心不怨憎,哪里有怨憎相 会的苦;心不贪恋,哪里有失恋自杀的苦;乃至心不造业,也便没有生死流转的 苦;而分别造作,又是因迷惑不觉而来,这叫做“因惑造业,因业受苦”! 佛法教我们应从知苦的观点出发,用坚毅奋发的精神,积极地打破对于世间和一 切现象主观上所起的偏执成见,转痛苦为安乐,转烦恼成菩提;并放开心量,做 自利利人工作,为人民、为众生而服务,来充实我们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这样便形成了佛法活泼、积极、圆满、平等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佛法的宇宙观 和人生观是统一的。) 三、一个重要的关键——建立对心性的认识 我们既然谈学佛,就不能不谈到佛学上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心性问题。心性是 什么,千古以来的思想界为这个问题纷争不已。如我国古代的孔子,认为“性相 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则主张性善,认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苟子 却主张性恶,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宋儒程、朱学派,宣扬“理学”。 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他们往往窃取佛教义理,支撑门庭,但或 断章取义、或执理废事,不免漏洞百出。至于一般哲学家、心理学家用归纳、演 绎、内省、观察、推理、判断的结果,也只研究到“心”为止,而且也还没有把 “心”全部搞清(终不出第六意识的范畴),对于“性”的问题,更是做梦也不 曾想到,往往由这一子之错,弄得全盘皆错!科学家研究物质,注重实验,但对 于心性问题,因他不知实验的方法,左右推敲,得不出结论,也就只好“存而不 论”了。 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没有一点不是和思想意识发生着密切的关系的,所以心理 学乃是整个人生学的纲领;而参究明心见性之学,使人人知其本性,更是一切学 问的根本,譬如营业有了本钱,巧妇有了柴米。不明白心性,就象盲目行路,往 往会陷入主观错误而不自知! (一)释 性 心性本来不二,不过有真妄、动静、昏明的不同。性就是本性,也叫空性、自性、 真心(性也就是未动心前的心,所以在应用上心性二字往往通用)、真如、实相、 本来面目等,它譬如水;心就是心念,也叫妄心、幻心,包括各种感受、想象、 思维、认识等思想现象,它譬如波。就它们的体方面来讲,水波同是湿性,本来 不异;就它们的相和用方面来讲,那未波是动相,水是静相,波动则昏乱,水清 则月现,这样水波又是不一。所以心性是不一不异。人们对于心,比较的尚能理 解,因为它终日就象在波涛之中;至于性就无法见到,这譬如波涛本身还没有停 下来,就无法见到它自己静时的水的相貌,因此人们就不肯承认有这个东西。但 是波涛停时,是不是水也没有了呢?这就不难理解了。 性究竟是什么?从上面水波的譬喻,就可明白自性是一切起心动念的源泉。但人 们一定都说,思想是大脑官能的作用,是灰白质神经细胞的功能;有的认为思维 现象,是更深层次神经活动的表现。但正像七十四期《觉讯》月刊发表的《释迦 牟尼佛的道理》一文中问到:“我们有生以来所经历的无数事件的影片,它贮藏 在哪里呢?是否一个细胞收藏一件事件的影子,还是几个细胞共同收藏一件事件 的影子?旧细胞要退谢的时候,它又怎么把千千万万事情的印象,移交给新生的 细胞?新细胞又用怎样的方法接收旧细胞所遗传的一切印象呢?还有反映进去的 印象有先后,而发射出来的思想,并不一定照摄收进去时的次序,这又是什么缘 故呢?”这样,我想你一定也会哑然失笑。实际上,脑神经不过是意识的工具而 已! 电是不可见不可闻的,但不能说它没有。有灯泡而无电,灯就不亮,有肉体而无 性灵,就是死人!灯泡丝断,电就不起作用,但不是没有电;肉体坏了,也是同 样的情形(电仍是物质,这里借以譬喻)。 一切物质都有它的性,譬如水是以湿为性,火是以热为性,石以坚硬为性,百草 经过煎熬,尚且不失其温、凉、寒、燥的性能。人被称为万物之灵,能思维、认 识,能研究、策划,岂反而无性?那末人究竟以什么为性呢?我的答复是:人是 以“灵”为性,所以称做“灵性”,也叫本性、自性、觉性。能明悟这心性的究 竟相貌,在佛法上,就叫明心见性——明悟自心、彻见本性。 我们的自性,是体大、相大、用大。既无生灭,也不增减,恒常不变,广大圆满, 这是体大;具足种种慈悲、智慧、安乐、清净,这是相大;能发生世间和出世间 的善因善果,起种种妙用,这是用大。 以上我们不过在不得已中,借文字和譬喻来说明自性。事实上,真要证到此“性” ,是要经过一番歇心的实践功夫,所以佛法绝对重视实验,否则正象你喝水,我 就不知道冷暖。至于这个歇心功夫,不免也有一定的困难,一因烦恼习气蕴积太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