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三讲

四十八大愿 第三讲 好,看第九愿,第九是“皆得神足飞行愿”。“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往生到我刹土的天人,都能得到神足通。”神足通的表现形态将会很多,这里举出一点:“在短短的一念当中,你

四十八大愿 第三讲

     好,看第九愿,第九是“皆得神足飞行愿”。“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往生到我刹土的天人,都能得到神足通。”神足通的表现形态将会很多,这里举出一点:“在短短的一念当中,你就能够最低限度地分身到百千亿亿诸佛刹土去。”一念分身散影,到十方刹土去上求下化。“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的话,就不成正觉。”那证得阿罗汉的人都有十八种神通变化:大身变小身,小身变大身,左胁出水,右胁出火,能够在虚空行走,在水里行走,在虚空坐坐,意念到哪里身就到哪里,等等。他这个神通就自在。现在我们就一点都没有了。

但这个神通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我们就是烦恼很重——严严实实地把我们遮盖住了,一点都透显不出来。正因为我们本具神通,才会显现这些高科技:正因为我们有天眼通,然后才用机械的形式搞了个望远镜,甚至射电望远镜,能够观察这个太阳系、银河系的情况,能够有这个可视电视;正因为有天耳通,才会有这个手机,才会有这个电话;正因为有神足通,才会有飞机的发明。这些都是我们里面有的,只是依稀仿佛地表现了那么一点点而已。如果自性没有这些东西,飞机造不出来的,手机也是不可能打得通的。

那么这样,六种神通跟前面的这种各得真金色身愿、形色无有好丑愿就相得益彰。前面你的形貌都是很庄严,都平等,这是你的外表;外表好,还要里面也有种种的德能,里面也有真功夫,就是六种神通。诚于衷而形于外,这才叫真正的东西。如果外面漂亮,里面什么都没有——没有德能,世间讲就是杉木大刀——派不上用。法藏菩萨这个愿是给你外面的好看,里面也很厉害,也很有功德。

好,再看第十愿“不起贪计身见愿”。“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往生到我刹土的天人,都不会再生起想念,贪念、计较自己的身体。”——我执的这样的一个烦恼。“如果这一愿不能实施的话,我就不成正觉。”这一愿发的是非常巧妙,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现在我们在这儿轮回,每天在这儿苦不堪言,每天在是是非非里面,每天在利益的竞争里面玩尽机心,不择手段,最终的根源就是一个我执在这里面啊!这是最终的根源了——我执身见,而这个是最难破的。法相唯识宗讲,就是我们有一个俱生我执、阿赖耶识啊,那么第六识就是分别我执啊。一切凡夫众生做任何事情,思考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个“我”啊。他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这个身体是真实的。有这个“我”,我就要占有;如果妨碍了我的占有,我就嗔恨,我就干掉对方,人和人之间就有矛盾摩擦,国与国之间就有战争了。为什么孔子讲“春秋无义战”?整个春秋时期各个国家打仗,没有一场是正义的战争,都是来自于我执的产物。

那对于修道人来说,这是我们最大的障碍。如果我们修行佛法若干年,“我执”还非常深重,一点都没有弱化,真是白修了!但也确实很难啊。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里面讲,他所认识的一位老修行,住山住了几十年。他有一天出来,大家都很恭维他,都很恭敬他。他就说修道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尤其是爱名声,这个名心都除不掉。当时就有一个人说:“哎呀,像老和尚这样不爱名的人,那是太少了!”这位老修行呢,听得很高兴——笑眯眯的。所以莲池大师看了这件事:“你看看,他都被人卖了还不知。”他还是没有摆脱这个东西吗嘛!他可以远离人群,可以非常刻苦精进,但是仍然是:别人说句赞叹,他高兴;说一句负面的,他嗔恨。这还是一个“我”没有离开。

这个“我”如油入面,所以破我执不容易啊!整个佛法就是围绕破我执、破法执两个核心去展开的。你断见、思惑才破我执——阿罗汉了;然后破法执才成佛。人、法二执全破才转八识为四智。这在我们自力修行当中是很难很难的事情,所以无量劫以来为什么我们还在这里轮回。《法华经》讲大通智胜如来座下发菩提心的人退转了,退转到释迦牟尼佛的法会上。舍利弗在六信位的时候发大心,然后被一个婆罗门的青年勘验一下,他也退转了。实际上他退转也是一个我的概念:“我把眼珠都给了你哪,你还抛在地上,还说这个眼珠不好——还说是发臭的。你这个人太糟糕了,我不理你了,赶紧回去解决我自己问题哪。”它还是一个“我”的问题:你怎么这样对待我呢?我对你都已经把两个眼睛奉献出去了。最终还是这个微细的“我”脱不过去:“啊,算了算了!”

所以这一愿对我们太重要了。我们只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永远离开我执了——这里就包含离开法执了,永远不会在这个身见、我执当中去计较了,去贪恋了。把这个人、法二执除掉了,我们的大平等心就起现行了,就没有憎爱、荣辱、是非的观念了。虽然没有这个观念,但是在随缘的当中,也能了了明白一切法的情况。所以离开了这种身见、我执的分别,到净土去供养佛,也不会由于净土的佛很庄严,生起什么崇高心;不会由于到秽土看到佛的身体很矮小,生起这种轻慢心——他都没有了。所以这一愿是给我们帮了大忙,就是在最难突破的一关当中,阿弥陀佛愿力帮我们顺利地突破了。

好,第十一愿“正定必至涅槃愿”。“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往生到我刹土的天人……”这仍然是带业往生的凡夫到了极乐世界。“都能住在大乘正定聚,必定到达大乘涅槃的果报。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的话,我就不成佛。”这叫正定必至涅槃愿。每一愿对我们都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个个都能成佛的原因,就在这一愿体现。入到大乘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的意思——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阿鞞跋致最低限度相当于圆教初住的菩萨,你破一品无明,才入到了大乘正定聚。十信位都是空中柳絮——进退无定的。所以一个菩萨修行,他一个底线的保证首先要得到正定聚。在正定聚的这个时候,才能谈三大阿僧祇劫或者多少时间的概念。如果你在不定聚里面,就是动经无央数劫无央数劫,你都没有进展,因为你进一步可能就退九步。进一步退三步,它是没有作用的。所以这个“聚”:一个是正定聚,一个邪定聚,一个不定聚。邪定聚就是你的习性、恶业——一定要下三恶道的。那么不定聚就看你遇缘:遇到好缘,能进入正定聚;遇到不好的缘,入到邪定聚。

所以对一切修菩萨道的人说,这个正定聚是极为重要的。《十住毗婆沙论》说,一个菩萨修道,如果没有得到阿鞞跋致就是正定聚的话,这时候他的心情是如救头燃、如丧考妣,不容一刻的休息。一定先要达到这个底线——不退转的底线,他才稍微可以安点心。要不你在空中像柳絮,一阵强风过来,一下子就飘到更远的地方去。你再要从那里过来,又要动经多少劫!你在不定聚或者邪定聚当中,你的念头就是这个邪的念头,又造了恶业,一下子到地狱里面去。你到地狱又经过多少多少劫才能出来。如果到了正定聚,你首先是得到位不退,得到圣位永远不会退到凡夫位;第二是行不退,这时候你是大乘菩萨行,不会堕到二乘自了汉的行;尤其更殊胜的是念不退,你微细的念头能够跟法性相应,跟实相相应,跟一切种智相应。这就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有点类似于孔子讲修行:到七十岁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你念不退,身、口、意三业都随智慧行,没有一点过患。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