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无量寿经》之辩体、明宗
《佛说无量寿经》之辩体、明宗 那么这部经典翻译呢,是曹魏康僧铠。曹魏就是三国年间曹操所建立的政权,这是曹魏朝廷的第四代皇帝曹髦;在嘉平四年——公元252年,由康僧铠所翻译的。当时曹魏
《佛说无量寿经》之辩体、明宗
那么这部经典翻译呢,是曹魏康僧铠。曹魏就是三国年间曹操所建立的政权,这是曹魏朝廷的第四代皇帝曹髦;在嘉平四年——公元252年,由康僧铠所翻译的。当时曹魏年间——三国年间,有很多姓康的这些过来的三藏法师。像康僧会哟,康僧会在孙权的那个时候有一个神迹——祈祷出舍利,让这个孙权产生了信心,第一个在江南建立寺院的。康僧会、康孟祥、康巨、康僧铠都有个康字。那个时候在安息国和大月氏国中间,有一个国家叫康居国,康居国佛法非常兴盛,所以它就可以向外面输出佛教人才。从那里过来的这些三藏法师,都以他的国家作为姓,就叫康什么、康什么。所以这个康僧铠,一般推测他大概也就是康居国过来的。所以这个经典翻译还是非常早的啰——三国时期。好,这是解释翻译者。 第二个是辨识体性:这部经典是以什么为体——探讨这个,它是了解这部经典深层的一个义理。谈到这一点,一般我们都会了解,会说大乘佛经皆以实相或者法性为体。谈到这些,我们还是觉得很抽象,实相又是什么呢?实相是无相,又无不相,离四句、绝百非,非青、黄、赤、白,不生不灭。反正这些东西会说得很多,这些在讨论佛法当中是比较难讨论的。但是我们必须要了解,实相离一切相,但又即一切法,它超越主、客体的对待——绝待,同时又圆融一切法。那么《无量寿经》是以实相为体。一般我们会讲小乘佛法三法印:无常、无我、寂静涅槃。因为小乘佛法是把这个生死跟涅槃打成两截,所以它必须用三个东西进行印。印就是涵盖相衣,印下去能够让人产生信心:知道你符合这三个条件,这就是佛法。如果不符合就不是佛法。那大乘佛法是把生死、涅槃,看成是一体的、不二的,所以它就没有谈到过多对待,就直接谈实相,以实相为体。跟实相相应的就是大乘佛法,不相应的就不是。那么在这个层面,我们就是可以稍微具体一点,让我们可以把捉的。因为讨论实相法性层面,这是离心缘相的,离言语相的,是法非思议分别所能知的,所以你讨论来讨论去都是晕头晕脑。所以最后像文殊菩萨干脆就不说话——默然,这个维摩诘居士赞叹:这叫真说不二法门。那我们也不能在这里默然啰,默然呢,我们也是莫名其妙。如果懂的人,默然他都在说哟,叫默然说;我们不懂的人,一默然就想睡觉啰:不一样的。 好,在这个体性实相层面,我们首先要想到自他不二、性相不二、因果不二、生佛不二。就在不二的实相的这种本质特点当中,我们来观照我们凡夫众生跟佛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自性——“理即佛”的自性,跟已经圆成佛果的这个佛它是什么关系?不二的。所以蕅益大师谈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理、信事。他谈三对——六个范畴,都是最终归结到不二。所以我们能生起的信心,是我们的自性的力量在起作用,所信的阿弥陀佛这个他佛,是果地上的一个成就的佛,他跟因地上的佛性是不二的,于是是可以交融在一起的:自他不二。所以你说这个念佛法门到底是自力还是他力,你在自他不二的层面,你怎么可以在自力和他力当中划一个明显的界限呢?你也划不出来的,因为自他不二嘛。所以蕅益大师为什么他特别强调,净土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要了达全体的他力,就是自性之力哦。因为这是实相法印的一个本质特点啰。 然后性和相,就是它的性体和它的表现的事相,它们是不二的。净土法门是从事相上建立,指方立相,讲西方极乐世界全体依正庄严,乃至念这个名号都是相。但这个相的当下就是实相,它的这个相是表达它的性的:性相不二。所以观察西方极乐世界全体依正庄严的时候,我们当下就了知这是阿弥陀佛的三身、四德。托这个事相能生起我们对法性的理解——开悟。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你要听到一种声音,甚至那个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或者见到菩提树,闻它的香,见它的色,尝它的果,意念思惟它的功德,都能得三种忍——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实际上乃至十种忍都具足,就在这个事相让我们契入法性。因为这个相是清净之相,是佛的愿心显现出来的:性相不二。 再就是看因果不二。这个净土法门它的因果,不像通途教理—— 一定要戒、定、慧三无漏学,断一份惑证一份真这样的一个因果。那净土法门超越这个常途的因果:它是以阿弥陀佛的已经成就的果地觉,作为我们凡夫众生修行之因,当我们接纳这个果德的时候,我们全体的因身就是果德。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因果不二。所以为什么叫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你只要念这个佛,就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化为我们自己的功德。我们带业往生,虽然一品烦恼都没有断,却具有像阿弥陀佛那样的相好光明、六种神通、种种妙用,这都是因果不二。 全体果地上的功德,透过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平等的心体,给予了一个完全的授予。所以这样,我们一切凡夫众生跟阿弥陀佛也是生佛不二。当阿弥陀佛成就四十八大愿的时候,实际上阿弥陀佛现量亲证:所有的众生都往生了。只不过是在我们凡夫现象上层面,有一个若已愿就若已生、若今愿就若今生、若当愿则当生的三际的差别而已。 所以这部经典所展示的就是大不可思议的境界,它全体都是实相。那全体实相,我们会概说:能说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阿弥陀佛,能赞叹的十方恒沙诸佛,所赞叹的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能信这个法门的众生,所信的这个名号、净土,能愿的众生和所愿往生的净土,等等这些,都是实相正印之所印,都是实相。所以净土法门西方极乐世界是实相,这个名号更是实相。所以我们说,参禅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毗卢遮那的法身,到底在什么地方?如果我们了解这个名号就是实相,这部经典就是实相,我们在读诵这部经典的时候,我们在念这句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就安立在实相之海哟。为什么“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哪?禅可不是佛心吗?就是实相啊。你念这个名号的音声符号,就安立在实相当中,这不是无上深妙禅吗?所以祖师大德常常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信息哟,你就参禅,你到外面参,殊不知“此身已在含元殿,何必觅人问长安”呢。你已经在长安皇宫里面最核心的一个含元殿里面,你还到处问长安在什么地方吗?那这个比喻是古代比喻,可能大家觉得陌生,如果现在比喻可能说,你已经在中南海了,你还到时候:“北京怎么走哇?北京在哪里呀?”。但是往往在中南海,他还要想:“北京在什么地方?我要到北京去。”所以很多念佛的人听说参禅很高妙,他就放弃这个名号,就等于你已经在中南海,还要到外面去找北京一样。好,这是辨识这个体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