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在北大“信仰与人生论坛”上的讲座(3)

如何转痛苦为快乐? 那么,我们现在呢,就要考虑、就要注意,自己的哪些行为,自己哪些做法能够消除这些痛苦,达到日益快乐,消除这些失败的原因,获得成功的因素。这是不一样的。用佛教的话来讲,叫缘起——清净法


如何转痛苦为快乐?

  那么,我们现在呢,就要考虑、就要注意,自己的哪些行为,自己哪些做法能够消除这些痛苦,达到日益快乐,消除这些失败的原因,获得成功的因素。这是不一样的。用佛教的话来讲,叫缘起——清净法的缘起,染污法的缘起,它们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我们做事的动机,究竟我们是对社会,对人类有利的,或者是有害的,甚至是我不去思考的,反正就是赚钱,这个是不一样的。

  佛教就要告诉我们,让染污的缘起变成清净的缘起,染污就是我们内在的烦恼,清净就是内在的智慧。也就是用智慧来指导自己的人生的方向。所以我们人内心的状态,内心当中的成就,如何来获得,就是要培养我们自己对世间上面的种种的境界,种种的现象,种种的问题的看法和认识,最后下结论。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跟一个心理有疾病的人是不一样的。心理健康的人,他对事物的看法就很乐观;心理有毛病的人,他对事物的看法就会很悲观,很消极。同样是一个人,他对世界的认识的结果是两个方面的。宗教——佛教,就是要培养我们如何来获得内心的健康,这样子的话,我们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才会比较乐观,比较正面。而实际上,我们一个人的痛苦跟快乐、欢喜跟悲哀,其实是人的一种情绪,人的一种心情,内心当中的一种感受。内心当中的感受往往是习惯性的,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也是非常微妙,非常深奥的。

  有些人,他需要说“我要有一种成就感”,有些人说“我不需要有成就感”,有些人说“有成就、没有成就无所谓”,那是不一样的。有成就感跟没有成就感,或者说自己有成就感以后能够超越,这才是很关键的。如果说我们仅仅去追求一种成就的一种感觉,我们得不到的时候就非常痛苦,非常地沮丧;反过来,得到了之后,我们就会得到麻痹,得到麻醉。所以我们就要去超越这种成功跟失败,成就跟不成就的这种内在的感受,内在的感觉。就是成就也是这样,不成就也是这样,自己已经尽心尽力。

  能够成功,能够成就,能够赚大钱,能够发大财是过去有修行得来的福报,如果没有,就是过去的善事做得不够。那我多做善事,与人为善。

再比如说,我们觉得眼前的这个水果是干净的,眼前的这个茶水是干净的,我们就敢吃;如果我们觉得这个茶水不干净,这个自来水源它的来源就有问题,这个水果有农药,这个水果吃下去对身体有负作用,他就不愿意吃,他就不想吃。我们对外在的东西的判断,常常自己内心里面已经有了这个结论,实际上我们也没有去做化验,这个水里边到底有没有些不好的成分,也不知道。在很多情况下是根据我们的经验来判断,并且已经下了结论。实际上这个饭菜可口不可口,干净不干净,有没有营养,你只有吃下去才会知道了。吃了才知道它可口不可口,吃了以后身体会不会有反应,那个时候才知道,才能够下结论。但是我们往往都是习惯性的一种动作——已经下了结论。

  再比如我们一天当中不断在追求,有物质方面的追求,当然有些人也有精神方面的追求。物质方面的追求,我们人非常容易开出一个清单出来,就是自己需要什么:电脑啊,汽车啊,房子啊,办公条件啊等等,学习上面,生活上面,工作上面的一些用品、用具、衣服等等,非常清楚,从小到大,甚至从生到死,自己对物质方面的需求是非常清楚的。但是我们在精神领域的需求——我们需要什么东西,这就不好说了。

  为什么不好说?因为他不知道精神食粮到底有多少种。就像我们看书一样,我们要看什么书,书单开不出来。我们所能够开出来的这些书目单,只是我们根据已知的这些认识来开列的。但是我们已知的这些信息也是很有限的,那我们要读好书,就要靠非常有学问的人,对这个行情非常了解的人,他才能够告诉我们要读什么书,读什么书对自己的修心养性有用,对自己的业务的发展有用,对自己的单位的内部的管理有用。如果不知道的话,我们自己开出来的一个书目单不是最好的。有时候可能是比较差的,甚至是极差的,落后的,淘汰的东西,我们还把它奉为至宝。

  我们读书尚且有如此的困难,究竟我们要读什么书。那么宗教领域,精神领域,它的东西就更多了,它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那么我们怎么办呢?我们怎么样子才能够做到呢?怎么样才能够获得呢?这个就关系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各行各业都有专家,经济界的、学术界的、科技界的、民族、宗教、政治、军事、教育,各行各业都有专家。

  那我们对社会上面的这些专家的了解认识,就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对自己未知的领域,对自己精神的追求,这个部分,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有些人虽然看起来很聪明,很有能力,但是,往往自己非常容易把自己的聪明、能力、知识,用来规划如何让自己的私欲得到满足和膨胀,作为规划自己一生的主要目标,作为自己人生的成就。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在为自己的一个小我在忙碌,因此自己的生命就会变得非常局限、琐碎,甚至变得非常地无聊,没有意义。

  我们每个人内心当中都有很多的痛苦,这些痛苦是因为烦恼引发的,贪欲引发的。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烦恼,所以对客观外境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总觉得容易发生同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对立起来,发生矛盾,关系紧张。我们在认识外在的时候,我们自己内心的状态是不是非常平静,非常祥和,没有起伏,非常自在。内心所出现的都是一个非常明了、清明、圆满的状态,这样子的话,我们对外在的事情和问题才能够了解、分析、辨别清楚。否则的话,自己内心有起伏,内心在动荡,内心是无明状态,再好的外在的境界来到我们面前都会变成模糊不清,都会变成动态的状态。

  就犹如一面镜子一样,镜子上面蒙了很多的灰尘,外在再好的境界,再漂亮的鲜花,再好的衣服、水果等等,在镜子里头所反映出来的都是模糊的状态,都是一个不好的表现。反过来说,如果是一面非常干净的、非常透明的镜子,那么你外在是一个什么境界,外在是一样什么东西,在镜子里头的反映是了了分明、清清楚楚,能够还其本来面目,也就是不会被迷惑了。

  所以我们内心里面有迷惑、迷茫、问题,就是有烦恼起作用。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佛教告诉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的心,如何来认识自己心上面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要从自己的内心着手。
因为人跟人都是一样的,众生平等。所谓众生平等,就是说你的问题也有可能会成为我的问题,因为你的问题,你有问题,那么你去做了很多事情,就会影响到你周边的人,周边的人再会影响到自己周边的人,就会影响到我们,息息相关嘛。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能够靠懂得如何来解决这样问题的人,他告诉我们怎么解决,我们才能够得到解决。也就是说,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要去认识,它究竟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那么内在的也有,外在的也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