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昙鸾的净土思想(董群)(3)

何人得往生?一般地讲,一切众生都得往生,所谓「一切外(道)凡夫人皆得往生」。只有一个基本条件,不诽谤正法,「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关于这一点,《无量寿经》提出五逆、谤正法者不得往

  何人得往生?一般地讲,一切众生都得往生,所谓「一切外(道)凡夫人皆得往生」。只有一个基本条件,不诽谤正法,「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关于这一点,《无量寿经》提出五逆、谤正法者不得往生,《观无量寿经》讲作五逆十恶诸不善者都不得往生。昙鸾分析,这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不谤正法,作十恶者没有讲到其诽谤正法,只要不谤正法,都可以往生。因为诽谤正法是极重的罪,具体表现为声称无佛、无法、无菩萨法等类。

  昙鸾的往生观,一般理解为「带业往生」,如印顺法师认为,昙鸾「以净土为圆满报土,而凡愚专持名号,即得带业往生。」昙鸾专以称念阿弥陀佛为教,修行者可以「不断烦恼,带业而往生净土。」陈扬炯之《昙鸾法师传》专列带业往生一段叙述。「带业往生」至少不是昙鸾提出和使用的概念。但这一概念确实是净土宗史上的传统概念,比如明僧智旭讲到,「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元僧天如惟则说,「昔人有带业而生之说。」既然讲到「昔人」,说明这种提法更早了。然依净土类经,更显示出「消失往生」的立场,念佛的利益之一是消业障。《观无量寿经》讲下品下生的五逆恶人,修称名念佛,于念念中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而得往生。昙鸾也讲到,「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强调的是罪业之灭而往生。昙鸾也讲到,「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这是依据中观不二法门而言烦恼与涅槃不二,不能理解为带着烦恼之业而得涅槃。所以讲昙鸾就已经明确主张带宿世恶业或不净业往生,恐怕还是有些勉强。

  往生净土还不等于往生成佛,那么往生净土的三辈九品者是否都可以成佛?依《阿弥陀经》,往生净土者,都达到了阿惟越致境界,阿惟越致是菩萨的一个阶位,据此,往生净土者都成菩萨,众菩萨当成佛,但还未成佛,昙鸾认为因为菩萨誓愿未满,「菩萨愿以己智能火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若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作佛。」因此,往生净土者,已经菩萨,当成佛,而且成佛为速。昙鸾引经证,认为净土中成佛,都是报身佛,不同秽土中所成之化身佛。

  往生净土当成佛,是何成何佛,成何佛?依《观无量寿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昙鸾是从观想念佛的角度解释的,「当众生心想佛时,佛身相好显现众生心中也。譬如水清则色像现,水之与像不一不异,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也。」是心是佛,成佛的主体是心而不是身,是即心成佛,不是成身成佛。但这个佛不是如禅宗那样明确强调是自心无生以来本有的,而是有一个外在佛的摹本,并在自心中显现,依此为追求的楷模。

  六、净土之庄严

  西方净土世界,又称极乐世界,安乐国,因其「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更因为此世界有种种庄严,而称净土。

  昙鸾首先想说明的是,净土非三界所摄。「何以故?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无色界。」一般讲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均不能摄净土世界,是阿弥陀佛别业所得,不属三界。

  净土有何种庄严?昙鸾依世亲《无量寿经论》作广略两种解释,称「广略相入」。广释阐明二种清净,二十九种庄严成就。二种清净即器世间清净和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或国土世间)清净有十七种,众生世间清净有十二种,其中,如来庄严八种,菩萨庄严四种。这是广说净土庄严。为什么称此西方世界是净土?昙鸾认为正因为有此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而称「净土」。略说则一种,即是清净。「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昙鸾解释说,一法之「法」,以何种意义而成法?以清净义成法。又以何种意义而成清净义?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指的是实相智慧,实相是无相之相,因而实相智慧是无知之真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所以一切种智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指的是法性身,法性是寂灭之性,所以法身是无相之相。无相而能无不相,所以,净土世界的「相好庄严即法身也。」智慧具有真实之性,这种智慧是中道智慧,非作非非作。法身具有无为之性,法身须以中道来理解,非色非非色。

  为什么要作此广略相入之释?昙鸾认为因为诸佛菩萨有两种法身,一是法性法身,二是方便法身。两种法身异而不分,一而不同,「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方便法身实际上指应化身,而法性法身包括了法身与报身两类。此种法身的二分类,是昙鸾特有的,这部分的内容,实际上也是昙鸾关于实相念佛的看法。昙鸾的这一阐述,非常具有理论深度,因而也不是一般所认为的净土宗缺乏理论性。

  七、阿弥陀佛之光明

  阿弥陀佛是净土宗的崇拜之佛,依什译《阿弥陀经》,阿弥陀之意,一是无量光(Amitqbha),「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二是无量寿(Amitqyus),「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康僧铠译《无量寿经》,直称为无量寿佛,而其意义也是此两种,「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为第一。」「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无量光,意义之一是空间的无限性,无量寿,意义之一是时间的无限性。所以,阿弥陀佛具有佛教关于时空无限性的哲学思考。昙鸾在《赞阿弥陀佛偈》中这样概括此两种意义,「寿命方将无有量,法身光轮遍法界。」他依据《无量寿经》着重从光的含义赞叹阿弥陀佛,此经描述阿弥陀佛光明特性说,「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能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称阿弥陀十二光,阿弥陀佛又称十二光佛。可见光之喻在佛教中有非常广泛的意义。

  昙鸾在《赞阿弥陀佛偈》中逐一解释经中十二光喻的意义。无量光,「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光。」光代表智慧的无限性,阿弥陀佛具有无量的智慧,而称无量光佛,众生蒙此光明而能觉晓。无边光,光代表解脱,称解脱光轮,此光无所不照,「解脱光轮无限齐,故佛又号无边光。」众生蒙此光明而离有无,得平等觉。与此相比,菩萨的光轮是有限度的,「菩萨光轮四千里。」无碍光,光代表无障碍,一切人法不可障,如同虚空,「光云无碍如虚空,故佛又号无碍光。」一切有障碍者蒙此光明,都能入不可思议的无障碍境界。无对光,光代表无可比、最高境界,「清净光明无有对,故佛又号无对光。」蒙此光明者能除一切业系。炎王光,光代表着无比的照耀功能,炎指火焰,焰王是具有最大照耀功能的光明,「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号光炎王(炎王光)。」一切地狱、饿鬼、畜生道之黑暗,无所不照。清净光,光代表无比的清净,「道光明朗色超绝,故佛又号清净光。」众生一经此光蒙照,能除一切罪垢。欢喜光,光代表得安乐之后的大法喜,「慈光遐被施安乐,故佛又号欢喜光。」众生蒙此光照,都能得此欢喜。智慧光,光代表智慧,能破除一切无明黑暗,「佛光能破无明暗,故佛又号智慧光。」不断光,光代表着照耀的连续性和普遍性,时时处处,从不间断,「光明一切时普照,故佛又号不断光。」众生蒙此光照,心中光明不断。难思光,光代表着不可思议性,除佛之外,一切众生难以理解此光明的奥秘。「其光除佛莫能测,故佛又号难思光。」无称光,光代表着不可说,不可名状,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之,离一切相,「神光离相不可名,故佛又号无称光。」但蒙此光照,可以成佛,「因光成佛光赫然。」超日月光,光代表着超越性,超越一切被认为是最具光明性的光辉,「光明照耀过日月,故佛号超日月光。」佛教的光明喻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资源,昙鸾对此的重要阐释理应引起关注,而这正是以往的昙鸾思想研究所忽视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