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6)

除了正式创办佛教大学以外,今后全国所有的大小寺院,也希望能发挥学校的功能,把地方寺庙列为图书馆,当成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共同来推动佛教的社会教育。 有关佛教学院的僧伽教育方面,兴办佛学院最不容易

  除了正式创办佛教大学以外,今后全国所有的大小寺院,也希望能发挥学校的功能,把地方寺庙列为图书馆,当成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共同来推动佛教的社会教育。
  有关佛教学院的僧伽教育方面,兴办佛学院最不容易突破的,便是师资难求,以及有思想、有悲愿的青年学生也不容易找。但是尽管如此,兴办教育,永远是佛教应该坚持的方向,要有办理师范学院公费就读的理念,如此才能吸收一些优秀的青年,免于经济窘困、学费无著而不能进入修学。
  对于未来佛教在教育政策上应该如何突破困境,走向社会,兹再提出一些意见如下:
  (一)如一般学制一样,为佛教学院订定初、中、高、研究所等各级层次。
  (二)为各级佛教学院订定初级、中级、高级、研究所等标准的教材。
  (三)为各级佛学教育评定合格教师。
  (四)订定佛学教育机构的设备标准,如教室、礼堂、静修室、运动场等。
  (五)加强培养佛教教育行政人员,如学务、训导,并给予资格的认定。
  (六)佛教教育应该共同组织一个领导中心,如佛教联谊会、佛教教育中心等,经常举办各种讲习会、联谊会等活动,让各校、院际之间互相来往、交换讯息。
  (七)学生毕业后,优秀者应协助其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
  (八)各院学生应有院际之间的共同活动,如论文比赛、讲演比赛、梵呗比赛、书法比赛等各种竞赛。
  (九)规定佛教的布教师、住持、监院等,应由各级学院毕业的学生充任。
  (十)设立各大专院校佛学社团所有社员会考制度,认定其资格,以便使其为佛教服务。
  (十一)呼吁信徒支持佛教的教育事业,以装佛像、助印佛书、打斋供僧等布施做功德的心来赞助佛教事业。
  (十二)鼓励各界多设立奖学金、贷学金,让研究佛学者无后顾之忧。
  过去,中国佛教曾经历经明清时代山林佛教的式微时期,如今已慢慢走上复兴之路,各佛学院相继造就许多人才。即连邻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地,佛教教育都相当发达。目前日本各地佛教大学计三十余所,其中以曹洞宗及净土真宗所办的最多。净土真宗所办的大学有淑德大学、武藏野女子大学、同明大学及佛教大学。曹洞宗所办的大学包括东北福祉大学、驹泽大学、鹤见女子大学、爱知学院大学等,其中驹泽大学创于明治十五年(一八八二),是全世界禅学研究及藏书最丰富的大学。
  韩国方面,经教育部所承认的佛教大学有两所︰一所是东国大学,另一所是中央僧伽大学。东国大学成立于一九○六年,其教育目标在透过“悲智愿行”使学生“体得智慧”、“实践慈悲”、“菩萨精神不退转”。僧伽大学的设立理念在追循佛陀精神,培育学生的慈心悲愿,发挥僧伽和合与为法忘躯的精神,光大佛法、续佛慧命,并继承韩国佛教传统文化,授予学生广博的人文及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其深入社会、服务世间的愿力与能力。
  泰国佛教分为两大宗派︰法宗派与大宗派。泰国佛教大学也是由法宗派与大宗派各办一所。法宗派的大学设在僧王的道场,大宗派的大界寺大学设在曼谷僧长的道场。泰国佛教大学学费全免,由国家宗教厅负责管理。
  台湾方面,佛教学院更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未来不管是佛教学院或佛教大学,要重视思想与生活的教育。在思想训练方面,不要停顿在自我见闻的分别里,要扩大心胸,增加悟性;在不平中能心平,在不满中能自满,凡事举一反三,思前顾后,才能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此外,要重视生活教育,不能死读书,尤其要重视旅行、参访,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的教育都是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牟利,没有学习理路,所以博士不会做人,大学毕业不会倒茶。因为没有生活教育,这是教育的失败,所以佛教讲搬柴运水都是佛法,就是注重生活教育。再如美国的大学生,毕业后想要再研读博士,必须到社会上工作一、二年,从实际生活中体验课本所获得的知识,这就是重视生活教育。未来的生活教育,要从扫地、煮饭开始,学习做人,养成人格教育,毕竟佛教教育跟一般社会教育不同,在社会接受教育是为了一技之长,以便将来谋生之用,或者是为了取得一张文凭,找一份好工作,而佛教的教育却包含了慈心悲愿,为了自利利他,因此责任重大。  ↑
  结 语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化!寺院兴办义学,举办各种讲习会,创办学校,自古皆然。然而过去一般人把佛教定位为“慈悲的宗教”,因此只著重慈善事业的推动。其实,佛教如果只是一味的从事慈善事业,则与一般社会的慈善团体又有何不同?所以只标榜佛教的慈善事业,则佛教本具的教化功能与崇高价值,就会随之没落。
  佛教其实是个重视般若智慧的宗教,佛教旨在弘扬教义。佛教认为开发般若智慧,才能分辨邪正真伪;断除烦恼,才能自度度人,究竟解脱。二千多年前,佛陀不但自己了悟“缘起性空”的人生真谛而证悟成佛,并且留下千经万论,指出人生的真相,帮助世人解开生死之谜,所以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其实就是一部指导人生方向的生活宝典。因此,以慈悲、智慧、结缘、忍耐、惭愧、感恩、知足等佛法来教化世道人心、净化社会风气,这才是佛教的真正主旨所在。
  目前台湾佛教到处都有人讲经弘法,真可用“朝气蓬勃”来形容,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布教师的专业、素质、涵养、德行等条件的良莠不齐,却又不免令人为此忧心。
  其实,自古以来,中国佛教史上的出家人都必须经过甄试,如︰唐时玄奘大师要求剃度,因年龄太小本不予录取;宋、明、清各朝的出家人,也都要背诵几部经论方算合格。现在活跃于各处弘法的布教师,若没有经过佛教学院的教育,就如密医,不为人所信赖一样,因此佛教复兴之道在于人才,而人才之训练在于有规模的教育。
  有规模的教育应注意下列四点︰
  (一)从理论的教育到实践的教育 过去佛教一直非常重视理论的研讨,对人间的各种技能实践不够,而现代的佛教青年,应该切实参与社教活动、佛学讲座、夏令营等,将佛教带动起来,从对佛学的研究,而到能进入社会的实用。
  (二)从思想的教育到生活的教育 过去的教育只注重修学的年资,在思想上很不明确,故在生活上便表现不出佛教的特色。佛门除注重道心、发心外,对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衣食住行等生活作息仍不可忽视。思想的忠贞、生活的正常,这是佛教教育的重点。
  (三)从出世的教育到入世的教育 佛门教育旨在培养弘化人才,仍以青年僧宝为主。故佛教教育先要加强入世的信仰训练,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净化了,所谓有入世的事业,更要有出世的思想。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