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是随著经验产生的,正念是专注于过程发生的当下,而不是用概念反映该事物。要警觉当下以及过程本身,它是认识事物真相的唯一下手处。 ◎培养正念不仅能使我们透视世界的真相和了解烦恼产生的原因,更令我们远离执著、嗔恚和无明,让我们的心时时刻刻保持清醒而纯净。最后,我们会体验到,没有一个实体在获得什么,只有过程变化的自然无常、空、无我。 ◎佛陀的基本教法——慈悲和智慧。智慧就其消极面而言,是内观透视所有现象的本质,并且导至内心的平衡稳定。慈悲和爱人则是智慧的积极面,它们是对佛法和自然法则深刻体悟之后,在这世间的流露和展现。 ◎修行应强调培育内观,使慈悲随著内观的体验而自然流露。直接体悟到无常,不圆满、空性,必然会产生慈悲的果实。 ◎真正的教法都导向体悟身心现象的本来面目。 ◎一旦清楚地看到自己生命的痛苦,对于别人的烦恼也会感同身受,而欲极力为之排解。 ◎无所不在的爱来自全然的无私无我,而所有佛教徒的修行皆应以消除贪、嗔、无明为目标,拔除内心自私自利的根源。 ◎缺乏慈悲的滋润,智慧之道将显得干涩而理论化,没有智慧的慈悲又容易流于肤浅或误导。 ◎凡有助于息灭自私的修行,像仁爱、世间的善行、慈悲观、或者导至最深智慧的内观法门都是属于佛陀修行的一部分。 ◎随著修持的进展,会更清楚的了解到个人的解脱与所有众生的解脱是息息相关,因为若只追求个人的解脱,即表示仍妄执有一个可以跟别人分开的自我。 ◎人们一旦领悟到二元对立的消失以及空性,是深挚的爱将由甚深的智慧中流露,并毫不犹豫地展现他的慈悲于世间。 ◎精神修炼是一种很单纯的心灵培育的功夫,它使我们的内心无贪、无嗔、无痴,或者使其专注、清醒、安定和充满慈悲。 ◎从智慧流露出来的喜悦超越所有的知识和力量,它是一种真正内在的祥和与快乐,它不会随著身心现象的迁流变化而动摇,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安详宁静。 ◎修行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精进不懈,获致禅定和开悟。第二种态度是修行本无所得,亦无所求。你愈努力地想求开悟,智慧反而不能生起,因为智慧不会从欲望中产生单纯地存在著,放下观照,顺其自然。就在眼前,就在当下;一切本自现前。智慧是心的自然状态。 慈爱与正见 ◎菩萨发十种心—— 〈十善业道经〉 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生命,乐守护心。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菩萨若行广大无量忍辱之行,则能出生大菩提果,究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千劫所积聚,布施供养德,及种种善行,一念嗔心起,皆摧毁无余。’ ◎〈普贤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想要成等正觉,首先必须先完成自己的人格,但怎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呢?如佛陀告诫云:‘阿难,受佛禁戒,诚信奉行,顺孝畏慎,敬归三宝,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即佛陀教导弟子:‘对国言忠,对亲言孝,对子言慈,对友言信。’ ◎佛学是出自于人生而止于人生。 ◎人们若能以佛陀的遗教来自我反省,以佛教的戒律来约束自己,以‘布施、爱语、同事、利行’等四摄法来广利一切众生,以佛陀的慈悲心来包容一切众生,那么世界将和平。 ◎‘悲心救苦,慈爱与乐’,才是学佛人应有的目的。 ◎佛陀回答净饭王说:‘当一个人悟道之后,他就属于圣者家族的成员,他高贵的身份不是依靠外在华丽的服饰而是智慧与慈悲。’ ◎卡拉卡尼(巴利文,译为‘不幸’)的故事:给孤独长者对家人说:‘一个人不是由他的名字来决定的,迷信的人以名字来判断一个人,智者却是以他是否有一颗善良的心来判断一个人。’事后,长者又说:‘所以我说啊,不是因为名字或财富使他成为一个人,乃是他的心。’ ◎佛陀多次提醒给孤独长者说:‘大量的布施财物并不是最重要的,还有比布施更重要的是慈爱与正见。’ 生命的升华 ◎佛陀--人格发展的极致,最高的人格,生命升华的最高境界。 ◎完人的教育过程--根据转法轮经,释尊本身是依四谛之观法,进行见道→修道→正觉的三个阶段的。 (1)见道:第一阶段揭示四谛如实的理论性理解: ‘知此是苦,知此是苦集,知此是苦灭,知此为至苦灭之道。’ (2)修道:第二阶段叙述应如实地实修体验四谛: ‘苦应遍知,集应舍断,灭应实证,道应修习。’ (3)正觉(无学之证悟):第三阶段叙述已完成四谛之实修体验: ‘苦已遍知,集已断舍,灭已实证,道已修习。’ ◎修行道——三学。 (1)戒--‘身心的调整’,戒律是佛教的生命。 (2)定--将精神统一集中,使之不散乱地等持,而置于专心的三昧状态之意。 (3)慧--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即是了知缘起与四谛理法的心的作用,是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身证体验。‘无执著而以无碍自在心住。’ ◎中阿含一八二,马邑经中说修行道程有下列十七阶段--(出家众适用) (1)渐愧具足:是对世间,对自己的内心要知耻而具足正确的良心,出家者的第一要件。(2)身行清净:八正道中之正业。(3)语行清净:‘正语’。(4)意行清净:‘正思惟’。(5)活命清净:‘正命’。(6)守护根门。(7)于食知量。(8)警寤精进:‘正精进’。(9)正念正知具足:‘正念’。(10)独住远离、五盖舍断。(11)-(14)初禅至第四禅。(15)宿住随念智。(16)天眼智。(17)漏尽智。 (1)-(8)属于‘戒学’,(9)-(14)属于‘定学’,(15)-(17)属于‘慧学’。 ◎在家信徒的实践修道法--四不坏净(四证净)之信仰。即‘四种绝对确实的信仰。’是深信: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