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一讲

四十八大愿 第一讲 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

四十八大愿 第一讲

    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比丘白佛:“唯垂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好,我们先看这一段,这是“佛前发愿”——第五章。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这个法会上,向与会的大众追述、陈述着往昔无央数劫以前的一件大事。这个“时”,就是无央数劫以前的法藏比丘思惟五劫,圆满大愿蓝图的设计,向世自在王佛以及座下的大众称性发愿的那么一个稀有难逢的一时。所以这个“时”就定格在法界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上的这个时空点。这个“时”对我们一切众生具有深刻的关联,当这一刻——“时成就”的时候,法界所有众生的被拯救也就获得了一种依据。就在那一刻,法藏比丘在寂静处用五大劫的时间摄取完十方无量无边的佛刹。“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代表他的圆满,这些诸佛奇妙的净土庄严之相,以及成就这个庄严之相的诸佛的清静之因行,这个法藏比丘都弄明白了,都提纲挈领地把握住了,把十方刹土的精华聚集在一起了,而且把救度十方九法界众生的方法也思惟到了。那么他是在寂静处静坐思惟,这种思惟是深入法性——实相层面的思惟,这就前面讲的“其心寂静,志无所着”。不着在一切法上,住在实相般若上,以他的悲心来祈结国土第一、令一切众生得到大安隐的这样一个总愿——来摄取。

好,当完成这么一个总愿的时候,这种修慧——这种“软件”的编制、这种蓝图的设计是非常细致的,非常周密的,是一个完整的东西。法藏比丘非常有自信,才到他的亲教师世自在王佛的地方来禀告。先是这个弟子见师父的礼节,五体投地地顶礼——“稽首礼足”,然后“绕佛三匝,合掌而住”,恭敬地向佛世自在王佛禀告。这时候,他们师徒俩也是离开了五大劫了,他就向世尊禀白:“我已经摄取了十方刹土的精华,来庄严我这个国土第一的大愿。这些方法、原理我都明白,我都凝聚在我的蓝本里面了。”他不需要说多少话,实际上就这一句“我已……”,这是成就的话——我已经完成了这桩事情了。

世自在王佛当然非常了解了,一听这句话,就很欢喜地告诉他的弟子就是法藏比丘:“你现在可以称性宣说了。要知道,正是时候了。”“宜知是时”,这个“时”,一方面是你的悲心使你的愿成就了;更重要的是,九法界众生需要得拯救的这种渴望、机缘在这里了。所以就让他赶紧宣说:“你这一说,首先天人、声闻、缘觉这些大众,能够发起信心,生起喜悦,能够发起求往生的心。”这就是“发起悦可”。那么对那些菩萨层面的——大菩萨,听闻到你已经成就净土之行的这个法,“修行此法”——这个“此法”是什么?在《无量寿经》的下卷,十方诸佛敕令座下的菩萨都到西方极乐世界,礼敬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说法,受阿弥陀佛成佛之记。当这些菩萨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时候,看到极乐世界那样的妙丽庄严,马上就生起一个心——一个愿:“我也要成就像这样的净土!”

好,这时候,阿弥陀佛心怀欢喜,放光,然后就宣说了一个法。这法就是告诉这些十方的菩萨,你要成就这样的刹土——这个愿太好了。但这个愿怎么实施呢?就在这里,把他因地当中成就极乐世界的这个法,他说出来了。这主要是体现在三个偈子——这是阿弥陀佛亲口宣说的:“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这三个偈子十二句,就把法藏菩萨成就净土的一个原理、机制告诉我们了。首先要契证诸法的空性,要了解世间和出世间一切法都如梦,如幻,如响,这是建构净土的一个前提。如果把一切法都认为很真实,去心外求法,那都进入不了。那你契入诸法的空性,还要发愿,就是“妙愿”——奇妙的庄严净土、救度众生的愿。有这个愿作为中介,才能够从诸法的空性当中现出它的庄严之相。这个庄严之相就是表现为净土无尽的依正庄严,这就是刹土,就“必成如是刹”。

所以我们把建构西方净土的一个原理用公式来表现,第一是空性,第二是妙愿,第三是刹土。那么在大愿的禀告当中,它就包含着这样的法的精神。这个四十八大愿就是从诸法空性里面升华出来的,这就是妙愿。因为诸法的空性——涅槃自性,它就是奇妙的,是不可思议的,是具足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善法的、广大无边际的,这就天台家讲的“性具”。在这个“性具”里面的无量德能,怎么开发得出来?这就要发愿。你发了愿,再由这个愿导行,就必定能圆满你的大愿,庄严你的刹土,乃至于你在这个过程当中究竟六度——乃至无量的菩萨行,一定能做佛。

所以这些与会的菩萨闻到你的发愿,知道你的原理、机制——就是这个法,他就得到大的启发了,就“缘致满足无量大愿”,就是能缘你这个法,满足他菩萨的无量大愿。菩萨无量的大愿,最终是离不开成佛度众生的核心。所以这样的一个称性发起的四十八大愿,包含着所有修道人成功的妙愿:或者自力怯弱的“我求往生”;或者他的境界很高的,也能得到甚深的启发,也要像这样一个净土的修法——这个认同,来快速、圆满地完成他自己的大愿。你看世自在王佛就做了这么一个高度提炼的的概述,说明你这个大愿“宜知是时”,赶紧称说,来利益这么多众生。

那么这样,法藏比丘显然得到了佛的印证。实际上,四十八大愿称说,世自在王佛就在旁边啦,就坐在那里啦。他在佛面前称性宣说,也就说这个四十八大愿是得到了世自在王佛的印证的。从他开始发愿的起始,到他发愿的时候以及发愿的圆成,都贯穿着他的亲教师世自在王佛的这样的一个加持。那么如果把世自在王佛这个“世”——世间,作解脱德,“自在”作般若德,“王”理解为法身德的话,那么世自在王佛是代表涅槃的三德。换句话来说,他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证得的这样的一个法界藏身的德;这样世自在王佛的这种加持、印证,也就等同于十方诸佛的加持和印证了:所以这个大愿不是一般的一个情况。不是我们凡夫心血来潮、头脑发热,发个愿——实际上都不是称性发出来的。发了愿,过几天:“哎呀,做不到啊!能不能修改呀?”它不是这个(样)。这个是不能修改的——称性而出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