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之法藏发愿(2)

下面就是表达自己的菩提愿心——愿菩提心。“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就是法藏比丘见证到世自在王佛这么无量深广的功德——由于他知道佛德的这种殊胜,也生起了一种无限的向往。所以他誓愿作佛

下面就是表达自己的菩提愿心——愿菩提心。“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就是法藏比丘见证到世自在王佛这么无量深广的功德——由于他知道佛德的这种殊胜,也生起了一种无限的向往。所以他誓愿作佛的这种菩提心更加坚固,就发愿:“我要像世自在王如来的功德一样齐等——等同。自己能出离两种生死之海,得大自在、大解脱,也要令九法界众生都能得到这样的大涅槃解脱之乐。”“靡不解脱”,他讲自己过度生死之流,也要让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众生不能解脱的。他的心量是平等普度的心量,不留一个众生的,所以就“靡不解脱”。

好,虽然发了这样的一个总愿,但怎么去做?还是要从六波罗密做起。你看这个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佛的因行的功德赞叹,谈了六度,自己讲要圆满这个大愿——圆满作佛,也谈这个六度问题。“布施”——六度之首: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个布施扩大,对治众生悭吝的烦恼。这就是调伏自己的那种悭贪心。要持“戒”,要修“忍”辱,要“精进”,要得禅定“三昧”,最后是般若“智慧最上”。六度,般若智慧为眼,前五度如盲。前五度为福德,第六度为智慧,所以福德智慧就是六度。

好。这个法藏比丘他是发誓——发出了宏深的誓愿,要平等地行这个“此愿”,“此愿”就是自利利他的菩提愿。这个愿的核心就是要给一切众生作大安乐。为什么要给众生作大安心、大安乐?是由于法藏比丘深感九法界所有的众生都生活在恐惧当中——“一切恐惧”呀!所以恐惧的众生他最渴望的就是安心、安乐,这是作为所有众生本能的一种求助的宗教心理。就好像大海的渔民为什么要信妈祖,他面对那种浩瀚的大海——深广莫测、台风暴雨,他感觉到自己渺小,所以他要找到一种依托,希望有一种更大的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帮助他——从对大海的无知、不能把控的这个恐惧当中拯拔出来。

一切众生都生活在恐惧当中,由于他无明的心,对很多事情他感觉到不能把控。不能把控,对他来说就是恐惧。自己在这工作,说不准稍不注意被炒鱿鱼了。对于这个东西,他也胆战心惊哪:“一炒鱿鱼我这个吃饭问题、医保问题、房子要交贷款问题……”这些东西一下子都形成了,他很恐惧,所以他为什么在单位上老老实实啦,毕恭毕敬啦。所以管单位上人,比管出家人好管——出家人他没这些恐惧,你抓不到。但是他上有老,下有少,他得要胆战心惊——他饭碗没有了就完啦。这就是饭碗的问题,还有一个心理上的种种恐惧问题——对于这个未来不可测的问题。

所以这个法藏比丘开始的一个总的意向,要给一切恐惧的众生——只要在轮回里的众生都是恐惧的,无一例外,所以要给他大安心、大安乐。这是以后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的一个核心的眼目;这是他最高的一个理念,最后是把这个落实到四十八大愿具体的每个愿里面去。所以每个愿里面都是让一切众生离开恐惧,给予众生安乐,这就是法藏比丘的大悲心的结晶。这种大悲心,他刚出家不久初步地汇报自己修行的这样的一个心得就具有。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可以理解:这个法藏比丘可不是今生才发心修行的,他就有可能是由果向因的一尊古佛。所以包括后面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距离我们只有十劫,难道只有十劫吗?在这一期的应化里面是十劫,在无量劫的应化当中,他就是不可思议的劫。所以在不可思议的劫里面所数数应化的他,都要把“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作为他大愿的眼目。

那么这样的一个愿心,他是从意志力方面来强化。假令: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佛刹,有无量无边的像恒河沙那样的诸佛,你对诸佛做种种供养——种种香华、种种乐器、种种七宝、种种宝盖,去供养这么多诸佛。你说他的福德是不是无量无边呢?但是这样无量的福德、功德,跟我建立这个大愿相比、建立这个大愿来求证无上正觉之道而且坚固不退却相比,那么这样发心的功德、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功德,比前面供养恒河沙诸佛的功德都来得大。

实际上这里是赞叹这个发菩提心的功德。《华严经》说: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初心难,发心必能成正觉,是故我礼初发心。《华严经》很多的地方都赞叹发菩提心的功德,弥勒菩萨赞叹善财童子那二百四十多个偈子,赞叹发菩提心功德是非常完备。“发心”就是你初发菩提心,“毕竟”就是最后你毕竟成佛的那个心,这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这两者相比,初发菩提心更难。因为你发了无上菩提心,就必定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于是要礼敬很难的初发心。那么法藏比丘在这里就初步陈述他初发心的功德: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的功德,不如求菩提愿的功德来得大。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发菩提心的功德啦。原来我们常常讲一个公案,说有一个小沙弥跟着他的师父后边行脚——帮着拎包。他的师父是阿罗汉,证了阿罗汉果啦。这个小沙弥拎包,看到田野当中很多耕种的农民,他觉得很苦,于是他就发了一念:“哎呀,这个农民太苦了!我要成佛度他啊!”发了要成佛度这些苦众生的愿,这个心一发出来,他的师父把他的包背在自己身上,请他走在前面。这个小沙弥:“师父叫走在前面,我就走在前面。”但是看一看,走一走,又想想:“哎呀,这个众生太难度了!还是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吧。”好,这一念起来,他的师父说:“哎!等等,等等。”把这个包放在他肩上:“你跟我走在后面。”走在后面,这个沙弥也不知怎么回事。他又看到一个场景:“哎呀,我好不容易发了心,不能退转哪!我还是要发心,再难也得要坚持啊!”又起这个念头,他的师父把他的包又拎到背上,请他走在前面。这个沙弥说——他就是很奇怪:“怎么师父今天一下子让我走前,一下子让我走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因为证果阿罗汉有他心通了,所以他动什么念头都知道,他的师父说:“你是我徒弟,你当然跟我要拎包,要走在后面。但是你发了一念要成佛度众生的心,啊,这不得了!你要成佛——你是菩萨的种性,我还是一个声闻罗汉,你得要走在前面,我跟你走在后面。忽然你退转了,你想要做自了汉。那对不起!自了汉,我是到家的人,你还刚刚才开始,你得跟我走在后面。就这么一个道理。”

所以这个发心不同,这个种性就不一样。这个种性是决定你未来的高贵和低贱的一个依据。你如果投在王宫里面作太子,你的种性高贵,虽然你现在还没有能力,这些宰相见了你都要毕恭毕敬。因为他毕竟是臣的身份,你是君的身份。所以你看,如果我们发心念佛到极乐世界成佛,你说这是什么种性?所以一切天人、一切声闻,都要恭敬这个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你得要走在前面了,我得给你背包啊,我得为你服务哇。”是这样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