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修习禅定的时候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真正“佛学禅定”的关键在那里?修禅入定的正确认识和引导又是什么? 为了更深入理解,我们需要玩一个游戏。记得在念小学时经常玩火柴杆拼图游戏,本人的解题能力还是很强的。火柴杆游戏形式很简单,就是给你一个指定火柴杆摆放的几何图形。然后,要求你移动“给定个数”(比如二根)的火柴杆,而得到另一个确定的几何图形。就是说初始图形已经给定,结果图形也已给定。如何有选择性地移动“那几根”火柴杆,而得到一个结果图形就是游戏的关键了。简单地说,本人解题能力强的关键是运用了一个技巧。我感觉这个技巧很简单、很实用,可是我跟很多伙伴说了这个解题技巧,他们就是不相信。结果那帮“笨蛋”还是固执地在那里闷头苦 想!记住:坚持不懈与固执的区别是,坚持不懈代表着强烈的愿望,而固执代表着一种强烈的不愿意。 那么我解题的秘诀是什么呢? 一般人们解这种“智力题”可以说是顺向思维,就是从初始图形开始尝试摆放,结果会很耗费时间和精力,因为要把不可能性全部尝试一遍。而我们思考模式是:先从结果图形开始往回推,进行逆向思考。要分析哪一根火柴杆肯定不能被移动(就像肯定不能移动房梁,否则房子会倒塌一样),能移动的有哪几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的范围,同时逆向思考会很快将结果分析出来。两种思考模式的差别是:一个是不断的顺向尝试各种“可能性”。一个是先分析,“排出”各种“可能性”,再进行“尝试”已经被缩窄了的“可能性”。下面,以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详细说明一下。 你可以打印出这个图形,然后贴在硬纸板上剪切下这组几何图形。按结果图形拼接出一个“T”字。再找一个朋友让他看一眼你拼接出的T字后(0.5秒钟即可),然后迅速打乱。那么你这个朋友会在15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也拼不出来。你就会看到对待这么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小问题,人们是多么可笑地被自己的“思维定式”给框限住的。 我们被什么样的“思维定式”给“框”住了? 一般情况下人们拿到这个图形后,就开始盲目地做出各种尝试,结果很耗费时间和精力(看看你朋友的行为动作,就知道了)。而我的技巧是,在看到“结果图形”后,首先分析一下“那一个四方形”是肯定需要在那个位置的?那个边必须在外面。然后,就缩小了思考的范围。比如:T字形有三个平角的边,那么首先,你要看看那个图形有平角的边?而你可以看到两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必须作T字的三个“平头”。一个五边形只有在中间。即便是分析到这里,很多人还是把那个五边形摆来摆去,也解不开这道题。原因很简单,人们很容易被“思维定式”给框住:认为五边形肯定是横着的,或是竖直着的。实际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就会看到:“五边形”不可能是横着或竖着的。因为它的两头不是直角,关键是:如果是“竖着的”T就太长了。“横着的”根本没有槽口可以对上,所以只能是“斜着”摆放的。这样可以思考的范围就越来越窄(只剩下旋转一个五边形的问题了),就容易解开这道题了。这个游戏很好玩,多找几个人玩玩。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对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的朋友是多么可笑地被“自己”死死地“固定”在那里的(自己的思想完全被自己“困死在那里”)。 实际上,难道你能保证自己没有被修炼什么“功法”的“思维定式”、被以经包装过了的修习禅定非正统理论、被对正统佛法不正确的理解所导致的错误引导给“框限”住吗?一个错误的思维模式和错误的认知,就如同“传染病”一样。不但最终会吞噬一个人的“生命”,还会继续扩散传播给更多的人。(试试去改变一个人对他所信仰东西的认知有多难,你就知道思想上的“艾滋病”有多么可怕了)。所以修习禅定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因为你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被什么错误理念给“框限着”(如同被判了无期徒刑一样),就更别说解“框”的问题了。不知道自己被什么样错误的认知框限着,才是真正让你不敢去睡觉的梦魇。 修禅入定的正确认识和引导又是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修禅入定的“结果图形”是什么?然后从“结果图形”往回推。那么到底入定为了什么呢?简单,就是获得空境的心灵体验(实际上,很多人不清楚什么是“空”,又试图拿已有的经验去体悟“空”。就像没有学会骑自行车,却在大谈特谈骑上自行车后的感觉一样,结果只能是自陷迷茫自陷死地)。修习禅定的过程就是逐步趋向“空境”体验的过程。定境就是空境,佛学全部意义就是让人们体悟到“空”。 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有很多人叫了许多年的“孙悟空”,却不知道孙悟空是个啥意思。悟空就是悟到“空”性,那只猴子“九死一生”地取回真经为了什么?就是说佛经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让人们悟到“空”,悟到生命宇宙的本质意义。唐僧(唐玄奘)是历史真实存在的,孙悟空是假的。但是给孙悟空取名字的不是唐僧,而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吴承恩是真的,吴承恩又岂是泛泛之辈,最重要的人物肯定要起一个最具深刻意义的名字。吴承恩很清楚“空”是学佛的第一步,也是学佛的最后一步”。所以,只有“悟空”才能贯穿取经的始终。修禅入定首先必须认识清楚“空”是什么?然后再寻求如何解开这个“结果图形”。 “空”是什么? 就算是佛祖在佛经里也用了超过500个名词来形容“空”。所以你也不要试图一下子就理解。慢慢来,当你逐步理解到一个点时,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一通百通。可以说,自古以来对“空”的解释,让人感到五花八门、五彩缤纷。佛祖早有预见,所以在入灭前定下一条规则:“依法不依人”(只依佛祖所说的佛经而不依任何人的解释为标准)。今天我们就“依法不依人”拿佛经里对“空”的解释来“雾里看花”地体验一下“空”是什么? 佛在《圆觉经》里对“空”有一句很清楚的描述:“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什么意思?“彼知觉者,犹如虚空”:就是说,你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品尝到的美味等等,这些感觉都是“空的”。为什么是空的?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就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就像金刚经里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也就是说:“过去心”是记忆;“未来心”是期待;这些都是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所以是“空”的。那么“现在心”呢?刚说一个“现在”,现在就成为了过去——成为了记忆和回忆(所以要活在当下)。金刚经告诉我们的是“不可得”。不是告诉我们“过去心没有,现在心没有,未来心没有”。而是不可得,就是“你得也得不到”。因为得不到所以才是“空的”(即“三际托空”)。因为空所以才有知觉。如果没有知觉,就不叫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