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论(化教)上面来说,我们判定一个业,它前面有前行(戒上称前方便),中间有正行(戒上面称它为根本),后面是结行(戒上面称为“成已”),也就是这件事情做过了,但后续动作还是会影响我们的业。而在造业过程中,事、意乐、加行、究竟四者,最重要的是意乐,这就是你的动机是什么。以“杀”来说,我起杀心;反之,我要依法来挡住这个杀心,更进一步来说,不但不要起杀心,而且要起救护心。前面是从“止”上面来谈,后面是增上,从“作”上面来谈。这个心本身,前面一定有一个为什么要起杀心的理由,正做的时候,是不是这个心还在?而做了以后又是什么状态?所以意乐涵盖了造业的前中后,而且是最最重要的。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有了动机以后,是不是进一步要谈用什么手段?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方法”,这个方法实际上还是在“计谋”当中。这个“计谋”现在不妨以我们所学的广论,先从贪瞋痴三者当中举一个来讲,其它的诸位可以去思惟观察。譬如“贪欲”的五心圆满─有耽着心、有贪婪心、饕餮心、谋略心,以及不后悔。这个文字大家都懂,现在我们个别拿这个法来心上面对照一下:“耽着心”就是平常对自己已有的东西,生起耽着。这里指的并不是我觉得我欢喜这件衣服、不欢喜那件衣服,或我欢喜这个人、不欢喜那个人。实际上欢喜跟不欢喜是同一种事情,这个“耽着心”本身的特点,是包含你不欢喜它在里头,你排斥它还是一种耽着心,这一点我们要了解。“耽着”是最最重要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以后,所谓的“贪婪心”,不管潜在意识也好,或很明显的也好,遇境的时候,你心里面会觉得“我想更多一点”。有了耽着、贪婪这两个根本以后,一旦你遇境,看到别的东西会觉得“这个东西很好”,自己不知不觉就会羡慕,也想要。这个很细微,诸位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特点?所以“饕餮心”一定要对这种境,可是这种境之所以来,是内心中这个东西一直在滋长中。然后一旦有了这个东西,你就动脑筋了─谋略心。在这个关键当中,还有一个最后的特点─没有后悔,自己还觉得“就是这样!” 学了佛以后,通常我们的后悔心容易引发,谋略心容易认识,但前面三心就很难体会得到,很难很难!不过,佛经当中,刚开始并不强调对治前面三种心,但我们总是不太清楚这一点,我们常常会注意:“哎呀!我怎么会起这种念头。”,这就是后悔心,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也能做得到的;但是我们不要动不动就说:“哎呀!不要起贪心啦!”这会使我们犯很大的错误,虽然这个念头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可是我们对事相不认识,却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 历事练心应观业莫观烦恼 刚才讲业,没有受戒之前叫做善,受了戒以后叫做戒善,同样做一件事情,善与戒善二者功德相差非常的大。那么在戒上面,我们又怎么谈这个问题呢?戒上面通常也是谈事、意乐、加行、究竟,不过开合比较细,其中“事”是一样的,我们所对的境,总是比较固定,境当中还是有上、中、下的差别,蚂蚁是一种,牛、狗是一种,人是一种,尽管有上、中、下,但差别不会太大。“想”跟“杀心”,就是“意乐”,并没有将烦恼放进去。为什么不讲烦恼呢?其实他为什么会起杀心?“杀”不外乎几种动机:觉得对我有营养,有好处,是由贪而杀;或者由瞋而杀,由痴而杀;也有很多是由贪瞋而杀,或由瞋痴而杀;还有一种是一个念头当中三毒具足。所以杀心背后推动的力量,一定有三毒烦恼在其中。反之,假定你能把握住这个起杀心的特点,挡住它的话,你就起善念、起戒心。所以杀心、善心、戒心,这些我们都放在“意乐”里面谈。所谓“加行”,就是我采取什么行动。实际上采取行动的时候,内心还是由这个心去推动它。最后是所谓的“究竟”。 当我们心对境的时候,最主要的重心还是心,这个部分,就是意乐这边,是我们可以把握得住的,平常我们心对境的时候,这个意乐(念头)一定起来,可是却是一片模糊,一片模糊就是习惯性的反应都出来了,而这个反应,你仔细去看,就是前面造了业所积累下来的影响力量,影响你这样去做。所以我们真正要观察的,不是观察什么烦恼,真正要观察的是这个业的影响力量。其理论的根据何在?广论在下士当中,是不是告诉我们一切欲乐的根本是对业的正确认识?有没有强调去观察烦恼?现在很多同修学了以后,不观察业而先去观察烦恼,这是错误的! 再说,当我们进入中士的时候,确实有讲真正的根本问题在烦恼,但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去断烦恼;即使上士,也并没有教我们马上去断烦恼。中士告诉我们烦恼是根本,这烦恼是由什么来的?由“我”来的,所以要拿掉“我”,但这还必须要做准备工作。现在我们前行没有准备,居然就要急着断烦恼,这是一个严重的大错误。不过这是理论上头的,我现在从实际上的状态给大家解释一下: 暇满人身好难得,现在我得到了,如果走错路,是不是浪费暇满?而且会养成自己下一生的等流习气,这是非常实在的问题!更进一步来说,真正学会了以后,一定要心对境的时候“历事练心”,广论上面讲,种子埋在这里,你根本不晓得,一定要对境把它引发出来,然后依法去对治它。所以一定是心对境的时候,你去观察:“我是随顺着以前的烦恼来做?还是我现在懂得了佛法,依法来对治烦恼呢?”所以一定离不开“境”,在境上面才能用这个法,这才是我们从头到尾一直需要努力的根本。现在动不动就想:“哎呀!不要起烦恼!”,实际上心一对境,烦恼一定起来,怎么办呢?于是有人以为“修行不要起烦恼,所以我不要做事情了。”“我不烦恼就很好。”,这个叫“修行”。试问真的烦恼不起吗?实际上这是犯非常严重的几个大错误: 点滴累积突破困难勤精进 第一“无知”,关于前面的理论,根本不知道,如果无知而晓得自己无知,这个无知还可以救,如果你这样做,无知而不知道自己无知,还以为对,就很难救。诸位有没有发现这个特点?这个不要看做是理论,认真去检查才会发现。对我来说,实在很糟糕,不是自己检查出来的,是因为看到很多同学怎么都犯这个毛病,然后一照自己,发现我也犯一样的毛病,才认识的!中士上面讲“犯戒四因”,“无知”是第一个,我们现在学了很多道理,还犯无知,无知而自以为知,我们是学、弘广论?还是在毁广论?如果自己继续无知下去,造成你的等流习气,这是自害,你告诉旁人影响旁人,这是害人;我们本应该是自利利人,结果却是自害害人,还要毁法!第二个犯戒的因是“放逸”,放逸跟懈怠是难兄难弟,放逸会懈怠,懈怠大概就在放逸当中,虽然这是在上士精进一度上才讲,可是这个理论是通于全部的。一切善乐的根本是什么?精进!一切恶法的根本是什么?懈怠!如果知道自己在懈怠中,有救!懈怠却不知道自己懈怠,还觉得是在修行,有没有救?再仔细去看第三因「不敬」,好像我们不太容易了解,实际上一定犯不敬。第四因“烦恼盛”,好像我们没有太盛的烦恼,实际上面对境的时候,太盛的贪、太盛的瞋可能不强,但是太盛的痴非常强,而痴本身就是一个无知相,所以我们自以为在修行,实际上四犯具足。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