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3贪瞋之毒危害道业

贪瞋之毒危害道业—一 海涛 辑 ◎戒贪欲1.贪欲生忧,贪欲生畏;解无贪欲,何忧何畏?《法句经》 2.贪欲的起因:《瑜伽师地论》上云:贪是由取蕴、诸见、未得境界、已得境界、已所受用过去境界
贪瞋之毒危害道业—一      海涛  辑   ◎戒贪欲   1.贪欲生忧,贪欲生畏;解无贪欲,何忧何畏?《法句经》   2.贪欲的起因:《瑜伽师地论》上云:贪是由取蕴、诸见、未得境界、已得境界、已所受用过去境界、恶行、男女、亲友、资具、后有及无有等十事而生起十种的染着之心。   3.而贪念是由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等事所生起。   4.《俱舍论》则依贪着的对境,将贪欲分为显色贪、形色贪、妙触贪、供奉贪等四种。贪欲就是对于五欲六尘求之无厌,而生起染污心性的精神作用。因此,贪欲是起因于爱着。   5.贪欲的过患:在经典里,往往以水、毒、狼、病、使、结、浊、缚等等来形容贪欲的可怖。   6.对治贪欲的方法:佛教采取疏导的方式来对治贪欲,显然更能与时俱进。小乘行人借着观修不净观来断除对色身的执着,大乘行者借着修习禅定观照离法空寂,了不可得,都是对治贪欲法门。   7.贪欲本无体,执境便成迷。只要我们了达贪欲之虚妄不实,心无妄求,无论什么样的境界来临,我们都能以正智观察,行无颠倒,自然能达到《法句经》所言的:「无所贪欲,何忧何畏?」   8.《佛遗教经论》说:「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   ◎戒瞋恚   1.瞋有三种相,即: 一、非理瞋:他不来恼,而自生瞋。 二、顺理瞋:他人来恼,尔乃生瞋。 三、诤论瞋:己法言是,他法言非。   贪瞋之毒危害道业—二      海涛  辑   1.瞋心的起因: 一、瞋,又名瞋恚、瞋怒、恚、怒,是对有情怨恨的精神作用。 二、与贪、痴两者因荼毒众生身心甚剧,妨害修道,所以共称为三毒;又因为能起惑造业,使众生身心感到逼迫热恼,犹如火烧,所以也称为三火。 三、由于能病恼有情,坏出世善心,令众生长劫受苦不得出离,所以又称为三病。 四、据《俱舍论》、《成唯识论》载,对违背己情的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热恼,不得平安的精神作用,名为瞋。 五、又忿、恨、恼、嫉、害等随烦恼,都是以瞋的部分为体,是六根本烦恼、十随眠、五盖、五钝使之一。   2.瞋唯属欲界所系之烦恼,于色界、无色界则无。贪,乃从喜爱的对境所生起;相反地,瞋则从不顺心,即逆己的对境而产生。   3.瞋之为害,具说难尽;要获得安稳无忧,唯有杀瞋。如《大智度论》载:「杀瞋心安隐,杀瞋心不悔。瞋为毒之根,瞋灭一切善。杀瞋诸佛赞,杀瞋则无忧。」   4.舍于瞋心得一切世间之所爱乐。远离瞋恨得诸世间胜妙之身。远离贪心得无尽藏。远离瞋心得与一切众生而作桥梁。《佛说法集经》   5.心多瞋恚的业报:据《地持论》载,身若多瞋恚,死后当堕于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常为一切求其长短:因前世瞋恼,不能含容,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 二、常为众人之所恼害:因前世瞋恼众人,令不安稳,故感今生亦为他人恼害之。   6.佛告迦叶:菩萨有四曲心,所应远离。何谓为四? 一、于佛法中心生疑悔。二、于诸众生憍慢瞋恨。 三、于他利养起嫉妒心。四、诃骂菩萨,广其恶名。迦叶!是为菩萨四曲心,所应远离。《大宝积经》   贪瞋之毒危害道业—三      海涛  辑   ◎经典中所载瞋恚之过患   1.若菩萨摩诃萨,起一瞋恚心者,一切恶中无过此恶……起瞋恚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华严经》   2.瞋是失诸善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之府藏,福慧之刀斧。《法苑珠林》   3.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佛遗教经》   4.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大智度论》   5.是故瞋怒犹如毒蛇、如刀、如火,以忍灭之,能令皆尽。《正法念处经.观天品》   6.四法根本多诸过患:所谓贪欲、瞋恚、愚痴、憍慢。因贪欲心行十恶者堕于饿鬼;因瞋恚心行十恶者堕于畜生;因愚痴心行十恶者堕于地狱;因憍慢心行十恶者堕阿修罗。因此四法所往之处常受苦恼。《菩萨本缘经》   7.一切凡人,侵至则瞋,益至则喜,怖处则畏。我为菩萨,不可如彼。虽未断结,当自抑制,修行忍辱,恼害不瞋,敬养不喜,众苦艰难,不应怖畏。《大智度论》   8.瞋恚坏正法,亦坏端正色,丧失美名称,瞋火自烧心。瞋为功德怨,爱德勿怀很。《佛所行赞》   9.慈心除瞋害,以除瞋害故,能获善果报。《大庄严论经》   10.人无瞋恚,不见众恼,安卧睡眠,天晓不寤。如服甘露,心识淡然。《出曜经》   11.由瞋恚覆蔽心故,造作种种恶不善业,以是业报得秽恶身,生畜生中乏资生具,无有一切最胜福田。《大宝积经》   贪瞋之毒危害道业—四      海涛  辑   1.据《摄大乘论》所载,由观五义可以去除瞋恚: 一、观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于我有恩。 二、观一切众生恒念念灭,何人能损?何人被损? 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 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 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   2.灭除瞋心得善报。据《正法念处经》载: 一、能忍之人,则具第一善心。 二、能舍瞋恚,即为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 三、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善净深心。 四、离身口过,离心热恼。 五、离恶道畏,离于怨憎,离恶名称。 六、离于忧恼,离怨家畏。 七、离于恶人、恶口骂詈。 八、离于悔畏,离恶声畏,离无利畏。 九、离于苦畏,离于慢畏。 十、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名称普闻,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   3.《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净戒品》云:离瞋恚者,亦四种报: 一者,现世六根聪利,仪容可观,人所亲附。 二者,心无瞋恚,一切恼害打骂诃责,尽皆不起。譬如有人,持迦噜罗咒,一切诸毒,无能害之。以无恚怒,增长慈心;以慈真言,令三十六俱胝天魔鬼神,悉皆摧伏;奉慈真言,无所损害。 三者,于未来世,以慈心梯,上生梵天,一劫安乐,令诸众生,断恶修善。 四者,渐次能得无上菩提,具足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炽然炳着,无量功德,蕴集其身。   4.以瞋报瞋者,是则为恶人;不以瞋报瞋,不瞋胜于瞋。《杂阿含经》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