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中国远祖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第二篇)学习中国文化的

中国远祖如何教导他的后裔,传统文化
经典不是要求别人,是要求自己

    刚刚跟大家提到慎于始,其实带头作用是慎于始,每一个缘分也要慎于始。假如我们当下就开始以这样的心境来学习,那这一个月的状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刚刚宋老师,她听了《朱子读书法》以后,马上就拿来观照自己,这是我们的学处,马上说要“切己体察”,要“着紧用力”。这个“切己”就是把经典拿来不是要求别人,是要求自己,这个态度非常关键。因为我们在跟很多朋友们交流的过程当中,常常他们听完课,然后下课时间会跑向前来跟老师们讲到,说“啊,这一堂课太可惜了,没有把我儿子拉来,没有把我的先生拉来,没有把我的婆婆带来”。所以他们都很遗憾,“哎呀,这个课应该谁最需要听,谁最需要听”。所以他身边的人都需要听,就一个人不需要听。

    我上次遇到一个长辈很有意思,他那个四十集的讲稿不知道翻了多少遍了,一看就是已经有破损的地方了,很用功。他说,我不知道读了几十遍了,我还做了眉批。我们很佩服,过去了解了一下,结果他的眉批怎么下的呢?每一段道理后面就说,媳妇要看,儿子要看,弟弟要看。这个眉批里没有一条,我要看。所以当我们很冷静来看,当我们在学经教的时候,都是先想到别人错,别人要先做,那我们要看自己的问题容不容易?就不容易了。

    “工于论人者”,很会评论别人,很会看别人的问题的人,“察己必疏”,观察自己的缺点都没精力了,全在量别人,哪还有精力量自己?那这个继续发展下去就很危险了,因为我们察觉自己不够,所以我们做到的也不足。结果我们又拿着经典标准去要求别人,对他能不能服气?能不能接受?对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做一个人来批评我们,他自己都做不到了,还要求我们,我们的内心也很难接受。很可能我们马上回回去一句话,你五十步还笑我百步。

    所以我们在推广的过程当中为什么会有不顺利,为什么跟人会有一些不愉快?有一定的比例因素是在先要求别人,没有要求自己。所以夫子在《中庸》里面告诉我们,“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其实古圣先贤都告诉我们怎么处世待人一团和气,人家对我们没有怨言,这个知所先后,正己自然化人。这个顺序不能颠倒,不然起了反作用,到时候反作用,我们又不知道问题在哪,还很懊恼,说:啊,现在的人都没有善根,都不接受这些好的东西。当我们有这个念头的时候,其实又跟经典不相应了。

    所以这个“切己体察”,体察我们的思想跟真理、跟圣贤教诲相不相应?一不相应了,很多烦恼、很多错误的思维就会接二连三就出来,挡都挡不住。所以这个体察、这个观照就显得重要。只要跟经典不相应了,就伤人和,越做就觉得越没劲,越做就觉得别人越不认同,别人越不认同,自己越难受,这个时候应该想到孔夫子说的,“人不知而不愠”。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其实可以进一步再想,“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以师长在讲课当中提到,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谅解,一定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我到底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妥?反省就是开始觉悟。发现自己有什么念头不对,立刻就要痛改,把它转过来,改正自己的念头、行为才叫真正的修身。而这些对我们学习至关重要,改正自己的过失叫真修行,不是读过多少经,背过多少经,学到多少部经叫做真修行。那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而真正的达到的实质是改正过失。

    所以师长说到,他最佩服传统文化的地方,就是完全要求自己。当我们听到完全要求自己的时候,好,感受如何?会不会觉得人生变单纯了?会不会觉得轻松起来了?对啊,完全要求自己。可是妙就妙在这,正己化人,而那个化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而往往我们不要求自己,要去要求别人,要去控制别人,他累,我们自己呢?也很累。

    所以真会过日子要单纯,就是要求自己。而经典也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我们自己的修身,是我们的心地,依报就是我们所处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大学》也告诉我们,“有德此有人”,有德行之后自然感来很好的人群、朋友,志同道合的同仁来共同成就事情。

    现在很多男女要找对象,其实也不离《大学》这句话,“有德此有人”。他德行好了,才能感来好的对象。“有人此有土”,他才能组成一个家庭,继续让他的家道兴盛下去。所以传统文化这些经句其实用在小跟大的地方,都是很圆融,都是很相契的。真正会过日子,要过得自在,顺着经典,正己而不求于人,那是会过日子的人。

    不然我们每一天都在那里埋怨,太太为什么不做?他为什么不做?谁为什么不做?那都在烦恼当中。那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人假如在烦恼当中,弘扬不弘扬得开?我们拿着《弟子规》,“学《弟子规》很快乐,你就学一学吧”。那个人看了我们就跑了,我们自己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教育工作的使命感

    所以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有机会常常想想自己曾经跟小朋友们说过什么,拿来对照对照自己,真的会冷汗直流。所以时时提醒,我们是为了要成就孩子而来,当孩子感觉老师做的跟说的不一样,对他们的杀伤性是很强。

    所以为什么从事教育的人进步大,他可以提升快。他有这样的心态,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他们的家长,甚至于是对得起国家、社会,对老师们的信任。人越明白因缘的不易,就越加地珍惜。知缘、惜缘、造缘,而这个造缘是一种使命,不管我们人生走到什么样的缘分去,走到什么样的团体去,我们都是期许自己,要让这一个团体因我们的加入而更好,这是一种使命感。不忘这一颗初心,不管是为民族文化,为家庭,还是为中心,我们有这样的承担。

   
克己从最难处开始

    我记得我到澳洲去的时候,刚好很幸运听到杨老师讲《德育故事》,身边又有一位慈祥的长者庐叔叔,在生活当中给我耳提面命,真的,没有长者在旁边盯啊,还是一天混一天,所谓习气使然,浑然不知。自己坏习惯现前的时候,自己警觉不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