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7(2)

以上诫恶,下文劝善。 汝等得 佛经 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

  以上诫恶,下文劝善。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上经文乃如来普劝闻经之人专精修善也。

  ‘佛经语’通指舍恶修善、背尘合觉之一切法门。别则专指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净土三经。其中第一,即本经也。‘熟思惟之’,从闻而思也。‘端守不怠’从思起修也。‘端守’者,正守。如教奉行也。又憬兴云:‘端守者,匡邪守正故。’尽此一生,端守佛诲,终无懈怠,故云‘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憬兴曰‘圣通佛僧。善,世出世法,是无上宝,故敬之。此则三宝也。仁爱慈悲,博济众民,故云仁慈博爱,所谓博爱济众也。’‘当求度世’者,自度度他,自觉觉他,普令一切众生永脱虚妄生死。‘拔断生死众恶之本’者,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也。轮回六道,贪欲为本。生死苦海,智为能度。以智慧剑斩断贪欲无明等烦恼,即是拔断生死之本。如是则永离三途之苦。恶尽则痛烧俱息也。故云‘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

  次劝端正身心,与善相应,世尊直指作善之第一著。‘作善’浅释为行善,究实则为‘是心作佛’也。‘端正身心耳目口鼻’,浅释则为身端心正,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等也。深析之则‘耳当自端’即为观音大士反闻自性之耳根圆通也。大士不逐闻尘,返闻自性,是为端耳。如是演申,不逐色尘,返观自性,是为端目。如是六根,不逐六尘,朗照心源,方名端正,故为第一也。下云‘身心净洁,与善相应’,亦同具上之浅深二义。浅言之即身心离垢无染,身之所行,口之所言,意之所思,悉是善也。深言之始觉智妙契本觉理,才是‘与善相应’。但应谛知,此第一之善,究竟不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更就本宗,第一之善,实即大势至法王子之念佛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一声佛号,六根俱摄。即六根自端也。又灵峰大师‘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心既是佛,六根自然悉皆是佛。故云‘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自端’者,一声佛号,六根自然端正也。自然‘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善’者,‘是心是佛’也。

  品末重复劝勉,应弃欲止恶,安和专诚。‘嗜’者,爱好与贪求也。‘欲’者,《大乘义章七》曰:‘染爱尘境,名之为欲。’‘尘’,色声香味触五尘。此五者能起人之贪欲,故又名五欲。《智度论》曰:‘五欲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是故世尊劝诫众生,‘勿随嗜欲’。且诸欲之中,淫欲之毒最深,故戒出家人首重断淫也。若能离欲,则可‘不犯诸恶’,是乃深劝诸恶莫作也。‘言色’者,言语与容颜也。‘和’者和祥。言和者,即四摄之爱语。色和者,慈光照人也。‘身行’者自身之所行也。‘专’者专一、专诚、专精。‘当专’指应当专精行道。若就本经,则劝一向专念也。‘动作’者,行动也。‘瞻视’者,看也。‘徐’者,和缓。故‘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即一举一动,皆当安详镇定,从容不迫。‘仓卒’者,匆促也,慌忙也。‘谛’者,审慎也。作事慌忙,则必将失败与后悔。所行不慎,则‘亡其功夫’。‘亡’者丧失也。‘功夫’者,修持之功力。

 

  •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访问交流

    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即可进入本空间。

  • 点击( )即可进入

  •  


  •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