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一讲(2)

所以法藏比丘就禀白佛陀,“唯”——很庄严的,“唯垂听察,我即将发的大愿,我要具体详细地宣说了”。那么这宣说不仅仅是对佛一人说,这是在世自在王佛的法会上宣说。这就等于世自在王佛把他讲经说法的这个权利,

所以法藏比丘就禀白佛陀,“唯”——很庄严的,“唯垂听察,我即将发的大愿,我要具体详细地宣说了”。那么这宣说不仅仅是对佛一人说,这是在世自在王佛的法会上宣说。这就等于世自在王佛把他讲经说法的这个权利,在这一刻赋予了法藏比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是可理解为代佛宣说吗?

好,下面是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分为三大类。第一是摄法身愿,摄法身愿包含着三愿,就是第十二愿“光明遍照十方愿”、第十三愿“寿命同佛永久愿”、第十七愿“诸佛称名赞叹愿”。那么这三愿是法藏菩萨庄严自己的愿,让自己的光明遍照十方,让自己的寿命无量,让自己的名字得到十方诸佛的称扬赞叹。虽然是庄严自己自身的功德,实际上他的目的还是为了普度一切众生。这是摄法身愿。

再就是摄净土愿,摄净土愿有三愿。第一就是第一愿“国无三恶道愿”,让我的净土没有三恶道;第二就是第三十一愿“净国照见十方愿”,西方极乐世界每个构件面都非常清净,墙壁、地面、树干都能够照见他方世界的情况;第三十二愿“严饰超诸天人愿”,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构件——宫殿、楼阁、宝池,它都是种种珍宝合成的,里面有种种宝香的羼渗,是一切世间天人无法比拟的。这是摄净土愿三愿。

除了这六愿之外,其它的四十二愿都是摄众生愿——四十八愿的核心就是摄众生。这里摄众生如果从类别上分,又分摄净土往生者,摄本土的众生愿,有摄他方众生的愿。那这个摄本土的愿,有摄天人的愿,有摄菩萨的愿;摄他方世界也有摄凡夫愿和摄菩萨愿,它又有所不同。

好,我们大概了解这个就可以。这个愿目,这里是铺陈了四十八愿,但是汉、吴两译是二十四愿,宋译是三十六愿。我们还是以曹魏本和唐译本为核心的,一般就指四十八大愿。大家不要以为仅仅只有四十八大愿,阿弥陀佛称为大愿之海,五大劫的思惟不仅仅就思惟这四十八条,要么不能称为大愿之海。他是面对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刹土的众生发愿的,所以他的愿目将会很多——才能够对应各种不同形态的刹土、各种不同根机的众生,来没有遗漏地救度。所以称为大愿之海。这里释迦牟尼佛所介绍的四十八大愿,是从大愿之海选择了一些跟我们娑婆世界众生关联紧密的部分作介绍。大家要了解这一点,不要以为只有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内容非常深广,细讲要花很多时间;但粗略的讲呢,又好像不得要领。我看时间确实不够,所以我们就用概略的方式,还是要讲一讲它的大意。

我们看第一愿“国中无三恶道愿”,意思是说:如果我成佛的时候,我所住持的刹土没有地狱、饿鬼、畜牲三恶道,如果这一愿不能完成的话,我就不成佛。那法藏菩萨为什么要发这个愿,而且把这条愿放在第一?前面我们讲过,法藏比丘赞叹佛的相好光明来陈述自己愿的时候,就有一个根本的悲心——“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所以四十八大愿是他对一切恐惧的众生来发的,是体现他的大悲心的。那在他五劫的思惟中,他用自己的天眼通观察他方世界种种情况的时候,对这个法藏菩萨来说,他是触目惊心的。能够引发他悲心的一点,就是看到有那么多三恶道的众生遭受着种种剧烈的痛苦,尤其是阿鼻地狱的众生,那一天都是万死万生。等到辗转的地狱苦受完了,到了畜牲道,他又忘记了——调过头来又下了地狱;恶鬼道、畜牲道里受完了这个业报,侥幸得到人身,由于烦恼习气又造作恶业,又坠到三恶道去:这个真是轮回不已。我们在六道轮回的过程当中,绝大多数的比例都是在三恶道里,在人天道里面是很少的。

而这些众生在菩萨眼里就是多生多劫自己的父母、兄弟、眷属。他们都有佛性,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只是那种无明啦,情执啊,把这个佛性完全遮盖住了,冤枉地遭受剧烈的痛苦,而且在这个苦当中他不知道出离。那你想想,法藏菩萨现量看到这些的时候,他真是痛彻心髓、如箭入心哪!所以最要解决的是三恶道众生的痛苦啊!所以他就必须以他的悲心把这一条放在第一:在我所成就的刹土当中,永远不会有三恶道了。那这一愿也向我们透示,它是带业往生的一个法门,就是你他方世界的众生业障深重,带业到我这儿来,就是带了三恶道的业力种子到我这儿来,你也不要害怕有三恶道的轮回。不仅三恶道的事实没有,连三恶道的名称都没有,这就是后面“国中无不善名愿”。连三恶道的名字都听不到,在西方极乐世界你三恶道的这个业力种子就枯萎,就不能起现行。然后他的善法——佛法的修行马上跟上去,以后破无明,这些虚幻的三恶道轮转的幻业、幻苦也就没有了。从“睡梦”当中醒了,他就得到了安乐啊!这是第一愿,我们要体会这种悲心。

那第二愿紧接着对三恶道的这种剧苦,还要预设一个底限的安乐,这就是第二愿“不复更生恶道愿”:你只要到了极乐世界去,不再重新到三恶道去了。这就针对什么类别的众生呢?你在西方极乐世界的本土,没有坠三恶道的风险了,但是有一类往生的天人——带业往生的天人,他曾经因地发过悲愿:“我只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见阿弥陀佛,我要回来救度众生。”这时候他还是天人的身份,还没有破无明,他的三恶道业力种子还有,离开了极乐世界,就有堕三恶道的风险了。所以针对这一类情况法藏菩萨发第二愿。

本身在西方世界没有寿终,他是无量寿,这个“寿终”是指往生的天人他要离开极乐世界,悲心很切,要到他方世界度众生,所以表达为:他离开极乐世界,为在极乐本土的寿终。那他离开极乐世界,比如再回到娑婆世界,他还有业力种子,照样到三恶道去了,那不白去了一趟吗?如果到极乐世界还回来,又堕三恶道,就觉得不保险了,也不敢发愿再回来了,那永远呆在极乐世界不敢来。来了就堕落那怎么行呢?所以这一个大愿就保证,你只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再回来没有关系,你不会堕三恶道的,你还能够回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阿弥陀佛这一愿作保证,昙鸾大师有个比喻,就好像你这颗种子用一个不朽药给涂上了,涂上了一层保护层。这个种子一般放在水里会烂掉,放在火里会烧掉,但是我涂了一层保护层——是佛的果地上的保护层,所以它入水不烂,入火不燋——不被烧燋。所以我们只要见到阿弥陀佛,再回来,不会再堕三恶道。所以很自在:愿力保护,披上宏誓的盔甲。这宏誓盔甲包括我们自己发愿的盔甲,更包括阿弥陀佛果地上大愿的盔甲,我们披上了,就不会被五欲六尘、烦恼所击中。这就比喻为:如鹅鸭落水,鹅和鸭落到水里没有关系。如果没有这一愿保证,我们就像鸡:落到水里就“落汤鸡”,不可收拾。好,这是第二愿。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