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7(10)

A:因为过去世他们提供假证供冤枉他人,使他们陷入困境。(因) 39. Q:为何在这食物充足的世界还有人会被饿死?(果) A:因为在过去世他们虽富有可是却不愿意奉养及照顾年迈的父母。(因) 40. Q:为何有些人生下来就耳

  A:因为过去世他们提供假证供冤枉他人,使他们陷入困境。(因)
  39. Q:为何在这食物充足的世界还有人会被饿死?(果)
  A:因为在过去世他们虽富有可是却不愿意奉养及照顾年迈的父母。(因)
  40. Q:为何有些人生下来就耳聋?(果)
  A:因为在过去世他们不喜欢聆听正法。(因)
  41. Q:为何有些人今生容易鼻塞或罹患鼻窦炎?(果)
  A:因为在过去世他们燃不好香供佛。(因)
  42. Q:为何有些人生下来就兔唇?(果)
  A:因为他们在过去世喜爱钓鱼。(因)
  43. Q:为何有些人今生眼小如麻雀?(果)
  A:因为他们在过去世曾缝鹰鸟的眼睛。(因)
  44. Q:为何有些人今生皮肤黑?(果)
  A:因为他们在过去世曾将佛像安在屋檐下烟熏处。(因)
  45. Q:为何有些人今生大富?(果)
  A:因为他们在过去行善布施,帮助别人。(因)
  46. Q:为何有些人身材短小?(果)
  A:因为他们前生轻视正法,不尊重人。(因)
  47. Q:为何有些人能够多子多孙?(果)
  A:因为他们前世喜欢救养小动物、保护生命。(因)

  问:做自己的生命工程师
  为什么同样生而为人,每一个人的才智、遭遇却各有不同呢?还有,当婴儿出生后,有人早夭、有人平安;在成长的过成 中,有人长寿,有人却英年早逝,这又是为什么呢?按照佛法的解释,今生今世遭遇的种种境况,都是受到前世业力的影响。但佛教不是宿命论,并非你前世如何, 这辈子必然如此,完全无法改变,因为业力跟另外一种力量在互相对抗,这种力量,佛教称为智慧。
  智慧来自教育、自身的体验、反省能力以及修行等等,而影响业力最重要的关键是有没有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错误的行为,我们凡夫身口意的造 作,形成一股力量,把我们推往某处去,但修行能增长智慧,与这股力量相抗衡。虽然过去的业力驱使我们往那个方向走,一旦开始修行,在面临抉择时,该做的会 去做,不该做的就停止,这样也就改变了命运。智慧所产生的意志力,跟业力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决定我们的命运。 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同,佛法上解释是因为每个人业力不同,所以才出现了面貌、家境、才能等种种差异。佛教还把业分为「共业」与「别业」。我们都出生在人道, 这就是一种共业——共同的业力召感所致,但是共业之间,又有别业存在,如兄弟姊妹来自相同的父母,有着同样的基因和养育,为什么每个人的命运却不同呢?这 完全是别业的缘故。但影响生命的原因不光是业而已。
  也许你觉得生命中常遭遇许多痛苦,但佛陀告诉我们,活在苦难重重的娑婆世界而能够内心不苦,因为生命中还有慈悲的大爱。佛陀未曾教我们逃避痛苦,也未曾教 我们逃避现实,而是去面对生命,认识生命的本质,了解生活中苦乐生起的因缘,也教导我们看清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然后,用爱来面对一切。 对一个世俗之人来说,爱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啊!所以佛法实实在在是最伟大的一种感情教育——它教育我们去爱整个人类、整个众生。因为佛法告诉我们,众生 平等,爱他们也就是爱自己;真正善待自己的人,也一定会善待世间上一切的生命。
  生命一直在改变中,不断有其它条件在影响生命之轮,这正是佛教所谓的「空性」。「空性」是无穷尽的有,跟一般人所理解的「空」正好相反。佛教的死亡,并不 是从有到无的消灭,或整个毁灭,而是另外一个现象的存在,所以死并不是一种毁灭,而是另一种生命的呈现。因此,我们跟空性形影不离,一直活在空性中,也因 为空性才有生命。
  一个人如何修炼生命,行善去恶,种善因得善果,从而不断提高生命的层次,让自己的生命发出更灿烂的光辉,前人圣哲教导我们许多方法。其中,佛教所倡导的「五戒」和「十善」,可说是生命管理的好方法,值得努力学习奉行,帮助你成为自己的生命工程师。

  问:云何修习?
  答:四神足为根,欲进心思惟,四无量住持,谓慈悲喜舍。
  于此四无量中,习近多作已,得心堪能。得心堪能已,便入初禅那,如是第二,如是第三,如是第四。彼得禅那已,得身、心轻。彼以身、心轻具足故,出生入神通 道。出生入神通道具足故,便生神足,谓若欲、若精进、若心、若思惟。于中欲者向法,精进者成就法,心者于法观察,思惟者于法善巧。彼菩萨于神通若信解、若 作用,其心自在,随欲所行,以善成熟故,自根本住持故,诸处顺行,如风遍空。于中菩萨得四无量及四禅那已,若信解、若作用,出生天眼。若诸天、龙、夜叉、 干闼婆等,若学人及声闻、独觉天眼,于中独有增上之力,清净胜过,光明胜过,上首胜过,殊异胜过。其眼无碍,世间色相细远近,随其所欲,彼皆能见。如是闻 天、人、畜生等声,如是念知前世无边无际,如是知他心与贪欲等俱,乃至八万四千差别,如是得无量神足。以得神足故,诸所应调伏众生,悉令调伏。
  四界如毒蛇,六入如空村,五众如杀者,应作如是观。
  长夜以诸乐具受用因缘,虽守护将息长养,此地等四界而速疾发动,不知恩养,不可依怙,不可委信故,应当观察犹如毒蛇。以无主故,离我、我所故,眼等诸入有六贼众逼恼可畏故,应当观察犹如空村。共和与物,破坏、打罚不能遮障故,犹如杀者,于五受众应当日日如是观察。
  重法及法师,亦舍于法悭,教师勿卷秘,听者勿散乱。
  于此有四种法,能生大智,应当受取,于法及法师中应当尊重。亦舍法悭,随所闻法、随所习诵,为他演说。若有乐欲法者,教师勿为卷手秘惜。听者勿散乱,谓莫有异欲。
  无慢无希望,唯以悲愍心,尊重恭敬意,为众而说法。
  复有四种法,是大智相,应当受取,所谓:远离自高轻他,无憍慢故;弃舍利养、恭敬名闻,无希望心故;于无明闇障众生中,唯悲愍故;尊重、恭敬为其说法。以此四种法故,菩萨大智具足,应当受取。
  于闻无厌足,闻已皆诵持,不诳尊福田,亦令师欢喜。
  多闻无厌,闻已持法。持法已,顺法、行法,不诳所尊福田,亦令教师欢喜此法,是菩提心不忘失因。
  不应观他家,心怀于敬养,勿以论难故,习诵于世典。
  不应为供养、恭敬因缘往观他家,除为安立菩提心因缘;亦不应欲为论难故,习诵诸世论等,除为多闻因缘。
  勿以瞋恚故,毁呰诸菩萨,未受未闻法,亦勿生诽谤。
  何以故?为护续生善法因缘?
  断除于憍慢,当住四圣种,勿嫌于他人,亦勿自高举。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