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法师:如何运用皈依、业果实践善行(11)

正确的对待烦恼 我们对很多事情没有弄清楚,一对境,觉得既然要“挡住烦恼,不要被烦恼所转”,以为不做事就没烦恼;实际上这是滋养烦恼的种子,把自己真正对治烦恼的机会排斥掉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上次


正确的对待烦恼


  我们对很多事情没有弄清楚,一对境,觉得既然要“挡住烦恼,不要被烦恼所转”,以为不做事就没烦恼;实际上这是滋养烦恼的种子,把自己真正对治烦恼的机会排斥掉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上次我们谈过,眼前最重要的不是“马上去对治烦恼”,这句话要加以解释,因为根本来说,对治烦恼没有错,但是为什么说现在要去对治烦恼却变成错了呢?“对治烦恼”本身有三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错的,一种可能是不圆满的,最后一种才是正确的。哪一个是错的?哪一个是不圆满的?哪一个才是正确的?下面说明:

本末倒置急对治 自误误人大错误

  对治烦恼有它的理论根据,可是因为没有把理论根据弄清楚,所以会产生误解,觉得修学佛法以后就要对治烦恼,并没有把烦恼应有的内涵了解,或者虽然多少晓得一点烦恼的过患,但是烦恼的真实行相是什么?如何对治?还弄不清楚,就急着去对治,这样的对治,根本是一个大错误!

  任何一个人,只要还没有如理对治产生功效之前,皆被烦恼所使,绝无例外;假如有例外的话,佛法的涵盖面就不完整,如果不经过对治,烦恼居然会自己消失不见的话,那佛就不是一切智者。所以一般凡夫是在“异生位”上,一定自然而然为烦恼所使,所以一对境烦恼就会起来。可是,不对境的时候难道没有烦恼吗?不是没有,而是由于任何一法的生起都一定有它的因缘,没有对境的时候,烦恼的现行没有生起,可是烦恼的种子跟习气却完完全全蛰伏在那里,一点都没有动。以喻来说,冬天草的种子全部在,只是因为没有暖气,没有水分,或者放在石头上,所以这个种子当然不会发芽。实际上这个境引发烦恼的这种缘,就相当于草的种子遇到暖气、水气、养料。

  由于我们不了解这个特征,也就是说对整个的烦恼对治的方便完全不知道,对境时烦恼生起来,而没有对境时,并没有粗猛的烦恼现行,就以为我们须要这样来对治。所以,他不是从拿掉烦恼的种子上面下手,而是不要外面引发烦恼的境,把它转掉而已,本末完全倒置。说得实际一点,做事情一对境,烦恼起来,就说:我们修行人要对治烦恼!那怎么办?不要去对这个境!这种情形非常普遍,甚至不少出家同学也产生这样的误会,所以就缩回去了,不敢对境。假定理论上学到了圆满的教法,觉得我们要好好地学,而且还发愿要把教法弘传开去,可是就因为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误解、误导,结果自己学歪了,养成非常可怕的恶习惯,又去误导别人,产生的效果是自害害人。所以,“我要修行,因此我不要做事情”,或者“我要反省内观,内观的结果,便不能做事情”,这就是第一种错误。

心对境时求出离 落入二乘绕远路

  一对境烦恼会生起来,这个时候如果不是从境上面拿掉它,而是从内心上面去拿掉,这个做对的话,是二乘。我们现在学了广论,晓得这是不圆满的,而且是条远路。所以我曾经引法华经上面那些大阿罗汉作例证来说明,实际上那些大阿罗汉都是菩萨、都是大乘行者,乃至于是佛的权巧示现,都是为了引导不同根性众生而来示现,他们示现说:“如果你不是决定种性的声闻乘的人,最好不要走上这条路,因为这是条远路。”为了呈现这一点,法华经上面,从舍利弗尊者开始,一一示现后悔。舍利弗尊者是智慧第一,佛法真正不共世间的地方是智慧,智慧第一的他竟示现后悔;大迦叶尊者传佛心法,传佛心法的人也示现后悔;阿难尊者则是把佛整个遗言,全部保留下来的人,但他也示现后悔;至于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也是示现后悔。通常声闻乘这种决定种性的人,要换一种方法修行是不大容易的事,所以只好走这条回小向大的路,而我们极大部分人是不定根性,为什么一开始就要走上这条远路呢?

  经论当中有一个公案:有一个大尊者引导一群人学二乘,学得很好,文殊菩萨晓得了,就把那些人带走,教他们学大乘,结果一学大乘,那些人都出了岔,乃至于堕落了,于是这位大尊者跑去告诉佛,说:“你看!本来我引导,他们可以证得罗汉,现在因为文殊师利菩萨带走,不但没成就,反而堕落了。”佛告诉他:“停下来!停下来!”(佛常常说:“止!止!”)说:“这个你就看不清楚了,实际上,文殊菩萨是对的。”为什么被一个大乘行者带走,而且堕落了,反而是对的?因为即使他堕落地狱,但很快就回来,然后他真正成就的是大乘,所以这条路比成就罗汉再转过来还要快。

  因此,广论中士道部分很少,真正的中士道其实在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出离心,这是极端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愿望,你不可能朝这个方向努力,也不会为了满愿而去求正确的方法,来提升自己。为了满愿应该要学戒定慧三学,如果单单很单纯的戒定慧那是二乘,但如果把戒定慧往深广两个方向扩大,那就是大乘。既然这条路是直路,所以要从大乘观点来观察下手处。所以,只是在心对境时拿掉烦恼,这种对治烦恼是不圆满的。

  对治烦恼并没有错,可是它有一定的次第、正确的方法,我们目前重点应放在共下士这个基础上面,宗大师这个传承告诉我们,共下士的重心放在“思惟业果”。这里分两方面,第一个是“思惟”、第二个是“业果”。以整个修行来说,“思惟”非常重要;思惟,一个是如理的思惟,或叫如理作意,一个是非理的思惟,或叫非理作意。因为任何一法的生起都是缘起,烦恼是如此,智慧也是如此。经典里面告诉我们,非理作意为因,无明为缘,烦恼生起;乃至于无明为因,“行”为缘,生“识”,十二因缘下面一个一个生起,到最后又是“有”为因,“生”为缘....等等,整个的生死流转在这地方就产生了。所以学佛以后,如果能够以如理作意为因,把我们闻思所得的这个正确的认识为缘,这个时候就不是无明,这样下脚开始的第一步,我们就对了。

离苦得乐思业果 如理修行最重要

  我们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之后,目前应该怎么办呢?既然说以思惟业果为主,广论告诉我们,真正的重点还是很实在的要从“苦乐”上讲。

  我们不是要求离苦得乐吗?若内心当中仔细地去观察的话,会发现推动我们的整个力量,就是这个!广论明白告诉我们:既然是苦乐,这个苦乐到底怎么来的呢?关键就在是否“如法修行”──断与证。应断的断,应证的去修。如果要做这个,你必须要思惟业果,这是下士。讲到业果,我们衔接上一次讲的内容,谈到心对境时,我们的“意乐”有三样东西,现在简单说明一下:动机、想、烦恼。我们有动机以后,要根据这个动机去做事情,这时候一个是向善的,一个是向恶的。一个对我们产生正面效果,是我们要的──离苦得乐,一个是反过来──离乐得苦。在这个原则之下,我们不需要经过思惟,或动脑筋,自然而然,“好像”已经成为本能的动力。(实际上不是本能,而是我们已经无始以来随顺这个错误的无明,养成这个习惯了,也就是所谓的业习气。)因为这个习惯,所以任何一个境界一动,它就起来,起来一定是带着我们往离乐得苦的方向走。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我们不去刻意对治的话,绝对不可能改善。在世间也许可以自许是一个无为道人,很清净,不要用力,说说空话,自己觉得很高明,骗骗自己,骗骗别人。然而假定我们真正了解了佛告诉我们的道理,而且经过思惟观察确定了这一点的话,如果还说“不经过真正的努力,烦恼自然的就能够消掉了。”那的确就不用学佛了!在座每一位同学,不管从理论上了解,或实际上思惟观察,就算我们条件很差,都能够确实证明这一点。所以烦恼一定要经过真正努力对治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