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中国远祖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第八篇)古人的通权达变

中国远祖如何教导他的后裔,传统文化
被父杖责的曾子

    曾子孝不孝顺?孝顺哦。曾子对父亲非常非常地恭敬、孝顺,对母亲也是没话说了,已经达到了母子连心。刚好有朋友来找他,他自己上山砍柴不在。母亲很厚道,朋友那么老远来,又让朋友等,她于心不忍,情急之下母亲咬了一下手指,曾子马上就心痛,赶快赶回来。现在我们的妈妈假如咬手指会怎么样?这个是本有的天性。可是我们为什么随着年龄长大,这个天性反而越来越弱?这个父子有亲是天性。

    我都感觉像我姐姐那个小外甥,因为我姐姐在我们家坐月子,他也常常到我们家住,所以他成长过程我看了不少,我也参与不少,所以累积了些经验,不然又没当过爸爸,就变纸上谈兵,幸好还有他来帮助我累积些经验。结果我就发现很奇怪,我们一家人在那吃饭,啥也没听到,就看到我姐姐突然碗筷一放下,就进去了,“怎么了”?“孩子哭了”。就所有的人都没听到,奇怪,就我姐听到。这个真的是很微妙,那个感应很强啊,包含这个小外甥学讲话,讲了半天我一句都没听懂,他妈全懂。所以那个心是相连的时候,讲什么都懂,所以这个是天性啊。

    所以曾子这个天性保持一生,可是曾子是立,还没达到权。有一天他跟父亲到田里面去帮忙,不小心把一个瓜藤弄断了,这个瓜藤断了,这整个瓜就都毁了。父亲一看很生气,手上拿着农具,一下就给他打下去了。曾子认错,头低下来就给父亲处罚,结果父亲用力过重,就把他给打昏了,后来他苏醒过来了。诸位朋友,假如你是曾子,被爸爸给打昏了,眼睛一睁开来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我……这个学处在哪?我们今天一直在讲学,学处在哪?在心境上。所有的言语、行为都是从心流露出来,
所以“慕圣当慕其心”,我们从整个圣贤人表演过程中感受他的心境。

    被打昏了,那个是很重的力道,应该醒过来还是很痛的,可是曾子他一张开眼睛开始唱歌,唱着唱着。我那时候看到这一段很震撼,孝子心中只有父母啊,他知道父亲现在一定很担忧他的身体啊,所以他一醒过来先要让父亲别担心他,先高歌一曲。爸爸说,哦,还能唱歌应该没事。结果唱着唱着就开始去干活了,边用余光看看父亲,当看到父亲放心了,他才再去办自己的事。

    结果这个消息传到夫子那里,其他的人一听都很感动啊,哇,这个曾子太孝顺了。结果夫子一听到说,曾参不是我的学生,叫他不要来见我了,他以后不要来见我了。诸位朋友,假如你是曾子,面对夫子这样的批评,我们当学生的当下会有什么心境?当下会不会说,我已经这么孝顺了,还这么批评我,算了,有什么了不起?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在求教的过程,师长是站在更高的境界在看,他可能在二十层楼,我们才在二楼,二楼那个直径能看到的范围跟二十层是不一样的。所以“欲知三叉路,须问过来人”。说实在话,就像我们投入到浩瀚的传统文化里面,谁知道要从《弟子规》开始学?很多人研究了一辈子都还找不到这个门啊。所以“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有师长这样的智慧,我们才知道从哪里开始修学起。

    曾参不只孝顺父母啊,他对夫子非常地恭敬。老师责备他了,他没有其他念头,他马上。这个话要会听哦,老师说,不要来找我了。这个时候更要去找,所以就赶快赶到老师面前,然后先给老师道歉,“徒弟到底是哪里做得不对,请老师教诲”。结果当下夫子就说了,“你不是有听过我讲大舜的故事吗?大舜是父母需要他的时候,需要他帮助的时候,他马上就出现;父母要害他的时候,他马上就不见了,他不陷父母于不义。所以今天你看,你父亲已经气成这个样子了,你再让父亲打,假如他失手把你给打死了,谁最伤心?你父亲一辈子都难受,而且又被世间人骂一辈子,那你不是陷你父亲于不义吗?所以要记住,小杖则受,拿小棍子就受,大杖则走,赶快溜之大吉”。所以这个就是会变通。

   
出仕奉母的毛义

    庐江县有一位读书人,好像是在汉朝末年的时候,叫毛义,读书人很有气节,在面临乱世的时候,他不愿意出来随波逐流。除非说这个领导是真正为国为民,假如是为自己谋私利、谋权利的,读书人不愿意出来。所以一般在比较乱的世间,读书人会退隐,然后好好地教书,不能说,那个读书人一退隐了就每天没事干,不会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还是为了天下着想。教出好的学生,往后他们再去服务这个社会,把社会风气再复兴起来。所以毛义那个时候是不出来当官。

    刚好有来聘他当官,把那个征召的文书拿过来要请他上任。毛义答应了,把这个文书接过来,然后面带微笑。结果他的朋友张奉,还有一些一起研究学问的朋友,一了解到这个情况就说了,原来他也是贪求功名富贵的人,我看错人了,从此我跟他不来往了,就跟他绝交了。

    过了一段时间,毛义的母亲去世了,从此以后毛义就不出来当官。后来张奉这些读书人才明白到,原来毛义当初接了这个文书,他笑是为谁笑?我自己辛苦,不能拖着我老母亲受累啊。他是懂得权变了,不能拖累他的母亲,等他母亲百年了,那他就可以守他的气节

   
“见未真,勿轻言”——看人要看到心地

    所以《弟子规》说,“见未真,勿轻言”。我们眼见的东西,什么才是见真?什么才是见到真?见到他的心啊。那你说,哎,我见到他,他是坏心啊,他干了坏事啊,可是当你看到一个人干了坏事,他的良心安不安?他不安,他只是当下被他的习气给控制住了。而你看的角度是一个人被习气控制住的那个痛苦,你对他还是有悲悯心的。所以我们其实不能太急于去断言。
我们可能有一个惯性,好像一看到了就下判断了,往往都会误会人。我记得有一个小朋友他就提到,他有一个弟弟,有一天,他妈妈走进他的房间,然后一看到很乱就骂他一顿,这个孩子也没回嘴,就慢慢地自己在那里收拾,妈妈就出去了。结果过了一会他整理好了,过来很恭敬地跟妈妈说,“妈妈,对不起了,刚刚是弟弟到我的房间去了”。是弟弟弄乱的啊,可是这个妈妈一看到马上就骂人。

    所以人其实要了解情况,首先心要平和,一有情绪化,很多真相你就看不到了。所以面对事情来的时候,要静得下心,要忍得下脾气,冷静地去了解状况再做判断。不然你这个脾气一上来一说了,对方说,很可能你误会他了。然后他情绪也上来了,“好吧,你既然这么认为,那就这样吧”。误会就越深了,反而你很客气地跟他聊聊,情况就明了了、明朗了。所以当下他只看到毛义笑,接了这个公文笑,但并没有看到他真正的心境在哪,反而误会了,以为他是贪了功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