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能否简要地谈谈佛教的戒规? 答:就戒条来说,有五戒(在家人、出家人共持的)、十戒(又称沙弥戒为出家人所持)、具足戒(为出家人所持)。另外,还有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二十六轻戒,出家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菩萨戒总摄称为三聚净戒,即诸恶莫作的摄律仪式。众善奉行的摄善法戒,利益一切众生的饶益有情戒。 150、修习净宗,其它宗派的经论可以看吗? 答:净宗的经论是佛法,其他宗派的经论也同样是佛法,是佛陀根据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心性的人而讲的不同的法门。我辈不仅要自修,还有弘扬佛法,劝他人修习的职责。所以,在时间等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要看其他宗派的经论。不过要有主次之分,修的哪一宗,就把哪一宗的经论做为主要功课。 151、为什么说佛与魔只在一念之间? 答:魔即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也。因此,无明就生爱欲,因爱欲而迷惑造业。从而让心中不净,即魔上身,而心中清净,即佛在心,自性清净,即是佛,所以说佛与魔只在一念之间。 152、怎样识别修行与假修行? 答:世间本来没有绝对的事物,只有相对而言。如果把色身称为假,为求真就要去掉假,即去掉色身。而去掉色身要有许多的努力,而这些努力就是去假求真。这些努力是什么呢?执著于假我,如总爱表白自我,贪世间五欲即为假修,反之为真修;一切法门起源于心,心是真我,离心向外求者为假修,向内求者是为真修。念佛时口念而心不念是为假修,反之为真修;不以戒为师,只知利己者为假修,反之为真修…… 153、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是烦恼,应当怎样做才好呢? 答:“大忍忍于市”、“菩提源于烦恼中”,这两句话的含义是说,真正的修行不是在深山,而在闹市,烦恼是修行人证悟菩提的必经路途,没有烦恼这一“火宅”的熔炼,是不会陶冶出真正的修行者的。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是烦恼,孩子升学、老人有病、住房拥挤等等问题无不困扰着我们,我们不应当怨天由人,反到是应当感谢这些烦恼,我们把这些烦恼比做“火宅”,火是能焚毁不坚的东西的,没有熔化的即是金刚不坏之躯,所以说烦恼生菩提,即“火中生莲”。我们在现实中,如果连普通的诸多烦恼都不能应对,那又何谈修成佛道呢? 154、有人问:金刚经说空,弥陀经说有,为什么世尊要说两面? 答:事理本圆,乃有多面,岂止为二。若解多面,则空有本一,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金刚阐体,故说真空,弥陀说相,是表妙有。弥陀有寂光土,未尝不说体,金刚说云:堕恶道受福德,未尝不说相,妙有真空,仍相即也。 155、有人说净土法门,是度下根器及老太婆的,若真正有学问的人,还是要多研究经典? 答:此话有理,经云:正法时期戒成就,象法时期禅成就,末法时期念佛成就。文殊、普贤、龙树诸大菩萨,皆修净土,他们都是学识渊博的人,这不说明一些问题吗?而苏东坡、印光、宣化都是特有文化的人,也提倡修净土,这又是为什么呢? 156、有人问观世音菩萨头顶上一尊仙佛及大势至菩萨头上有宝瓶是什么?请解释。 答:观音顶上立佛表大悲,大势至顶上宝瓶,盛诸光明表大智。二圣协辅阿弥陀佛度众生即是智悲双运之意。 157、如果一位善人修行者,能讲经说法做种种的功德,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那么不要到外面弘扬佛法,岂不是更好吗? 答:一宗法门,一种修法,种瓜不能生豆也。净土法门之正因,专在念佛行善,其讲经种种功德,不过皆助缘。缘皆不可少,然无正因,如同无有种子,生从何起?念佛是自利,讲说是利他,二者同时精进,若单取助缘,忽略正因,故难往生极乐世界矣。 158、佛前供养之茶水表布施,涂香表持戒,花表忍辱,香表精进,烛光表智慧,饼果表禅定。此理何在,请开示! 答:水性长流普润,滋生万物,故表布施。涂香去垢,身心清凉,故表持戒。花开如笑,如无嗔容,故表忍辱。香遭焚灭,其馨愈远,故表精进。烛灯光明,照除黑暗,故表智慧。饼果食品,道者禅作资粮,故表禅定。 159、什么叫做无明火? 答:所谓“无明火”者,就是嗔怒之火,因其能蒙蔽人之明德本性,所以名为“无明之火”。修行人,若能修去嗔毒,改尽脾气,则心性常放光明,自然心平气和,常保清净,而不致生脾气,发出无明火,以烧坏自性功德林。 160、识神入胎,是女人受孕则入,或是临产之时才来投入? 答:此二者均有之,前者最为普通,后者为有大德之人,不受胎狱之苦,先有一识,代为入胎,俟胎出时,再来转换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