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5)

佛教东传之初,当时一般缁素对佛教的认识,都只在语言、文字等名相上做研究,所以早期佛教连义理都不完备。后来有了诸多大德集众讲学,如玄奘大师曾就慧景听《涅槃经》、从严法师受大乘论、随道基、宝迁二师学摄论

  佛教东传之初,当时一般缁素对佛教的认识,都只在语言、文字等名相上做研究,所以早期佛教连义理都不完备。后来有了诸多大德集众讲学,如玄奘大师曾就慧景听《涅槃经》、从严法师受大乘论、随道基、宝迁二师学摄论、毗昙,以及亲近震法师听《发智论》等。由于讲学风气大开,所以后来造就很多留学生到印度留学,如玄奘、法显、慧景、道整、慧应、慧嵬、昙无竭等人,同时也吸引不少韩、日、印等外国留学生来华。如果当时没有学团可供学习,如何能一下子就到西方留学,之前必定在某一个地方研究多时,而这个地方就是寺院。
  寺院就是大学!现在一般人谈到学历,都讲究什么大学毕业,其实就以北京大学来说,也只有百年的历史,在此之前,也没有什么小学、中学、大学,顶多叫书院。甚至中国儒家书院的发展,其实也不及佛教的丛林寺院之具有规模。因为一般书院都是只重义解,佛教则在义解之外,尤重行持;一般书院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佛教大学则重视般若智慧的开发;一般书院只是追求世智辩聪,佛教大学则重视自觉、自悟的教育,重视真如自性的启悟。再说,若真要以学历来论的话,则不知孔子、孟子、庄子、耶稣、释迦牟尼佛、苏格拉底、韩愈、朱熹等人,又是什么大学毕业?所以,佛教寺院其实就是一所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是一所拥有无限学习空间的大学,在佛教大学里,人人皆可就读。  ↑
  四、未来佛教大学的方向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透过人才的教育、培养,二千多年前佛陀的教法得以传衍至今;今后佛教的前途发展,仍有赖人才来兴隆,人才则必须靠教育来栽培,因此唯有重视佛教教育,佛教的前途才有希望!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曾在一次会议中表示:佛教当前最重要的三件事情︰第一是教育,第二也是教育,第三还是教育。真是语重心长!
  目前台湾佛教界如前所提,分别有华梵大学、慈济大学、佛光大学、南华大学等,都是由佛教团体所创办,不但办得有声有色,并且受到教育部的肯定与社会大众的认同。例如由佛光山所创办的佛光大学,在一九九九年正式开学启教之前,即承教育部补助一亿六千八百万元,这在中华民国的私立大学中,是史无前例的殊荣。因为一般大学通常是在开学三年后,视办学成绩优异,才能获得政府的奖助。一亿六千八百万元对于办理一所大学,虽然数目极为有限,但是教育部给予创校者的鼓励,意义之大,却是非比寻常。
  再者,佛光大学是第一所开办之初即获教育部同意先招收研究生的大学。一般的大学都是从招收普通生开始,而佛光大学一开始即以六个研究所对外招生,并经教育部与环保署评定,创下了“十大第一”的殊荣,分别是:
  第一、佛光大学是第一所开办后,即承教育部补助经费的大学。
  第二、佛光大学是第一所开办之初就先行招收研究生的大学。
  第三、佛光大学是第一所通过教育部环保评估后启建的私立大学。
  第四、佛光大学是第一所校本部与城区部同时设立的大学。
  第五、佛光大学师资阵容坚强,师生比率一比三,此在大学教育里,实属第一。
  第六、佛光大学是第一所结合一百万人所兴办的大学。
  第七、佛光大学是第一所接受政府委托兴办小学、中学的大学,如公办民营、特殊艺文的拔雅小学,以及林语堂纪念馆等。
  第八、佛光大学是一所精致的森林大学,风景优美,山水第一。
  第九、佛光大学开办初始,即接受国际学生报考,较之过去中国学子纷往国外留学,现在外国学子也能到我国来留学,此亦堪称第一。
  第十、佛光大学是宜兰地区第一所正式的民间大学。
  佛光大学创校之初,即立定以办一所精致型的森林大学为目标,希望学校的师生朝向师徒式的关系发展,学生不只是知识的追求,而是师生共同生活,并与社区结合,将来立足台湾,和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成为一所国际性的大学。
  佛教不但关心僧信的教育,甚至重视东西方文化交流,例如佛光山十年前在美国创办西来大学,主要是有感于数百年来,外国人在中国创办许多教会大学,为何只来没往?因此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在美国办大学,也有为国人回馈西方的一点心意。
  佛光大学,乃至南华大学、西来大学的兴校,是佛光山在创办佛教学院,为佛教培育创办佛教事业的人才之外,也希望能为社会造就福国利民的优秀人才而创办。因此,僧伽教育与一般大学教育,如鸟之双翼、如车之双轮,是未来佛教发展教育的两大目标。
  有关佛教设立大学的未来方向与理想,兹提供数点意见如下:
  (一)在学制方面 佛教可以立为教育学院,佛教有诸多深奥的思想理论,可以归到哲学系;佛教的雕刻、绘画、建筑之美,可以设立艺术系;佛教的典章制度、礼仪规范,可以和现在的企业管理结合,成立管理学院等。
  (二)在师资方面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者,要能以身示范,所谓“身教重于言教”,要讲究人格、道德、热诚,以及专业的学术素养,不可滥竽充数,误人子弟。
  (三)在环境方面 寺院应与校舍分开,各自独立。不过“寺院大学化,大学寺院化”,这是未来佛教弘化的必然趋势,因此寺院建筑,大雄宝殿应该改为礼堂、集会中心,斋堂改为餐厅,不一定采过堂方式,改以自助餐方式,可节省人力。
  (四)在学生方面 要重视戒、定、慧等人格、思想、生活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以及拓展国际的视野,破除地方情节,养成同体共生的国际观。
  (五)在生活方面 将佛教的四威仪落实在衣食住行生活中,不要只有学,没有行;只有理,没有事;只有教,没有用。我们的生活中,要理事圆融、行解并重、福慧双修、人我共有。
  (六)在修行方面 修行非只是打坐、参禅、念佛,应该参与活动、融入团体,平时参加社团、旅游、义工、茶道、读书会等,做为修行的活动。
  (七)在感情方面 在佛教里,如《维摩经》提倡的世乐、法乐、欲乐等,虽有层次,但在社会上为接引广大众生,应该承认社会的需要,不要把小乘的禁欲思想,用在大学里传播。
  此外,未来的佛教大学要有教育法规保障,要跟一般大学一样,为国家公众所共同承认,不要自闭门户。甚至要有自学教育或自我、自觉的教育,透过资格检定考试,承认其相同的学历与学位。也希望未来一般大学能加入宗教课程,甚至国家也可以把某些专门学科交由佛教大学来承办,例如心理学、物理学、生命学、生死学、未来学等。再者,未来的佛教大学不但可以在都市开办,有的也可以分散到山林里,因为人的性情需要山水的孕育与涵养。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