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什么是善(2)

规劝别人,双方也要建立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之上。“交浅不言深”,彼此交情深厚,我们不提醒他,是于情于理不相符,所谓“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就是没有尽到做朋友的本分。我们待人只要是用真诚心,就不会偏差太多

    规劝别人,双方也要建立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之上。“交浅不言深”,彼此交情深厚,我们不提醒他,是于情于理不相符,所谓“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就是没有尽到做朋友的本分。我们待人只要是用真诚心,就不会偏差太多。

    请问:一个人很勤劳,是善还是恶?这也要看他的存心。有一位朋友在远地工作,回到家里连父母都没有去问候,就马不停蹄的去关心客户。很多人说:“那个人工作认真是好人!”但你要看他勤劳的方向与动机是什么?假如他一生只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这种勤劳也是恶,因为他只有名利,没有父母。所以,看人要入木三分,才能分辨真假。

    阴善与阳善

    善有“阴阳”之别,行善不欲人知就是阴德,行善还常常炫耀就是阳善,阳善是享世名,阴德则得天报之。我们也曾听过某个学校在募款,要帮助一些贫穷的同学。此募款有个规定,若学生捐了五百元,在举办晚会时,就可以戴一朵小红花,还可以点蜡烛。请问:孩子捐款的动机何在?在挂小红花、点蜡烛。因此,行善的风气是为名,将会给下一代做出不良的示范。纵使学校的做法是为了将此善行加以宣扬,但为人父母也要私下告诫孩子,这些事都是我们应当做的,不需要大肆宣扬。

    辨善要看流弊

    善中也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小,有难易,《了凡四训》中解释的很详尽。我举“是非”跟大家说明。在春秋时代,孔子有两位学生,一位是子贡,一位是子路。子贡是大商人,常在其他国家做生意。鲁国有一条法律规定,只要在其他国家见到自己的国人被卖去当奴隶,就可以把他赎回来,而这个赎金国家会还给你。这样的法律非常好,唤醒每位国人去爱护、解救同胞。当子贡赎回国人,官府要把赎金回送给他时,子贡没有接受,一般人觉得子贡很高尚,不接受赎金。

    但是孔子批评他说:“子贡,你这样做错了。”为什么错了?会让其他人在赎人时有所顾虑,因为他拿了赎金就好像没有子贡那么高尚,可是不拿赎金,他的经济又不充裕,生活会有困难。他在救人时产生迟疑,就可能没有把自己的国人赎回来。这个人可能又是一家之主,一人没有得救,很可能会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命运。所以,孔子才说,子贡的做法会产生不好的流弊。

    而有一天子路走在路上,遇到一个人溺水,子路非常有正义感,立刻跳下去把他救起来。救起来以后,溺水的人内心非常感谢,就把家里的牛送给子路,子路也很高兴把牛牵回去。孔子就称赞子路说:“往后鲁国人就会有很多人勇于帮助别人,解救别人的生命。”因为子路的表现,让人感受到善有善报。但一般人会觉得子贡不接受赎金是正确的,而子路受牛就不如子贡高尚。孔子观察事物不是只看现前,还要看往后的流弊,所谓是不看一时而要看久远,不看一身而要看天下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善的是与非当中,也要谨慎地去分辨。

    从此处,我们能理解到所谓的非慈之慈、非礼之礼的分辨方法。非慈之慈,就是看起来长辈对孩子很仁慈,可是那种仁慈既没有理智又没有智慧,是溺爱的行为,所以那个慈心对孩子而言,就是行了恶事,所谓“爱之足以害之”。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去看以后会产生的影响,来断定是善、是非善。当我们懂得如何判断善恶以后,就要积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

    爱敬存心

    存心正,行为一定正。有个小朋友某天中午睡醒,另外一个当值日生的小朋友,就把他睡觉用的垫子抽出来,他还没有站稳,这一抽造成小孩倾倒一边,头撞到了墙,看似不严重但是也很痛,老师也训诫了收床垫的小朋友。当天晚上他的母亲打了一通电话到幼儿园来说:“孩子喊头痛,不知道今天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老师才警觉到孩子撞得还是有点严重,于是请她母亲即刻带去检查,还好无碍。隔天老师对这个小朋友说:“你撞了以后感觉头痛,一定要告诉老师,不然可能很严重而没有及时医治,身体就会受到伤害。”这位小朋友对老师说:“老师,那个小朋友害我被撞到,已经被训诫了,假如我又告诉你们我头痛,这个小朋友又要再被训诫一次,可能回家后又要被他妈妈骂,所以我才不愿意讲。”一个孩子才五、六岁,他可以做到替人着想,当场我们这些老师听了也非常感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