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之法藏发愿

《无量寿经》之法藏发愿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隐蔽,犹如聚墨。如来颜容,超世无伦;正觉大音,响流十方。戒闻精进,三昧智慧,威德无侣,殊胜希

《无量寿经》之法藏发愿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隐蔽,犹如聚墨。如来颜容,超世无伦;正觉大音,响流十方。戒闻精进,三昧智慧,威德无侣,殊胜希有。深谛善念,诸佛法海,穷深尽奥,究其涯底。无明欲怒,世尊永无;人雄狮子,神德无量。功勋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动大千。愿我做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刹土。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隐。幸佛明信,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好,这个偈颂一共有二十偈,共有八十句。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总的赞叹世自在王如来的功德;第二大部分有四个偈颂,陈述自己的心愿;第三个部分有三个偈颂,祈请世自在王如来的印证。

 好,我们来看第一个部分,赞叹世自在王如来的身、口、意三业的功德。作为一个弟子能够认知、了解自己的师父——佛的功德,并且以无碍的辩才能够说出来,说明这位弟子所证悟的境界也是不同寻常的。也就可以看到他前面“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就是发大菩提心,马上就显发了甚深的智慧。这个“寻发无上正真道意”,也就是四十八大愿愿王的一个来源、一个依托之处。所以发无上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一切福德、一切智慧、一切愿王都要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没有这个大菩提心,一切出世间的这些善根、福德、智慧是没有办法去显发出来的。

 好,那赞叹世自在王佛的“光颜巍巍”:他的光明显赫,他的容颜非常庄严。“巍巍”有高山仰止这样的一种形容。那这个佛的身相光明透显出一种威德,是无有限极。“威神”——威德、神通、功德,无有限极。这里仍然把这个“威”显发出来了。你看《无量寿经》常常会把这个佛相“威”的特点显发出来。于是我们这次在造阿弥陀佛中稿像的时候,我也在注意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阿弥陀佛像一定要具有一种威的特点——不仅仅是慈悲。所以加了一个要素,慈、悲、威三者整合。但“威”要在哪里表达?从他方脸的角度,从他的鼻梁这个地方显发他的威。

但现在我们很多众生可能对这个“威”很隔膜。因为随着时代往后,众生越来越陋劣,他那种自信的原则性很难起来,所以普遍的怕得罪人。他为什么怕得罪人呢?也怕自己有些东西抓到别人手上。“你跟人家过不去,到时候人家跟我过不去。”于是大家都不要过不去,大家都好好好。所以现在具有威德的人、具有原则的人越来越少,包括我们僧团有些执事:“唉呀!我不想干,怕得罪人。”如果有威德的话,他为了更大的一种原则,为了更大地利益众生,他不怕得罪人。得罪人,实际上是对他的慈悲——是对当事者的慈悲,更是对广大的其他人的慈悲。所以佛要有一种威德,折服那些刚强难化的众生,甚至那些大菩萨示现大国王,要用酷刑来折服。当然酷刑的这些对象——可能他会变化成一个众生来受苦,但是他必须要用严刑拷打。那么佛这个威神,实际上是慈悲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

所以佛的这种炽盛的光明——“炎”,就像这个火焰烧得很旺。这样的“炎明”,是一切世间天人的神光没有办法比拟的。在这个天地之间,日月的光明,还有摩尼宝珠的光明虽然炽盛,但是这些“日月摩尼”的光明放在佛的光明面前,就被佛光所“隐蔽”,好像你的光明就成了一堆墨汁一样——“犹如聚墨”。你看这个佛的光明有多炽盛!原来有一个老比丘尼,她说年轻时候看到佛,她一顶礼,头上的这个黄金首饰掉在地上,她想找,找不到。因为佛光太炽盛了,她看不到自己的黄金首饰在什么地方。所以黄金首饰在佛光里面“犹如聚墨”,看不到——全都隐蔽了,就叫屏蔽了。这说明佛的法身光,超胜世间一切业力的光。

世自在王如来的光颜容貌超越世间一切众生,无与伦比。法藏比丘赞叹佛的这种法性的光明、这种身相光明,实际上就是赞叹佛的法身功德。为什么呢?由于佛所证的无上正等正觉这种法身的功德,是寄寓在他的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里面的。所以透过佛的相好光明,能够了解佛心。你看这个法藏比丘能够了解这些,他就把握了佛心,把握了法身的功德。

下面就赞叹佛的口业功德和意业功德。世自在王如来契证无上正等正觉,显发他的身相光明,自然以他的悲心愿力,以他的如来的梵音讲经说法,这是“正觉大音”了:是从他的无上正等正觉里面显发的大的音声——就是大乘佛法的法音。这个“响流十方”,传响于十方无量无边的微尘数佛刹。这就显发正觉实相所发的音声:无作妙用,不可思议。那进一步赞叹如来的意业功德。一切如来的功德都从六度里面生发出来,这里谈世自在王佛在他的因行也是这样过来的。“戒”,世自在王佛也要持戒止恶防非,先调伏身口意三业——由持身自在到持心自在,得到清凉。这个“闻”就是博闻强记,了解一切经教,作为利益自己、利益众生的资粮。闻即信受,闻此,行此所闻之正道及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就是“精进”。由这个精进,摄心在正道和助道的善法当中,与诸法实相相应,就契入到“三昧”——三昧禅定。由这个三昧禅定就能得到般若“智慧”。由这个般若智慧他就无知而无所不知,就能够成就佛果的“威德”,这个威德是超胜一切世间天、人的威德,所以没有跟他相提并论的,就是“无侣”——无有伴侣,就极为“殊胜希有”。

“深谛善念”,这是指世自在王佛自证的功德。“深”就是深切的思惟,“谛”就是谛观内明——向内求。深思谛观,觉照自己的自性本源。自性本源具足慈悲、愿力,这些都是善的念头,所以佛在念头上是纯善的。由这个“深谛善念”就能契入到法性真如之海——这法性真如之海叫做离垢真如,就能平等普摄一切众生。那么世自在王佛对这个法性真如海可以穷极它的奥妙,探究它的边际和深浅的底源。

好,那么佛是无明、烦恼,全都断尽。欲望——对五欲的寻求,瞋恨的心:佛是永远没有,不仅没有正习,连余习都没有。所以这就是“人雄狮子”,就是人中之大雄,就像狮子王无所畏惧。“人雄狮子,神德无量”,说明佛是具足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量无边不可称说的功德。那世自在王佛以这个威神功德,来普度群萌——离生死苦得究竟乐,这样的自行化他的“功勋”,非常“广大”。所以佛在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也就圆成了自己的德能,他的自性般若智慧也就深邃妙绝。由禅定三昧引发的光明威神之相,能够令三千大千世界震动。这个“震动”,觉照众生的善根,也会表达这种八相成道之相。所以这一段就用这些赞叹世自在王佛由本垂迹、由实开权、种种度化众生的妙德难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