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4菩萨行

菩萨行—一 海涛 辑 1.进入佛法的第一件事就是皈依三宝。皈依以后,我们要进一步的持戒,首先要持别解脱戒。2.因受戒能使身口意的恶业,别别解脱,故名别解脱戒。3.受了戒以后,须做三种修行:
菩萨行—一               海涛  辑   1.进入佛法的第一件事就是皈依三宝。皈依以后,我们要进一步的持戒,首先要持别解脱戒。   2.因受戒能使身口意的恶业,别别解脱,故名别解脱戒。   3.受了戒以后,须做三种修行:一、要持戒;二、要习禅定;三、要增长智慧。   4.菩萨要布施、守戒、忍辱、精进、禅定,并要有智慧。布施是完全的舍弃,守戒是全力帮助他人,忍辱是克制愤怒,精进是乐于真理,禅定是不执一处,智慧是真理的本义,慈悲是爱的情感。   5.布施可以得到财富,守戒可以得到快乐,忍辱可以有美德,禅定可以得平等,精进可以得真理,智慧可以得自由,慈悲可以达到上述的一切。   6.具菩提心者,方得真觉悟;发菩提心故,与诸佛相契。   7.发菩提心有三种情形(三种发心): 一、我所以要成佛,乃是为了要利益一切众生,为了度众生发成佛愿。 二、愿一切众生在我之前成佛,先我而成佛。 三、愿我及一切众生都能同时成佛。   8.如果我们能够发出慈悲的心怀,为一切受苦受难的众生祈求,则我们一方面扩大了我们的心胸,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我们对一切众生的关怀。   9.众生因有我执,而衍生出贪爱、瞋恨、愚痴、妒(疑)、骄慢等五种束缚。   10.一切众生,尤其是人道众生,都想要离苦得乐。快乐从何而来?财富资粮具足才有快乐。财富从何而来?即从布施而来。   11.布施在六波罗蜜当中,是最容易修且最有效的法门,所以把它列为第一个波罗蜜。   12.行布施时要具备两个条件,才算是真正的布施,即布施者本身具有正念且没有执着。   菩萨行—二               海涛  辑   1.当我们把物质的东西给别人时,目的是为了利他,亦即利益他人最基本的需要,没有这些基本的需要则无法生存。   2.生命的布施是指当众生有恐惧时,我们必须去保护他们,救度他们,即使牺牲自己生命,在所不惜。   3.佛法可使内心平静,进而了知心的本性,因此要做法布施。   4.当我们以污染的心行布施时,反而会害了别人,就好比给人家毒药、子弹、刀等,接受的人会受到伤害。   5.以下三种情形亦属污染心: 一、为了名利而布施。 二、为了竞争而布施,例如,见他人布施多,而生起比他布施更多的心。 三、为了来生能得财富或往生天道而行布施。   6.何谓清净的布施心?即是以诚恳的态度、供养的态度、没有条件的态度来布施给他人,所布施的东西都是能够利益他们的。   7.行布施时要有三种清净心,即以三种正确的观念、观想行布施,也就是三轮体空: 一、应了解自我的真理,应了解布施者无我,且是一种幻化的。 二、应了解所布施的东西也是幻化的。 三、接受我们布施的对象也是幻化的。   8.如能将布施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则我们所得的功德将会更稳定广大,更能导致世间及出世间的成就。   9.持戒是一切的基础,依此基础,可以使我们得到世间的成就,也可以得到成佛的最高成就。   10.持戒的方法: 一、首先要受戒,然后要守戒。守戒的目的是使心平静下来,心能清净,然后可以明白真理。 二、守戒亦可以累积功德,此时必须注意我们的心念。 三、要利他,以一切方法来帮助人。   11.如果持戒且能:一、具有不二的见地;二、了解空性;三、具慈悲心,则我们的持戒将超出世间的持戒功德。   菩萨行—三               海涛  辑   1.忍辱波罗蜜是我们瞋心的解毒药。   2.瞋恨心是最厉害的恶业,最好的对治方法就是培养忍辱心。   3.所谓忍辱,不仅要容忍对我们有伤害的敌人(生忍),而且其它一切的境界也要忍耐(法忍)。   4.打坐时对治各种习气烦恼的方法 一、如果欲望很多,就观想一切都是无常的。 二、如果瞋恨心很重,就要观想慈悲。 三、如果愚痴心很重,就要观想因缘观。 四、如果烦恼平均而不偏重,则修数息法。 五、如果傲慢心重的话,则修自他交换。以这些方法修禅定,则可压治烦恼。   5.修智慧波罗蜜,自己不但要累积智慧资粮,同时也要累积功德资粮。   6.佛法的正道可由二方面来说,一是代表慈悲菩提心的善巧方法,另一是代表了悟空性的智慧,而二者之合一始是正法道。   7.平时应修学四无量心: 慈无量心:愿一切众生皆得乐及乐因,这是一种予乐之心。 悲无量心:愿一切众生皆离苦及苦因,这是一种拔苦之心。 喜无量心:愿一切众生皆得无苦之妙乐,这是一种随喜之心。 舍无量心:愿于一切众生,无论怨、亲皆舍二元对待,住大平等性;这是一种平等之心。   8.四无量心的发愿文: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瞋之心、住平等舍。 此四条愿文所表达的也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