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这几句经文又进一步强调了信即往生的意思,只要信得彻底,信到“至心信乐,不生疑惑”,那么“乃至一念”亦得往生,我在前面说过,一念就能往生,依据就在这里。 各位,经过前后经文的对照,我们可以确认上辈、中辈、下辈分别是十九愿、二十愿、十八愿所摄,十八愿专摄下辈,事实非常明显了。中国人是修上辈跟中辈,日本人好乐十八愿,日本真宗事实上是修下辈。这有明显的经证,经文证明是这样的。 举例说明,有一次愿海法师去给一个刚刚死去的八十多岁的老阿婆助念。这位老阿婆的孙女梦见她的奶奶坐着莲花来告诉她,奶奶现在已经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这就是十八愿所摄。日本人修下辈,咱们当然最好修上辈、中辈,不过可以先修下辈,把握往生再向上前进!反正都是上品嘛! (三辈往生指观经的上品往生) 可是,【这三辈生为什么都是上品生呢?怎么来证明呢?】 我们重新回顾一下三辈往生,三辈有一个相同的意思。三辈往生的经文是: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中辈也有一个发菩提心。再看下辈: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好,这三段经文清楚地显示,这上、中、下辈都有发无上菩提之心的要求。 我们来看《观经》九品往生的经文,从第十四观开始。 上品上生:“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便发无上道心(即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花,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是名上品下生者。” 这上品的上、中、下,三生中好像没有讲到发菩提心,别着急。我们接着看十五观。 中品上生:“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大家看到了吗?上品生的众生,要发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可是到中品时,就不讲发心的问题了,经上讲什么呢?讲受持五戒、八关斋戒,修行诸戒。 【我为什么不先解释上品生的至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是菩提心呢?是怕你们认为我牵强附会。】 我读到中品生的时候,就是让你们知道,从中品的上生开始,就不讲发心的问题,只讲持戒的问题,这显然是指一种根本不懂大乘法,只是受了一些戒德的持戒念佛而已。他们不晓得发心的问题。下品就不用说了。下品是作众恶业乃至五逆十恶,都是临终忏悔念佛往生的。所以讲发心的就在上品。换句话说,上品讲的深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其实就是菩提心。至诚心也就是不退心、不假心、不二心。只有菩提心才是不二心。为什么?因为如果有二心,就不叫无等等心、至高无上心。菩提心才是无等等心,是至高无上心。所以至诚心也就是菩提心。 当我们知道中品以下已经不讲发心的问题,就会体会到唯有上品生才会想发心,而三辈往生,都讲到发菩提心。我问你,你能不能想像下品的人乃至于下品下生造五逆十恶的人发菩提心。或许也有可能,但只能说是过去的善根而已,我们承认或许有可能,但他绝对不是在今生,从今生来看,发菩提心的就在上品,这在经文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 这样,我就可以证明:十八、十九、二十这三愿各有所摄。十九愿跟二十愿各摄上品上生、上品中生,【十八愿摄上品的下生,一直摄到下品下生。】这样三愿摄尽九品生,全部摄尽。 (附: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指观经上的上品往生) 最后看3、以上与阿弥陀经上【一心不乱】的关系?关于一心不乱,早是个热点问题,我就不再赘述了。总之,三经对于往生标准不会是矛盾的,如果感觉冲突,那是我们自己的理解问题。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