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学习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2)

那个时候我在澳洲,我当寝室长是卢叔叔交代我的,我也不知道长者为什么临行前交代我,你下次再回澳洲,要主动当寝室长服务他人。我在想,可能卢叔叔很会看人,二十九岁就当专业总经理,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要用对人才


    那个时候我在澳洲,我当寝室长是卢叔叔交代我的,我也不知道长者为什么临行前交代我,你下次再回澳洲,要主动当寝室长服务他人。我在想,可能卢叔叔很会看人,二十九岁就当专业总经理,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要用对人才,要用对人才首先要很会看人。所以可能一看我这个长相,就知道不食人间烟火,太好命,没吃过苦。这是真的,我两岁就搬到高雄市,都市,生活都比较富裕,从来也没饿过,所以真的没有吃什么苦,也没有什么去服务大众的机会。所以长者可能看到这些端详,交代我一定抓住这个机会去服务。我第二次回澳洲净宗学院就主动请求能有这个机会服务大家。结果有一次刚好我们寝室的一个长者,大我爸爸一岁,他胃出血,胃出血吐出来那个血块都是一块一块的,还挺严重的。结果在这样的情况,我就到医院去陪这个长者,这个陈伯伯。然后因为他胃出血之后,必须休息,而且吃东西,一般的东西没办法吃,必须吃那个麦麸,就是孩子好像七、八个月还是很小的时候,从那些东西开始吃起,他的胃比较脆弱。要有人照顾,谁来照顾?那我是寝室长,主动来照顾。

    我们那个时候到澳洲去学习,那个飞机票是几万块钱,所以大家脑子里都是想,我要去“学习”,这个学习括号。在我们的心里面觉得什么是学习?听课叫学习。假如听课才是学习,这个心境有没有形成一个新的执着?有可能。可能旁边的人很需要我们帮忙,我们说,别吵,我要学习。学到最后,看不到任何人的需要。学习不就是放下自私恢复仁慈博爱吗?怎么愈学愈感受不到身边人的需要?表面上在学习,事实上可能背道而驰。所以实质的学习是放下执着、放下分别,这个才是真学习。所有的经典,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放下分别执着,这个叫真正学习的功夫。听课、读经是学习的手段,它不是目的。

    人世间,我们常讲“道法自然”,很多的因缘自自然然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我们很急于求成,适得其反。勿欲速,勿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记得我刚学传统文化的时候,我这个人的性格也是比较容易激动,所以觉得这个东西很好,一遇到亲朋好友,就把一摊子书跟光盘全部给他了。结果事后我调查,他们都被我吓到了。然后那一摊东西拿回去就供在桌上,没有再动了,这太急了。慢慢的我就做调整,比方说在跟这个人谈传统文化,看他眼睛有点发亮就继续讲,看到他有点痛苦,听不下去了,我就赶紧别讲;看他很欢喜,先送他一本书,不要急着一下送太多。所以有时候我们太急了,本来好的缘,弄巧成拙。所以应该是要安住在本分上,安住在当下的因缘,这个才是好的学习心态。

    这个长者他胃出血了,正好是我去力行照顾长者的一个功课。我没机会照顾父母,怎么说没机会?因为我爸爸的身体比我壮很多,我那个时候也希望带爸爸出去环岛旅行,把台湾绕一圈,我们真的是这么做。一开始都是我开车,我年轻,我开车。开了两个小时之后,我爸爸坐在旁边,看我好像有点不行了,我爸爸就说,我来吧!所以本来都是我要服务我爸爸,最后都变成我爸爸服务我。也是很感激父母的身体都非常好。所以刚好到了澳洲去,这个长者身体这样的状况,我才有机会去服侍长者,像服侍自己父母一样,就让我补上了我没有上的功课。而且我们在那里,人手都不足,所以刷锅子、刷碗、做馒头、扫厕所,这个我那几个月常常做。做馒头一次要做一千个,就几个人在那里做馒头,跟这些长辈,有的从美国来的,有的从纽西兰来的。我一开始做馒头,做馒头要揉,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这么厉害,从头做到尾。我做一段时间,站得腰都快断了,很难过。可是没有人说要休息,继续做。没人说休息,一个大男人先说休息,其它那些都是阿姨,说不出口。我都得装着去上厕所,然后在角落那里先蹲一下,喘几口气,调整一下体力再回来做。包含刷锅子,那是六、七十个人吃的锅,很深,整个手伸进去刷,刷得很开心。人觉得在团体当中能付出,而不是只有接受,心里也比较欢喜、比较踏实。所以好像冥冥当中都有这些锻炼,都能安住在每个因缘当中。

    所以那一位年轻人到了庐江,我给他安排这些工作,他就说,他不想做了,他就是要学讲课的。他愈这样,我就愈不见他。结果刚好有一天我下楼的时候,碰到他了,怎么办?随缘,见了那就好好的跟他谈一谈。可能也是他快撑不了,就跟他交流一下,我就跟他散步。结果走的过程当中,他就一直讲很多事情,包含有一些感觉委屈,他就开始讲。他还提到,他一个人在这里,一个台湾人在这里,人生地不熟,心里很恐惧,就谈了这些事情。他谈到这里,我就跟他讲,什么你一个台湾的人,我不是台湾的人吗?等到他讲完之后,差不多讲了五分钟,我就问他一句话,我说你不是想讲课吗?他说,对!你讲了五分钟的话,请问有哪一句是师父讲的?他愣了一下,结果接着他说,没有一句是师长讲的。胆子真大,讲话没有一句是师长讲的,他想要上台去讲,你给人家讲错了,断人家的慧命,要到十九层地狱报到。

    昨天有一位学长说,蔡老师说教书没教好,要堕十九层地狱。不是我说的,是有一个故事说的,你们不要把很多事都推到我身上,这样我驼背不会好,压力太大了。我很怕有人第一句话就说,蔡老师说,我很恐慌。因为在我的一个经验当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朋友一开口,蔡老师说怎样怎样怎样,结果都不是我讲的。这个很有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听的时候是用他的意识去理解,所以讲出来的话,很可能都跟本来的话不一样。所以大家假如仔细去观察,比方我们在团体里面,我们当秘书的人,甲跟我们说这个事情,让我们去传达给乙,往往一传就失真了,可能只剩七成,有的时候还意思传错,有没有可能?很有可能。所以今天我们有很多感悟,到底悟得对不对?得要先跟经典对一对,不要很冲动,我体悟很好,一直讲,结果跟经典都不相应。或者你们有几位非常好的,志同道合的同参道友,知见也很正确的,先互相切磋一下,才比较能确定这个知见跟经典相不相应。所以这个都是谨慎的态度,这个也是一个人有机会跟大众分享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我跟这个年轻人这么一讲,他有一点愣住了,讲了这么多的话,居然没有一句是师长教的。接着我跟他讲到,你说身边的人人生地不熟,这个也不是孔子教的。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你对人很恭敬,非常忠诚,你走到哪,都不认识的人,一下就变好朋友。“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怎么遇到事情,起来的统统是自己的这些烦恼?我就跟他讲,我说年轻人,可能很多人赞叹你,我比较不好意思,直接点你的问题。我说有没有人曾经这样点过你?他说有。我说请问是谁?卢叔叔。这个年轻人福报不小,在台湾的时候还亲自去请教过卢叔叔。但是大家注意,见过卢叔叔了还是如如不动,点的那些问题没有真正去改,所以有福还得要自己珍惜,才能产生好的作用。福在受谏,接受劝谏。所以学习不能形成执着点,这样才是学习,这样才是用功,这样才算利众。那都可能是自己心上的执着点。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