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三)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三) 好,那么就开始了释迦牟尼佛一代的教化,足迹遍游在恒河两岸。他在跟一切外道的对恃当中,以狮子吼、无畏说来宣说,击响正法之鼓,吹响法螺——法螺表明吹得很远,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三)

      好,那么就开始了释迦牟尼佛一代的教化,足迹遍游在恒河两岸。他在跟一切外道的对恃当中,以狮子吼、无畏说来宣说,击响正法之鼓,吹响法螺——法螺表明吹得很远,执持法剑来破解一切众生知见上的错误和烦恼,建立正法之幢。震响法之雷,这个雷就像春雷,一震响就能够觉动、震动众生的善根。“曜法电”,众生在无明长夜当中一点都看不到情况哪,这时候一个闪电过来,朗然可以照见东西了。“澍法雨”,布下慈云法雨,润泽这个三草二木,随众生的根机得到法雨的滋润。所以这一代时教,那是大事因缘。这个佛成道之后,他唯一一桩事情就是做教育家,以正法的音声来觉悟一切众生,其法性的光明普照无量的佛土。“无量佛土”表明释迦牟尼佛不仅是在我们阎浮提讲经说法,他在无量无边的刹土都在示现,一切世界都有这六时震动之相。
 总的能摄受魔界的众生:震动魔的宫殿,使各种魔子魔孙都能够害怕,最终由敬畏佛的功德来皈依,得到降服。这个就像《维摩结经》所讲的,那个魔女最后也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本来她不想回到魔界去,但是维摩结还是希望她回去:“你在魔的宫殿——魔界,奉行无尽灯法门,把你发菩提心的这盏心灯照亮更多的魔民,你的魔界也就一片光明。”魔界、佛界:有光明之魔界也就是佛界了。
    好,“掴裂邪网”就是裂开那些邪见之网,表明这个邪见之多就像很固结的网。这就指当时的九十五种外道心外求法——这个六十二见,这些都要用中道了义来断除。在这个修道当中,见地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个古代的印度也常常辩论——外道之间对真理的辩论。他们倒是很真诚的,如果辩论输了是要砍头的——堕到负处是以头作为代价的。但是释迦牟尼佛跟这些外道的辩论当中,那些外道输了,佛就是很慈悲:“我法里面不断头,你只要做弟子就可以了。”所以佛跟外道辩论的时候,先要准备很多的比丘的衣服:辩论完了以后,一大批的人就做比丘了。
     “散诸尘劳”,用什么散?什么叫尘?也就是憍陈如所证的圆通里面谈到的客尘烦恼问题。这个尘——这个烦恼,我们怎么样来了解它?憍陈如讲自己修道的体会,比如一个客栈里面,这个主人是不动的,这个客人或者住一天,或者住三天,或者住十天,是要走的:能走的就是客,不走的守住那里就是主。那这个动的就是烦恼,不动的就是佛性。那这个呢,用“客”。再来比较一下这个“尘”——这个微尘。微尘呢,我们感知不到,但如果一个窗户里面一束阳光过来,你透过阳光就知道这个灰尘的纷扰扰之相。但你怎么样知道?你发现这纷扰扰之相,是有两个先决前提:第一,有光亮过来;第二,是有一个不动的空——虚空在那里,透过不动的虚空才发现了尘的纷扰扰之相。好,那么不动的空就是我们的佛性,这个尘就是烦恼。所以你要“散诸”这样的一个客尘烦恼,还是要用般若的空性才能散掉。这个五欲——对五欲的猛利的追求,这些烦恼你不能照见它的空性,你认为它很真实,你必然要趋向于它,去造孽。我们了解它的空性,我们就对这些五欲的东西——刀刃上的蜜,就不会再感兴趣。所以为什么佛要讲二十二年的般若性经典。你有对这种自性,缘起法的那种自性本空——毕竟空、无所有——的般若智慧观照,烦恼的力量就会降低,甚至就没有。也是由般若的智慧来生起我们持戒的意识,来降服我们对五欲的那种猛利的追求。
    五欲的这种追求就像堑——堑就是护城河——那样的深。你要保护这个城墙,护城河都要搞得很宽,都要搞得很深:来防止敌人。用这个比喻我们的五欲就像这样的一个深堑的情况。无始劫来我们都被这个五欲所欺骗了,现在——今生,闻到佛法要把它摧毁——坏掉它。坏掉了这个尘劳和欲望,我们就能庄严保护我们的“法城”。这个法城就是涅槃城——我们自性的如来藏,也就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的种子、佛的慧命。由这个来开显阐述这些法门,这些法门无非就是让我们对治烦恼进入涅槃城的。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但佛性被遮盖了,所以要“洗濯垢污”。就像一面镜子——古镜照天照地的功能,现在蒙上尘垢,你得要慢慢洗掉它。洗掉了垢污,它“清白”的功能自然显现——不从外得,这就是“显明”。你洗掉了尘,明就显出来了,不是另外制造出来的。用这样的一个智慧的光明来融化佛法,来宣唱、流布“正化”——正法的教化。正化是很重要的,我们看一切宗教、地一切哲学,它也谈教化。一切外道心外求法都是邪,所以它叫邪化;如果二乘的行人也用他的方法来教化,但是他比较偏——不圆不全,这叫偏化;唯有大乘佛法才能够得上正化。
    好,佛在一代时教里面,在种种说法过程当中,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有持戒意识。这种持戒意识首先就表明他托钵——“入国分卫”,到哪个国家他都是要托钵的。这个托钵是佛陀在世的比丘一个常规的修行方法,也就是讲:你有托钵的因行,以后就有得三十二相中无见顶相的果报。那托钵实际上表明佛陀在世的比丘天天跟众生打交道,不离开众生。所以托钵第一为众生种福田——给他种福田的机会,然后劝化他皈依三宝。所以你有让众生种福田的机会,你本身的悲心就起来了,也能利益众生。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能开显自己的智慧?就是由于他的悭吝心。你去主动给他一个机会,让他破悭吝心。在比丘这里,尤其在圣者这里种福田,他以后的后果将会很好的。这个比丘托钵也能够有利于自己道业,如果一天到晚自己要种菜,种粮食,自己要做饭,洗菜,洗碗,你一天到晚都忙不过来,哪能有心专心道业呢?少事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在道业上。
    那么这个托钵也还有一些规矩,你托钵不能到哪个地方去?我看哪个地方的楼高一点,富有一点,我冲到那个地方去,那是不可以的。比丘要有平等心你托钵就是次第乞食。进了一个村落从第一家乞起,不管他是穷还是富。如果第一家没有托到,可以托第二家、第三家,最多只能托七家。如果到第七家也没有托到,说明你没有缘了,没有缘你就回自己的阿兰若去修道好了,不能托第八家。你不能说没有缘,我把整个村庄几十户、几百户都给他托完,那不行,最多七家。所以佛就示现“分卫”,这个托钵制度很好。但是来到我们中国就没有行得通,现在有的寺院会表演表演,表演一下也挺庄严。如果你到一个没有信心的村落地方去,可能还真的托不到呢。
    好,这个佛做这种分卫——托钵,能够得到很多丰富的饮食。因为通过佛陀的教化,很多的信众包括社会的白衣,知道在佛那里能种上福田,那是了不得啊!那福德种一得万报。所以常常佛游化的地方后面跟着很多车子,随时给与供养。甚至为了得到一个供养的机会还去做交易:“哎!你这个机会给我,我给你十万钱。”这个佛的德行会有这么高!所以我们修道人如果一点供养都没有,你千万不要说人家,是自己不行——自己的德业不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