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文化是可以互相交流的,但是将心比心,如果我们把立场互换,自然也不希望在中华民国里还有“美利坚合众国”,或是“大日本帝国”的存在。所以现代的新移民,不管走到哪里,要有“落地生根”的思想,要本土化,要融入当地,不能老是在别人的国家里还要“国中有国”的发展自己。 因此,对于过去华人走到世界任何地方,不管做事或是传教,都要强调“发扬中华文化”,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欧洲有欧洲的文化,美洲有美洲的文化,澳洲有澳洲的文化,我们应该尊重当地的文化,用中华文化与当地的文化融和交流,不要用我们的文化去侵略别人的文化。所以每个国家、种族,都要本土化,乃至今后的佛教,大家来自于世界各地,也一定要发扬本土化。 佛教的传播,虽然其根本教义是不容改变的,甚至戒律也有他的坚持,但是佛教传到中国、日本、韩国,就是北传佛教;传到斯里兰卡、缅甸、锡兰、泰国,即成南传佛教;传到新疆、XZang、蒙古,就是藏传佛教。这是因为气候、地理、风俗、民情不同,所以要随顺世间。如同天主教的丁松筠神父曾经对我说:“如果你生长在西方,可能会当神父;如果我生长在东方,也可能会去作和尚。”这也是受到当地的地理、文化、教育、民俗、风情等影响所致,就如出产木材之地,人民使用的桌椅等家俱,必定大都是木制的;出产石头之地,则多数是石材用物。此乃“就地取材”,是受环境影响的关系,不是好或不好的问题。 现在讲到用“本土化”来发展佛教,因为佛教不是用来做为一个国家侵略他人文化的工具,而是要同体共生,共同发展,共存共荣。所以佛光会奉行人间佛教,只要在人间,都要发展当地的佛教。就等于美国有五十一州,除了有中央法制外,另外各州有各州的州法。中国三十六行省,也有自治区、特区、少数民族区,因此我们传播佛教的人,传承期要尽量发心落实本土,在很多的不同中,如米谷果疏都有不同的品种,让佛教在各地也有不同的特色,除了根本教义不变以外,都应该随顺当地风俗民情的需要,容许和歌颂他们的存在。 今年(二○○四年)三月,国际佛光会与大陆佛教界携手合办的“海峡两岸以及中华佛教音乐展演会”,由两岸汉传、藏传、南传佛教,八大名寺百余位僧人在台湾国父纪念馆、美国洛杉矶柯达剧院、加拿大英女皇剧院联合演出佛教梵呗,大家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但是在一起各有梵音嘹亮,才更加美妙。 也就是说,佛教虽有大乘、小乘、南传、北传、藏传等不同,彼此各有特色。特色不要改变;甚至各自的语言、唱腔不同,服装颜色也不同。尽管不同,但是在同一个佛教下发展,唯有“本土化”才能更深耕,才能更扩大,才能更发展。 有鉴于此,二○○一年四月十九日在南非约堡杉腾饭店会议中心举行“国际佛光会第三届第一次理事会议”时,我曾在会中提出“四化”的主张,即:“佛法人间化”、“生活书香化”、“僧信平等化”、“寺院本土化”。所谓“寺院本土化”,就是凡佛光山的信徒和佛光会的会员,在世界共创的数百间寺院道场与弘法事业,不为某一人所有,此乃大家的共财;然而佛光人有一心愿,即在二十年、三十年之间,将使世界各地的寺院予以“本土化”。 当时我告诉大家,假如现在佛光山海外的分别院,西来寺是由美籍的出家人当住持,南天寺、中天寺由澳洲籍的出家人当住持,南华寺由非洲籍的出家人当住持,其他的各个地方都是由当地的人住持;如果佛光山现在把佛教发展到这个程度,那将是一个怎么样的盛况呢? 所以我希望从现在起,二十年到五十年间,让我们辅导当地本土的出家人来负责本土的道场,如此佛法必定能更加快速的发展。尤其目前在佛光山佛学院受教育的学生,各国弟子都有,未来希望更扩大种族的吸收,使其都能成为佛光人,将来组织寺院,发展佛光普照,使佛法真正流传于三千世界。我想,这也是最好的“行佛”之实践。 第三、用新事业增广净财 人生在世,必须要有正当的事业,透过勤奋经营,使得衣食丰足,生活安定,然后才能从事种种的善事,此即所谓“衣食足,然后礼乐兴”也。 衣食住行不但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件,即使成了觉行圆满的佛陀,也离不开衣食住行的生活。因此,修学佛法不一定要以穷苦为清高,佛教鼓励在家信众可以聚财营生,可以拥有正当的资用生活,甚至可以荣华富贵。如《大宝积经》说“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非不如法。”只要“平直正求”,而且有了财富以后要“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 意思是说,在家营生,要积聚有道,要合乎八正道的正业与正命,如《杂阿含经》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只要能将本求利,勤劳赚取,无论是农牧收成,或是经商贸易、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等等,都是佛教所认可的经济营生。 佛教所谓的“正业”,又叫作“正行”,即指离杀生、不与取等行为,也是指正当的职业;“正命”,就是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如法追求衣服、饮食,乃至什物,远离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正常而合理的经济生活是生存的基本要素,举凡不会危害社会大众的士农工商等职业,佛教认为都可以从事。佛教主张应该存财于百姓,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强盛,佛教有了净财也才能兴隆,因此合理的经济生活是佛教所认可的。 然而遗憾的是,过去一些弘法的大德法师们,常常用出家人的修行标准来要求在家信众。譬如谈到金钱,就说“黄金是毒蛇,好可怕哦!”谈到夫妻,则是“不是冤家不聚头”;讲到儿女,都是一群讨债鬼;论及世间,凡事都是苦空无常。这种度化的方式可以说完全悖离人性,不契合众生的根机,难怪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一听到要他信仰佛教,莫不避之唯恐不及。 其实,过去一般人都以为佛教讲四大皆空,应该只重视精神生活,而不重视物质生活。但是根据《阿弥陀经》之说,极乐世界不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而且黄金铺地,宫殿楼阁皆为七宝所成,另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四边阶道,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等宝合成,所有菩萨莫不宝冠顶戴,璎珞披身,可以说极尽庄严堂皇,富贵无比。 不过,长久以来有一点令人疑惑不解的是,许多佛教徒轻视当前的福乐财富,而把希望寄托在琉璃净土或极乐世界;今生贫穷不要紧,只愿未来能生到他方世界,享受福乐财富。因此不少佛教徒以苦行为修行,以贫穷为有道,在此理念之下,也使得佛教的传播受到很多的障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