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学习要能抓住精神才能权变

“孔子曰:汝闻瞽叟有子”,不是跟你说过了,瞽叟有个儿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他侍奉父亲,“索而使之”这个索就是找,找他来干什么呢?来使唤、来服务的时候,“未尝不在侧”,一定在旁

“孔子曰:汝闻瞽叟有子”,不是跟你说过了,瞽叟有个儿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他侍奉父亲,“索而使之”这个索就是找,找他来干什么呢?来使唤、来服务的时候,“未尝不在侧”,一定在旁边等着父亲使唤,很恭敬、很体恤父母的需要。“求而杀之”,如果刚好起了不好的念头很生气,父母想要加害于他,“未尝可得”,就找不到他了。这个孝心里面有智慧,很机灵的。“小棰则待”,父亲生气了拿着小棍子,乖乖的接受责罚。“大棰则走”,棍子太大了超过几厘米,赶紧跑啊,这叫权变。“以逃暴怒也”,逃什么?父亲那个时候刚好生气,有时候控制不了情绪,这个时候就要权变赶紧离开了,不能还在那老老实实的被打。“今子委身以待暴怒”,你今天屈着身就等着你爸拿这么大的棍子打你。“立体而不去”,你马上身体立在那里被打了、倒下来了,你都没有走开逃走。“杀身以陷父不义”,你命假如没了,不是陷你父亲不义吗?而且你父亲一辈子有伤子之痛,还要背杀儿子的名。“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你不是天子的子民吗?你这个行为让你自己死了,不是杀天子之民吗?“罪奚如”,你这个罪就很大了。“以曾子之材”,曾子是很用功的,很善良的。“又居孔子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矣!”就是处理事情能到恰到好处,合乎义理。这个是要功夫的,要不断提升的。

从这一段我们就看到,为什么“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有很多道理它有更高的境界,你要深入你就能理解、就能权变。权变在哪?对于当下的因缘很冷静的可以分析清楚。不然我们听这个课程,我们跟大家讲到,第六是“不画地自限”。第七呢?“慕贤当慕其心”。为什么我要问大家呢?因为我本来列好的,一讲了就变了,所以我也得要确认一下。但是我都列出来了,可是刚好讲到那个理,有些排在第十位的它就到第七了,是吧。第八呢?“只有自己是学生”,这是第八。第九,“要善学”。而善学当中要用心,要有悟性。其实悟性就是还是要用真心去感悟,善学,就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个都是善学。而且要“依义不依语”,听了这些道理要依它的义理、精神,不是依它字面上的一些表相而已,不然就会学的很呆板。比方《弟子规》说,“财物轻,怨何生”,那表相上就是钱财不要跟兄弟计较,这是不是表相?有人听完,好,不跟兄弟计较,回去之后拿一大笔钱给他弟弟,结果他弟弟拿去赌博。那他不就是依语了吗?义在哪?义在不跟兄弟计较,兄弟有什么困难尽力帮他,这才是义,又不是鹦鹉学舌。而且所有的义理,它有一个核心就是爱,就是真正能利益对方。这个精神抓住了,权变就不难,不然统统死在文字上。而且愈学愈不自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