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绰净土思想研究(业露华)(2)

道绰出家之时,正值北周武帝诏废释道二教。寺庙塔像悉遭焚毁,经籍论典荡然无存,僧尼被迫还俗者数十万计。这种情况恰如末法时期来临,给少年道绰以极大刺激。因此,他在《安乐集》一开始,就结合末法思想,提出了

  道绰出家之时,正值北周武帝诏废释道二教。寺庙塔像悉遭焚毁,经籍论典荡然无存,僧尼被迫还俗者数十万计。这种情况恰如末法时期来临,给少年道绰以极大刺激。因此,他在《安乐集》一开始,就结合末法思想,提出了时教相应说。他认为教法合乎时机,就易修易悟,反之则难修难入。所以时和教应当相应而不可相违。他认为既然今时众生正好处于佛去世后第四个五百年,故而修行佛道应以修福、忏悔、灭罪为主。而修福忏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念佛称名。他说,「若去圣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后者是兼;如去圣忆远,则后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这是因为现今众生离开佛世遥远,根机浅浮暗钝,不能修定修慧。他根据《大集月藏经》说,诸佛出世有四种方法普度众生:一者以法度众生,即以教义教化世人。二者以身业度众生,即佛以本身行动和本身的各种形相来感化众生。三者以神通力度众生,即佛以自己具有的种种神通使众生得度。四者以名号度众生,即使众生专心念佛的名号,使之除障获益。他认为称念名号效果最大,「若一念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同上)。一念尚且有如此功效,更何况经常修念呢?所以五浊恶世、无佛之「时」和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希望往生西方净土的「教」是相应的。

  从时教相应说出发,道绰又提出了圣道门和净土门的说法,把所有佛教分为圣道、净土二大门。他认为于此世中,依靠自力修行,以期断惑证理,入圣得果,这是圣道门。而称念佛的名号,凭借阿弥陀佛本愿力往生净土,得不退转,然后进一步成佛证果,是净土门。《大集月藏经》说:末法世中,亿万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据此,道绰认为现在世时去圣遥远,且佛法之理深微奥秘,非钝根浅机者所能解悟,所以圣道一门今时难证。如圣道门中大乘一派,要修心证悟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之理,但现实众生钝根末机,并不具备此等慧心。小乘一派要见谛修道,必须断除贪、嗔、身见、戒取、疑等五种欲界的结惑烦恼和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等五种色界、五色界的烦恼,才能超脱三界,证得阿罗汉果。但末法之世,无论道俗,都难以达到这种修行程度。因此他主张一切众生都应归于净土。因为净土法门并非靠自力修行,而是凭借阿弥陀佛的愿力而行。「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这样净土法门适应了末法之时钝根浅机的易行之道。他说,「今既劝归极乐,一切行业悉回向彼,但能专至,寿尽必生,得生彼国,既究竟清凉,岂可不名易行之道?」

  难行易行之说,源于龙树《十住毗婆沙论》。据此论说,求阿毗跋致(即不退转),有难行易行两种道。于五浊恶世,无佛之时求阿毗跋致,为难行道。这是因为此时有外道流行,扰乱菩萨的正法行世;小乘声闻各修自利之法,阻碍菩萨大慈悲行;又有无顾恶人破菩萨胜德等等,故不依靠佛力,全靠自力修行,甚难修证。与此相反,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念佛名号,乘佛愿力往生净土,靠佛力住持而不退转,是为易行道。据龙树所说,前者好像陆上行路,甚为艰难;后者有如水中行舟,较易行进。

  昙鸾在《往生论注》中引用和发挥了难易行这一说法。龙树所说难易二道,都由此土修行;昙鸾则强调此土与净土的区别,以净土作为修得不退转的必要条件,从而突出了净土往生的重要性。龙树的念佛名号,是广称东方善德等十方诸佛、诸菩萨名号;昙鸾则说必须归阿弥陀一佛,并且强调依阿弥陀佛的本愿力,由阿弥陀佛愿力住持得往生和不退转。这样,昙鸾突出了他力本愿说,使之成为净土教的一大特征。

  道绰继承了昙鸾的难易二道之说。他在《安乐集》第三大门中专门论辩了难行易行二道之说,在第五大门中还比较了二道,以劝众生修易行道。他还进一步将难易道之说和时教相应说相配合,提出圣道、净土二门义,从而发展了昙鸾的净土思想。

  三、凡圣通往的报身净土论

  大乘佛教经典中,有许多关于诸佛净土的论述。佛教各派对净土有不同看法,由此引起了一些争论。往生净土,最终希望在净土中修道成佛,对于不信佛教的人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然而,对于净土思想信仰者来说,这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大乘佛教修行的最高目的就是成佛作菩萨,净土宗认为往生净土是达到这种目的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往生净土究竟是否可能,这种净土属于什么性质,在此净土中住持的佛具有什么身份,哪些人能够生于净土等等问题,引起了许多佛教徒的关注。

  道绰之前,有许多僧人曾论述过这些问题。南朝时著名僧人竺道生曾宣扬「法身无色、佛无净土」的观点。他从般若实相的角度出发,认为佛的法身就是般若实相的体现,除此以外,没有一个五阴和合的、作为自我实体的佛的存在。一切众生都有旨性,只要众生佛性与般若实相本体和合,众生即为佛,离此并无别佛。既然如此,也就没有一个脱离现实世界(秽土)的所谓「净土」的存在。「无秽之土,乃是无土之义,寄土言无,故言净土」。道生认为,所谓净土是佛为教化众生方便起见,使众生能崇尚美好,产生信仰,而说有净土。

  隋唐之际,佛教各派对佛身和净土问题,不外乎有这样几种看法:一、以诸佛净土为「事净粗国」,是凡夫往生之地。如静影慧远、天台智顗、三论吉藏等都主张这种说法。二、以诸佛净土为报土,是佛和菩萨活动的国土,一般众生不能往生。大多摄论师都主张此说。三、认为诸净土有报化二种,诸地以上圣人生报土,凡夫、二乘则生化土。这几种观点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共同的,即都不承认凡夫能往生报土。

  显然,这些看法和净土宗立宗旨意大相径庭。这些观点的存在,势必影响净土信仰的进一步流行和发展。作为净土行者的道绰,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理论上站稳脚跟,并在社会上吸引更多的信徒,必须扫除这些有碍净土思想发展流行的阻碍,建立自己的净土论和佛身论。因此,道绰在《安乐集》中提出了凡圣通往的报身净土说。

  道绰依据《大乘同性经》,把佛身分为法身、报身、化身。所谓法身,是无色无形、无现无着、无生无灭的如来真身。化身是指在「秽浊世中」已成或将成之佛,为教化众生而显现的佛身。报身即坐于清净佛剎,如阿弥陀佛、宝德如来等。《大乘同性经》中说,「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道绰认为西方净土是酬报法藏比丘的愿行而成的国土,阿弥陀佛是法藏比丘愿行圆满而成的佛,因此「现在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道绰不同意历来诸师以阿弥陀佛为化身,极乐净土为化土的说法。他说,「古旧相传,皆云阿弥陀佛是化身,土亦是化土,此为大失也」。他认为如果秽土也是化身佛所居,净土也是化身佛所居,那么如来报身到底居于何方国土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