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近善、转短命为长寿之法

僧不二将投师受戒。菩萨曰:惜哉惜哉!堂堂相貌,表表仪形,不知自反,计其所作与俗人无异。吾见汝身在此处,而神游地狱矣。急宜痛加修省,断恶遵善,上求佛果,下化群生;不可昏昏昧昧,失此

持戒近善、转短命为长寿之法

僧不二将投师受戒。菩萨曰:“惜哉惜哉!堂堂相貌,表表仪形,不知自反,计其所作与俗人无异。吾见汝身在此处,而神游地狱矣。急宜痛加修省,断恶遵善,上求佛果,下化群生;不可昏昏昧昧,失此有限光阴,自贻万劫之累。至受戒一事,不受则已,若一受,更不得分毫毁犯。当守护清净,如白璧明珠了无瑕玷,斯成戒品。盖戒为三世诸佛入道根本,勿同儿戏。又若住静参方,更宜亲近善友,远诸庸劣。亲善则道业易成,近恶则戒行易失。此二语,终身学道之要,慎之记之。”(西方确指)

请看这一段,这是“持戒近善”。有一位比丘叫不二,他想找和尚师、戒师去受戒,来请问这桩事情。这段开示就能看到菩萨对机说法。菩萨是六通具足,知道他心里的念头,知道他的根机,有时候针砭起来毫不留情,但是能够对症发药。这个僧人一来,菩萨就说“惜哉惜哉!”哎呀,太可惜了!太可惜了!“看你的样子长得相貌堂堂,仪容形态都很庄严,但是你徒有其表,心地上没有下功夫,不能有深刻的内省功夫。所以你对你的行为根本就把控不了。把控不了自己的念头,你的行为跟世间人没有两样。”表面上有出家人的样子,心里的举心动念都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菩萨看到他这一点,所以就棒喝他,说:“现在你的身体在这个地方,我看你的神识已经到地狱里面去了。”

这个你想想,如果我们听到这话——“神游地狱”,那马上毛骨悚然了:你现在徒有一个人形,当下你的神识到地狱里去了,实际上你已经是地狱众生了。菩萨不是骂他,就是事实情况。我们听到这话,设身处地想想:我们有时候身体好像是一个人的身体,实际上我们的心已经到地狱里去了。为什么佛说得人身者如手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多少人当生就失去了人身——他的心已经是三恶道的心了。所以菩萨就说:“你现在赶紧要痛加修行了,要反省自己,要断一切恶,来修其善。作为一个出家人,真正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这个真诚的菩提心、断恶修善的心,才能摧毁一切恶业,才能展示我们自性的善根光明。如果只是身体出家了,心没有出家,也照样跟在家人一样要到地狱里面去。这种心性上的因果——这种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因果,不分在家出家的。为什么我们要求出家人身心俱出家?身体出家,心也必须出家。心出家就是断恶修善,上求佛果,下化众生,有这个心就出家了;这个心发起不来,还是一个在家人而已,只不过是一个剃了光头的在家人。

所以菩萨告诉他:“你不可昏昏昧昧。”就是昏头昏脑,昧却了自己的念头。“失去这一生有限的光阴。好不容易出家,在心地上没有用功夫,还是跟俗人一样要下三恶道,这可不是今生就留下了百千万劫的恶果吗?至于去受戒一事,一定要有正确的知见,你不受倒罢了,如果你一旦受了戒,就得要有极强的护戒意识,不得有分毫的毁犯。不得去犯戒,要戒如冰雪。守护自己所受的戒体不让它玷污,就好像白玉不让它玷污,就好像一个明亮的摩尼宝珠不让它有残缺,这样才能够成就你的戒体。戒是非常重要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修因证果的根本前提就是持戒。离开持戒,一切禅定、一切智慧、一切证果都是了不可得。”佛法修行特别强调戒,戒律在这个世间能否住得长久,能否建立幢相,这个度化众生的功能作用能否发挥,完全取决于戒律。正法的时候,大家持戒极为清净;末法的一个特点就是戒律松弛;等到戒律完全荡然无存的时候,佛教也在这个世间打上句号了。戒律是佛教寿命,就这样建立的。“所以不能去开玩笑。”

如果你修行或者住静——“住静”就是住在寂静处——阿兰若,潜心修戒、定、慧的功夫,或者去行脚参访善知识。住静也得要有道友,参访善知识更要有择善知识的眼。这里提出一个原则,就是“要亲近善知识,远离那些平庸、恶劣之徒”。这里大家也会觉得:“我希望亲近善知识。”那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也许佛陀在世的时候,善知识好辨别——他得到了初果、二果,阿罗汉、菩萨、佛,这些显然就是善知识——没有问题。到了末法的时候——证果都了不可得的时候,大家都是凡夫身,那怎么去寻找善知识?末法时候的善知识标准它是下降的。虽然下降,它有本质的一点:善知识首先一定要具足正知见。这个正知见也许不是他亲证,但是至少要述而不作,他说出的话跟佛经圣言量,跟祖师没有两样。这第一——正知正见。第二,行为上他至少要有持戒意识,能持戒,他不能根本断绝——但至少是淡化名闻利养心。这些是衡量善知识的起码标准。然后他一定会引导大家出离轮回——是一个出世间的佛法,不是让大家去追求人天福报的。

我们要亲近这样的善知识,远离那些平庸、恶劣的人。你亲近善知识,你的道业才容易成就。近朱者赤嘛!“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自己没有香气,你放在香木旁边,放久了就有香气。所以亲近善知识很有必要,一切修行的果实都来自于善知识的提携、开导和帮助。如果你亲近恶知识,那戒行就容易失去。这恶知识有个特点:邪知邪见,不是执空就是执有。更重要的他有贪瞋痴,不守戒。表面上可能冠冕堂皇,他私底下肯定是名利之心摆脱不了,欲望之心摆脱不了。他就会潜行淫欲,贪、瞋、痴三毒烦恼就容易让他失去持戒的心——不去持戒。甚至他不去持戒还讲得很冠冕堂皇:“我们是一切法都空,无佛无众生。我自心就是佛,还要去持戒干什么?持戒是着相,是执著。”他还扫荡。这些,你以为他讲得很高妙,跟他一样不持戒,那可不是成了魔子魔孙吗?可不是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吗?所以对这个恶知识一定要远。觉明妙行菩萨说:“这两句话你要终身作为自己修学佛道的精要。一定要谨慎,一定要牢记,一定要依教奉行。”

持戒近善、转短命为长寿之法

马永锡兄弟夙世为猎户,一日入山,共杀一鹿,当获短命报。又尝见塔中佛像仆地,扶起安座,礼拜而出,以善因故,再得人身。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