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观音、势至是示现在家人的身相,而实质心却是出家修行的大菩萨僧。 佛陀时代的维摩诘大菩萨居士,和韦提希夫人都是在家的出家沙门。 《地藏经》中的婆罗门女和光目女,现的都是在家修行的身相,然而她们后来却是地藏菩萨和无尽意菩萨。 佛陀最负盛名在家的十一位大弟子,在优婆塞中如: 须达―――布施第一,郁迦―――供养第一, 那鸠罗――信实第一,质多―――说法第一, 耆波―――医护第一,修罗奄婆多――不坏信心第一。 优婆夷中如: 毘舍佉――布施第一,须彼耶―――看病第一, 迦利―――传三宝第一,茂多罗――多闻第一, 迦帝耳――信仰坚固第一。 佛陀的这些在家修行的弟子,都是以出家心修行而成就的“大沙门”,清净僧。 清、明朝以前的庞蕴、裴休、彭二林和顺治、林则徐及近代的夏莲居、黄念祖居士等大德,都是身在家而心出家的大沙门。 再如现时哈尔滨的刘居士,虽然她想出家修行的因缘不具足,但从她发心修学的态度和精神上,从她体现出信、愿、行的修维功夫上,却表现出了她是身在家而心出家的修行僧。 观世音的《普门品》中说:“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地藏经》分身集会品第二也如是说。这说明修行人若以不同的发心,不同的因缘,现不同的身相修行,就会感得佛菩萨以不同的身相来度化众生。法无定法,不同的发心,就会感得不同的因缘和果相。上述例证说明,古今随缘在家的修行者,以心出家修行和成就的事,本属自然,合于道理。 五、入世之身与出家出世之心修学的关系: 出家出世修学的心,是入世身业行为的根。有什么样的心行心缘相,便会有什么样身行三业相。心不愚痴迷惑颠倒,身口意就不会造业。唯心清净,身才清凉不受三界火宅烦恼之苦。内心清净庄严,身相才会威仪庄严。若能成就佛心、佛念、佛行,才能成就“三身”即报身、法身、化身。出家出世之心是理体,入世之身的三业行为是事用。以理显事,以事证理,以理法指导行法实践,以行法印证理法。全事即理、全理即事、理事一如,即心相与身相是一而不是二。 有了离凡尘,出家出世之心,我们才有能力摄护入世之身不为尘染。才能断除业障烦恼,才有能力和智慧去对治生活和修行中的逆境顺缘。 当逆境顺缘现前时,要以念佛心,观照好出家出世之心如如不动。此心不动,在诸因缘面前才不会迷邪染。佛心佛念才能现前,生佛行妙用。佛心生佛智,慧光破无明而见自性。心无烦恼挂碍,观法如化,明逆顺事相缘起性空,皆业力所感因果所现。有此般若正法眼,就能转逆为顺、转恶为善、转烦恼为菩提。逆顺因缘皆是修行的道场,成就道业的“资粮”。在此境缘中能顶(忍)得住,走出来,才是出炉的纯金,诸上善人,方为修行中的大丈夫。若逆境顺缘转不了,那便是障道的雄关,烦恼造业的因缘。不会转或过不了逆顺因缘的障碍关,那就会成为轮回的助缘和“资粮”。 人们生于五浊怎能没苦?内心无明怎能没障?逆顺业因起于内心,而显于外缘果相。人生若没有逆顺境缘之苦,“觉”从何处生,“道”从哪里修?还要离什么苦得什么乐呢?那还何需修“菩萨六度”来度自己呢? 逆顺业缘之苦,众生平等,业力凡夫人人都苦,只是依个人造做的业力因果有所不同。无明众生偏执性重,站在个人的角度上,只知自己的苦与逆,不知他人的逆与苦,不知世间之人都在“八苦海中”。凡俗之人,常以无明心做愚痴事,以分别执着眼,看诸法万相。不知诸法无常,诸法平等,苦乐逆顺一复如是。在因缘境界现前时,只看你生何心动何念,以何心去感知感受它,一切本是自我主宰。凡俗之人,常见人过、常见逆境、常生烦恼。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外面本无事,心中常不安,作茧自缚。吾人常是带苦修行,而不是离苦修行,何以故?没得出家看破放下心故。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