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泳杉老师:二重障道(第二集)

周泳杉老师,二重障道

  尊敬的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们接著看,泰伯第十二章的讲表。我们上一节课讲到「使骄且吝」,这是二种最严重的障碍,障碍我们学习、入道。我们认识它,我们就能够降伏它;我们不认识,就会被这样的情绪牵著鼻子走,我们的学习永远没有办法契入境界,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在这里谈到两种障碍,一个是障碍智慧,一个是障碍仁爱。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两个很重要的脉络。你说学中国传统文化到底学什么?学智慧。而我们上一节课谈到智慧在哪里?智慧是本有的,每一个人都有,本有。怎么学?只要把障碍拿掉,智慧就显现。所以智慧不是学来的,智慧不用学。

  任何的学习都是拿掉障碍。我们现在认为学习是加入,知识性的加入,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学习不是加入,学习是拿掉,要注意这个事情。中国人讲「学」这个字,我们顺便说一下。学是会意字,这是一个子,小孩,这个小孩有障碍,外面这一层就是他的障碍。他障住了之后,他看这个世界是扭曲的,不是真实的。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妄,我们今天讲的妄,他带著七情来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他看这个世界看错了。所以学,要把障碍拿掉。这个符号,上面这个符号是老师的手,这是一个手的符号,老师的手帮我们把障碍拿掉。所以老师不是给你什么,老师是帮我们把障碍拿掉。老师没有办法给我们什么,因为智慧是本有的。老师不是给你智慧,老师是告诉我们拿掉的原理原则。而中间这叉叉,就是老师画一个叉叉,你跟著画一个叉叉,也就是老师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这叫学。所以学是拿掉,学不是加入,我们认为学是加入,那就学坏了、就学错了,学是拿掉。

  拿掉什么?你看这里,第一个拿掉傲慢,拿掉自我中心,拿掉。再来拿掉什么?拿掉贪欲,我会有悭贪,我会吝啬,这个要把它拿掉。把这个态度去掉,这就是学。而在人际关系当中学叫做习,习就是落实,所以叫学习。学习,习就是练,练功夫。学就是明白道理,明白道理之后还要在人际关系当中练功夫。譬如说我们今天把这个道理明白,我知道了,这两个情绪是不对的,傲慢是不对的,贪欲是不对的,我知道了,怎么办?练!找人来练,你身边的人都是你练习的对象。所以你身边的人全部都来帮助你学习,应不应该感谢他们?应该,因为全部都是你练习的对象。

  所以你的境界当中,境界没有好坏,好的境界让我们把贪的情绪拿掉,坏的境界帮助我们把不高兴的情绪拿掉。所以外界的境界没有好坏,没有。换句话说,你哪一天能够感激所有的境界,这境界包括人事的境界跟物质的境界,这是自己的检验;就是哪一天我对所有的人事物我充满感激,这个人学习的方向就对了,这个人就不会学错。换句话说,我愈学我看这个世间愈不顺眼,这个人也不对,这个人也犯《弟子规》,那个人也违反什么样的伦理道德,我学错了,我在自是非他,我肯定学错了。就是一定要有这种认识,我们的路才不会走偏颇。

  这讲到两重的障碍。所以你看中国传统文化学,学智慧,它不是学知识。注意,知识不是智慧。换句话说,智慧不带著情感,知识带著情感,这很清楚。换句话说,把情感拿掉,知识就叫做智慧。换句话说,知识跟智慧不是两个,它是一个,知识是带著情感的智慧,智慧是去掉情感的知识。你看,麻烦是什么?麻烦是情感,麻烦是喜、怒、哀、惧、爱、恶、欲,那叫麻烦,那叫障碍。你要去认识障碍,才能够帮助自己拿掉障碍,这叫学习。这个大家都要非常清楚,不能够还带著加入知识的态度来学中国传统文化,不可以的,我们带著这个习性来学,学一百年都学不出来。所以这里讲到障碍智,这是说到学习的核心。

  再来,智是自己受用的。换句话说,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与人接触就叫做仁,那个仁是给他受用的,不是给自己受用的。给自己,我只受用智慧;而待人处事接物,从智慧当中发出来的,发出来的待人处事接物的态度就叫做仁。所以智跟仁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是一个东西对自己来讲跟对他人来讲的一个描述,就是这个东西对自己来讲叫智慧,对他人来讲叫做仁,仁爱。所以有智慧的人一定会有仁爱;换句话说,这个人不仁爱,你就知道他没有智慧。要非常肯定,有仁爱表现的人,他一定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是一个东西,自受用和他受用的角度。

  所以我们学习,对我自己来讲是启发本有的智慧,对社会大众来讲就是仁爱,就是仁心仁术,它是一个东西。这个大家搞清楚之后,我们就晓得了,原来我们要怎么样?无私的为社会大众付出,要很无私的去付出。而这个无私的付出当中,能够开发我们的智慧,它是开智慧的,就是开悟门的。换句话说,我的悟门为什么被堵住?因为我悭贪,因为我贪欲很重。所以为什么要学寡欲,为什么要学知足?这不是消极,很多人认为寡欲消极,中国传统文化好像很消极,不是的,那是启发悟门的必经之路。换句话说,你没有办法寡欲,悟门就会被堵住,你的智慧就没有办法开显,你待人处事接物就会遇到障难。意思就是说,你的人际关系一定会出问题,大大小小的问题就会从这里出来。这是讲到两个脉络。可是事实上这是一个东西,不要把它分成两个,这是帮助大家理解的这个说法。但是大家不要在这个说法当中产生执著,为什么?你说贡高我慢障不障仁?也障仁;悭贪障不障智?也障智。这样说就圆了。譬如说我的经验,我不愿意告诉你,这就障碍智慧,这叫吝法,这也障碍智慧。我贡高我慢,人家不喜欢跟我接近,这也障碍仁。所以这个只是给大家两个脉络,很好理解,可是这个说法不够圆,你要圆解就不能执著。这是特别给大家提出来做说明的。

  这是正示二障,「使骄且吝」。注意,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所以中间加一个且字。告诉我们,这两个你只要有一个就是障碍,何况两个都有,那障碍大不大?很大很大。就是说我们带著这两个情感,我们一生决定没有办法契入中国传统文化想要告诉我们的境界。你看起来好像契入了,事实上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那叫什么?那叫知识。就是只能说你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很丰富而已,不能说你了解传统文化。只能说你在这方面的知识比一般人还要丰富,认识、了解。事实上,你一点都没有,你不可能认识,你也不可能了解。知识的丰富不能解决生活的难题,因为他还有障碍,他障碍还在。而且末学要告诉大家,当我们的知识愈丰富,你的障碍就会愈多,这没有例外的。为什么?因为它增加你的我慢,为我自己的我慢增加本钱,增加你的贪欲。你看,这是知识的麻烦,这都要认识清楚。我们就讲到这里,「正示二障」。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