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净土宗的几个关键问题 宋智明 目前的中国佛教,是以净土宗为主流且普遍受到广大信众皈仰、学修的最大法门。因此,净土寺院、念佛求往生者到处都有。但是,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国内的净土宗并不景气,大多数的净土道场以做经忏为主,很少有人提倡净土宗风.宣扬净土教义,引导信众深入念佛三昧。因此,广大信众也仅仅以做经忏求世俗的愿及修杂课以为净土之行,其信固然不正、不真,其愿焉能真切,行持也就更加无力了。所以念佛者多,生西者少,岂非是此弊端所致? 我们并不否定,净土宗仍有不少人往生西方,但是,我们更希望广大的信众都能获得大利益,而不是少数。因为净土宗是三根普被的大法门,就更要注意摄受大众,而使之不断地提高,直到往生西方,径登不退。 以下提出几个问题,作为大家讨论净土发展的方向参考。 一、净土宗的弘扬、教化,应以教理作为基础。不要认为只要念佛就能生西,而不需要听闻教义、研学佛法,应知净土宗是建立在佛教经论之上的,是一切法门的共同归宿,既是一个大法门,也是学佛人的果地清净之境,因此,如果净土宗行人失去了教理的护持修养,就易正邪不分,意境不高,发心不大,因果不明,智慧不开,如此念佛,岂能与佛相应?念佛者先要培养与佛一样的悲智,使一句佛号心心流入萨婆若海,使一句佛号概括六度万行,乃至诸宗法门,如此,方能成为:“阿伽陀药, 百病总治”的大总持法门。然而在现实上,许多净土宗人固守劣慧,反对他人学习教理,认为是杂用心处,这样久而久之,佛的教法不就被自己的信徒破坏了吗?净土宗人只有在对佛法深入地了解后,才能真正建立信愿,同时更应对现实人生的无常、苦、空等产生正确的认识,方能发出厌离娑婆,求生西方的正智之愿——不仅为自己,更是为广大的苦难众生而修念佛之行。 所以,我们要发展净土宗,再也不该提倡愚夫愚妇型的念佛方式了,而应该大力提倡行人听闻佛法,深入经藏,开发智慧。如此方能使净土宗更具有生命力及自身发展的价值,成为改造娑婆世界人心而广种西方九品莲的一个殊胜的法门。 二、净土宗的修行方便多门。在净土宗的历史上,许多著名的高僧、净土的大力弘扬者,大多来自于禅宗开悟后而转入净土,或由天台、华严等宗行人而回归净土,也有不少是因修密法而生西方净土的。由此可知,净土宗在提倡本宗的同时,更应护持它宗,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局面,如有人认为修持名念佛不适宜的,也可以用禅密各宗之法,修它宗有成就者,亦可回向净土以求往生,各宗派本身圆融无碍,更不致于相互计争、矛盾,应重新形成一个大团结的佛门气象。 王骧陆大居士在四十年代提出以禅(般若、佛之心印)为体,以密(密法、密行、包括佛之圣号、大悲咒等)为用,以净土为归的宗旨,真正把佛门的三大宗派融在一炉而成其广大普被。但我们也不妨把教下的教也融进去,如在禅体后,加上以“天台为教”或以“华严、法相”为教等,那么,净土法门真可谓洋洋大观、包罗万象、生机勃勃了。 时下,不少净土行人以专修为名而反对它宗,或反对净土宗人兼修它法,这种做法,其初衷不无道理,但只适合极少数人。因为,现时人的根基浅陋,只有通过兼修才能圆成道业。如过去就有人主张禅净双修;有的主张密净合修;有的主张台净一致等等,主要使行人不觉乏味,日日有所进步,不论专修兼修均无不可。就是在净土宗内,也有许多行法的,如四种念佛,《观经》的十六观,《无量寿经》的十念法,以及“大悲咒”、“往生咒”与观音圆通,弥陀密法等等,如此等法,都是应机引人的方便,只要对机,均可选择而行。绝对没有一法而适合所有行者的事。所以广摄一切宗派法门而导归于西方净土,这是净土宗的一大特色,弘法者不可不重视。 三、净土宗的信、愿、行三资粮应该是并重的,如三脚香炉。但是现代净上行人都未能认真地检讨其中的精义所在,如信之一字,古德主张应把信的含义深化,如昙鸾大师把信与淳和的实相、心相统一,认为信即是一个行人的淳和后的相应于真实心体的一种意境,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主张信要具备六种:即信理、信事、信因、信果、信自、信他,这六种信可以说是全信或圆信,如果没有一定的教理修养与心地的智慧,是不可能发生的。《大乘起信论》重点是起学人之信,而信的根本在于体悟真如。然而,现代净土行人由于无人引导,没有很好地在信字上下功夫,以为信很容易且很简单。这种表面性的信仰,导致了净业行人的素质低下,既不能认知真理,更难以悟透人事,所以修行起来便觉无力,终日颠倒红尘,反以为净土容易,把这个了生脱死的最好法门,当作暂时安慰、贪图眼前享受与懒于求道人的一种保护伞! 再者,净土宗主张的发愿一是源于弥陀的四十八愿的伟大宏深;二是众生非愿不度。因此,净土宗可以说是凡夫狭窄的心量藉着弥陀的广大愿而发生一系列的升华作用。所以,发愿者一是要懂得愿的真实含义,二是要从自己内心深处发出来,三是要殷殷切切,时时不离,“厌离娑婆,求生西方”、“自利利他,同成佛道”的悲愿应作为策进道业的动力。因此,佛经中常赞叹愿力不可思议,可见愿非虚发,愿是行人心灵世界的一次次闪光,是众生与佛感应道交的唯一途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许多净土行人不懂愿的意义,不知如何发愿,更不知道愿与信是一体的两面,只有达到了一致的交融,才能发出真切的愿来。所以净土宗不仅要大讲信的深广意义,更应经常提倡如何发愿,激励行人,把自心投入弥陀愿海,时时与佛光相接,方能得佛护念而证不退。 至于净土之行,现代人大都怕提“一心不乱”四字,他们怕的是恐要求太高,使人难以达到而不敢修行。殊不知没有净土宗的一心之行,哪里会有净土往生之果?哪里有现世的法味?哪能伏下烦恼开发智慧?净土宗的不景气除了以上的原因外,主要的是净土行人的修行层次不高,自证既浅,如何能指导别人?如何能有大智慧?如何能建立大道场为众生行方便?且净土信愿的所归是在行上,理事二种一心不乱,正是集中体现了信愿于一心的关键。一心圆发正智如如,净土的微妙即可于中并现,现在可为弘法的健将,临终可操胜券而往生。而且,现在有所体验,对佛法才会亲切,烦恼的伏断才更显出修行的受用。 元音老人正是有鉴于此,才出来大声疾呼,要大家不要忘记净土之行的重要,不要只靠他力,忽略了自力。因为自力愈大,他力也愈大,断没有只靠他力而无自力的人能往生净土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