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先修慧证得开悟,再修福德资粮的说法,是割裂智能方便二道,轻视慈悲善行的一种错误观点。”宗喀巴大师向文殊菩萨请问中观见之甚深缘起法等问题时,菩萨解答后大师仍然不太明白,菩萨嘱咐说,除殷勤祈祷、仔细阅读经论外,要积集资粮,净治罪障。 有人说,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同时念诵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就具足了一切善根福德,何必多求? 当然,的确如此,一法含摄一切法。理虽如是,但在我们的修行还未到达万法一如的境界前,在行持上,方便法还是非常重要的。归元虽无二路,方便还得多门。比如从理上讲,念诵文殊、地藏菩萨同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偏念阿弥陀佛呢?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曾发愿接引我们往生。所以,修出离心还得依修出离心的诀窍,修菩提心还得依修菩提心的诀窍,忏罪得依忏罪的诀窍,积资得依积资的诀窍。忏罪、积资要见到验相才有把握,偶尔见到验相是不够的,不能自己骗自己。否则,勉强念了几句佛,到底罪障忏除了多少,福报增长了多少,这很难说。如果恶业比善业增长还多,那往生就难了。 有人反驳说:不能执着验相。当然,确实不能执着验相!但有没有是一回事,执着不执着又是一回事。总不能把没有验相当作不执着,当作成绩吧?何况验相分外在(现量、觉受、梦境)的验相,和内在(心性上)的验相,如果内在的验相也不是所应追求的,那么试问修行人应该追求什么呢?我明白了佛法的核心要点,就是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所概括的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 我明白了发心的重要。真修行者不会遇到假师,即使遇到假师,也会在三宝的加持下最终化险为夷。同时如果没有清净的发心,修再高的法也与一般法没有什么区别。藏密里殊胜的法虽然非常之多,但有些人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修密法多年,也没有多大的进步。印光法师教人常把个“死”字贴在额头上,痛念无常。可惜近代以来,很多人不信,以为这是教人求死,违背了“佛法在世间”的宗旨。殊不知“佛法在世间”也要以“出离”为基础,要不然佛法就完全变成了世间法。轮回不出,不管知见多么高妙,都毫无用处。 慈诚罗珠堪布说:“出离心与菩提心,是凌驾于一切修法之上的无上大法。”有人听人言辞高妙,看人潇洒不俗,或者看人打坐能坐几个钟头,甚至不倒单,或者有了一些神通,就以为人家修得好。其实不管显宗还是密宗,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才是判断有无进步的硬标准。有人尽管佛理不通,言辞笨拙,也无神通,甚至打坐不会、念经也不会,但对因果取舍非常谨慎,对众生有如母护子一般的慈悲,这样信心就容易生起来,念佛自然非常恳切。 证悟前,一切忏罪、积资的窍诀中,力量最大、最殊胜的是发菩提心。《入菩萨行》中说“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即使没有修金刚萨垛法,菩提心的力量也能极快地清除无始以来的业障。菩提心是证悟空性最强大的利器。 慈诚罗珠堪布在《菩提心略修法》中说:“即使我们修禅定时能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不起一个杂念,那又怎么样呢?没有杂念能解脱吗?在没有杂念的基础上证悟空性,才能解决生死问题,若没有证悟空性,只是心平静下来,也不是很难。”“有些人在修了一两天禅定,有了一点感受之后,便自以为了不起或生起好奇之心,因此就会继续修习。而实际上,只有在修起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后,才能考虑这些修法;在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之前,不能修这些法,连大圆满也不能修。”“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为他连修行的门径都没有趋入。” 还说:“只是偶尔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感受至深的、稳定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才算得上是一个修解脱法的人。” 藏地很多大成就者之所以成就,就是对基础加行非常重视,有的修了好多遍加行,甚至修了十几、二十遍以上的都大有人在。 我明白净土宗(和密宗)的上等根器不一定是学问好,不一定是定力强,不一定是智慧高,而是对世间的痛苦有强烈的厌倦,对众生的痛苦有很强的悲心,对三宝有很强的信心。不懂教理,可以;不会打坐,可以;不会念经,也可以。没有大福报的人,不会遇到净土法门。就是遇到了,也不会生起信心,因为净土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要知道,不知多少有大本事、大手段的人,学问好、定力强、智慧高,但福德因缘不够,就是遇不到净土法门。有的要么修持外道法得生天道;要么得遇小乘法,成就罗汉;要么修行大乘因教,虽然成就菩萨,但经过无数大劫还是时进时退。而净土法门只要我们对阿弥陀佛有信心,有强烈的往生愿望,可以使一个本该堕入地狱、罪大恶极的恶人,一下子超出六道,超出不可想象的阿罗汉、辟支佛,甚至超过修行无数大劫还不能达到不退转的菩萨,而一生毕竟成佛。 这就是法的差别,众生福德因缘的差别,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无比大恩!!! 我明白闻思的重要。有人说“修净土只要一句佛号和一部《无量寿经》就够了”,这对于极少数人来说,也许是对的。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应该多多闻思,不过求往生的目标不能变。这并不是掺杂,仍叫专修。每个人在修行中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因而在不同的阶段都需要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言。我们可能常常在自以为没有什么大问题、大疑惑的时候,偶然听到某一教言,而深受启发,顿时有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每个人的根器不一样,因缘也不尽相同,怎能指望一法就能解决千千万万的问题呢?梅光羲居士云:“理既未明,信何能深;信尚未坚,而欲使之一门深入,不惑他歧,难矣;而欲使之不动不摇,一向专念,以期达到一心不乱,得大轻安,获大解脱,抑又难矣。” 黄念祖居士云:“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只有理明,信才能深;信深,愿才能切;愿切,行才能专。所以,首先必须明理,而明理必须闻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