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后培资具」,再学才艺。资具,那个资就是帮助,帮助的工具。帮助什么?帮助修道的工具,帮助求道的工具,那就是才艺,才艺要在那个时候学。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现在人说的,这个人学习的态度已经正确了,他有一辈子的时间可以学习,所以不用怕输在起跑点。你有一辈子的时间可以学,你怕什么?怕的是什么?怕的是我们的态度没有端正,其余皆不足观。学了一辈子,人家说那个不足观,假的,不是真的,那就很可怜,那就很悲哀。所以这里讲到「后培资具」。我们看下面,「培德固本,识本清源」。主要就是培德固本,这个资具就是为了培德固本的。换句话说,「依於仁,游於艺」,游於艺是为了满依於仁的愿,否则依於仁发的是空愿。他以游於艺来满依於仁的愿,那就对了,那叫培德固本。「识本清源」,你所学的才艺,就能帮助你这一生德学的圆满。你看看多好,这一生过的是什么日子?过的是圣贤人的日子,你怎么能不快乐! 所以这两大段,「拟才配圣」、「示妄成障」,我们合起来看总标题,最上面那个「二重障道」,我们就清楚了,这一章书的章旨非常的明显。我们整章书就把它说过去了。 我们来看注解,这章书后面还有个注解,小注。这个字比较小,大家看一下。「《论语集注》」,这是谁?朱子的集注。朱子怎么注这一章?他说,「才美,谓智能技艺之美」。好,到这里有问题,什么问题?他把才跟美混同为一件事情,事实上才跟美是两件事情。所以大家要看,我们看注解能不能分辨?所以注解不能乱看,朱子那还得了吗?可是他都能注错。下面,「骄,矜夸。吝,鄙啬也」,到这里都没有问题,这是文字的解释。可是下面有问题,他说「程子曰:此甚言骄吝之不可也」,到这里没问题。下面,「盖有周公之德,则自无骄吝」,这里有问题。为什么?因为这章书是讲周公之才之美,并没有讲周公之德,所以注疏不能这样注,这个有问题。往下看,「若但有周公之才而骄吝焉,亦不足观矣」,这里没有问题。下面,「又曰:骄,气盈。吝,气歉」。这个末学就先不要解释,我们先往下看。「愚谓」,愚就是他自己,他自己称自己愚。他说我认为,「骄吝虽有盈歉之殊,然其势常相因」,他意思就是说这两个东西常常绑在一起。「盖骄者吝之枝叶,吝者骄之本根。故尝验之天下之人,未有骄而不吝,吝而不骄者也」。这句话有问题,为什么?因为我们刚刚说了,有人骄而不吝,有人吝而不骄,而朱子说他验於天下之人,这句话讲得太武断了。事实上他并没有验於天下之人,因为天下之人有骄而不吝、有吝而不骄。所以这个注解后儒就有提出来,这个注解不圆,不够圆,不是圆解。 末学最后为什么要谈这个?事实上这是我们自学的一个功夫,我们要下这个功夫。虽然这只是在文字上著眼,可是大家一定要清楚,文字看不懂,能修学吗?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刚刚说过,很重视力行的功夫。可是,「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要学文。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开《群书治要》的研讨会,除了要重视力行之外,我们要带起一个学习的风气,要把文字看清楚,因为文以载道,文是载道的工具。如果连文都没有办法认识,道又何在?所以学文是基础。从这里分辨,就是我们要去看注解,不是那么的简单,因为注解里面对跟错的夹杂,正确的跟错误的知见夹杂,你不太容易分辨清楚。所以要跟老师学,一定要找老师。 我们看下面,「《四书辨疑》」,《四书辨疑》怎么说?它说「谓石崇王恺之骄矜,未尝闻其有吝也」。你看有没有?这两个人很骄傲,可是这两个人一点都不吝啬。再来,「王戎和峤之吝啬,未尝闻其有骄也」。这刚刚末学都说过了,它意思就是说,朱子说得不圆,太武断了。「另雪庐老人谓」,雪庐老人,老和尚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才美所指各异,非囫囵一事也」,这是解释朱子把才美混同,事实上才是才、美是美,不能混同。这是第一个。「又此章指之才之美,并未说德,程子之说失矣」,程子在这个地方解释有问题。你看,这都是教我们怎么分辨注解,这是过来人。所以我们学习经典就要找过来人,要找老师。这是举一个例子。这章书我们就讲过去了。 请大家拿出补充,我们先看第一面,补充讲表第一面,「《韩诗外传》」。《韩诗外传》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末学把它编成讲表在上面,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能很约略的、粗略的把这个文章念过去。我们先看文字,我们不要看讲表,我们边看文字边对那个讲表,这样就可以了。「周公践天子之位」,那个践天子之位是什么意思?就是代理天子,周公是摄政王,成王的叔叔。成王在武王驾崩的时候,成王年纪还很小,所以不能够执政,要找人来辅佐他,那个时候就找周公,周公是他的叔叔。叔叔摄政,代理天子的位子,这叫践天子位,就是代理,他是个代理。「七年」,七年不是短的时间。但说老实话,七年也不长。不长不短的一个时间,代理天子的位子七年。下面,「布衣之士所贽而师者十人」,布衣就是没有官位的,我们叫平民老百姓。平民老百姓贽而师者,那个贽是什么?贽是礼物,师就是老师。换句话说,周公是位於人君的位子,身分高,他对於没有身分的平民老百姓居然能够以老师的礼节来侍奉。你看,布衣有十个人,他把他们当成老师一样来侍奉。换句话说,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他找这十个人做什么?做他的国策顾问,用老师的规格来对待他们。你说周公会骄傲吗?不会。周公很谦虚,他有老师。 所以《书经》里面讲到,「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能自得师者王,就是我能找到老师。你看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乎都是他的老师。在孔子的眼中,所有人都是他的老师,因为什么?他都看到人的优点。就刚刚说的,他有没有计较别人的缺点?没有,而且几乎都能当他的老师,这是圣人。所以他常惭愧,他都看到人家好的,自己比不上,惭愧。「能自得师者王」,就是这个人能够当领导。「谓人莫己若者亡」,莫己若是倒装句,叫莫若己,就是你不如我,那个若就是如。就是讲你不如我,这样的人怎么样?这样的人亡,这个亡就是走不通,他决定走不通。不要说领导,他决定没有办法在人事环境、在物质环境当中得到顺遂。这就是讲到周公,周公有老师,他聘请十个国策顾问,都是平民老百姓,这谦虚。 再来,「所友见者十二人」,有十二个人跟他平起平坐。你看老师,这十个人他不敢跟他交朋友,为什么?他把他看为老师。可是有十二个人可以跟他平起平坐,这是朋友,可以跟他谈论道学,他把他当成朋友。「穷巷白屋先见者四十九人」,穷巷白屋都是指平民老百姓,这些人怎么样?有德,所以先见。这是四十九人。所以他重的是德,不是重表面。这都是谦虚。「时进善者百人,教士千人,宫朝者万人」,这都属於什么?这是他的教学。你看他培养人才,进善百人,发掘人才;教士千人,办教育,培养人才;宫朝者万人,也是培养人才。让这些人有机会受教育,让受教育的人当官,为老百姓服务。前面说他有谦虚,后面说他不吝啬,他不吝啬他才能容纳那么多。你看,进善百人这是谦虚,教士千人这就是不吝啬,宫朝者万人这也是不吝啬,海纳百川,让这么多人可以学习,用国家的力量来办学。所以周朝有八百年的历史,为什么?因为人才很多,它的成就是因为人才多所产生的成就,这个大家都要看得清楚。所以我们现在事业能不能成就,不是看你现在的收入,是看你企业里面有没有人才;国家的国运会不会昌盛,也不看它表面的经济发展如何,而是看你这个国家有没有储备人才,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