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五门,昙鸾概括为两类,一是入,二是出,因为「门」就有出入无碍的意义,「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后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入是自利门,出是利他门。至于回向,昙鸾又细分为往、还二相,往回向之相,是特别是他的发愿层次,「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回向之相,是利他的实践层次,「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往还二相以拔众生苦为目的,所以是大悲心的体现。 四、他力解脱 昙鸾在讲到末法时代行难行道为何是难的理由之五,就是只有自力而没有他力,而仅靠自力,难以解脱。易行道为「易」的理由之一,也在于强调依靠他力。这种他力,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修念佛法门的不同根性的信众,在其命临终时,阿弥陀佛会以不同的方式来接引。依《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者,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其身,率领观音、势至等众菩萨授手迎接。上品中生者,阿弥陀佛率观音、势至与其他大众持紫金台前来授手迎接,上品下生者,阿弥陀佛率观音、势至与其他眷属众持金莲花,化五百化身佛出现,授手接引。中品上生者,阿弥陀佛率领诸比丘放金色光,来其住所接引。中品中生者,阿弥陀佛率众眷属持七宝莲花,放金色光,前者其住所接引。中品下生者,遇观音及大势至,闻法而生净土。下品上生者,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菩萨化身前来接引,下品中生者,天上雨花,花中有化佛、佛菩萨前来接引。下品下生者,金莲花来至其住所接引。 昙鸾对佛的「愿力」作具体分析,愿是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力是阿弥陀佛的自在神力。两者相结合,共同作用,才构成他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关于本愿,昙鸾特别提出三愿来说明其作用,即十一、十八、二十二愿。第十一愿说,「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得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二十二愿说,「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昙鸾认为,第十一愿中,因为佛愿力的缘故,修行者能够住于正定聚中,至灭度境界。第十八愿中,因佛愿力的缘故,修行者只要十念念佛就能往生,免三界轮回之苦。第二十二愿中,因为佛愿力的缘故,而能够超出常伦诸地之行。因为佛愿之力,众生往生「速得成就」。正如此,昙鸾要众生相信佛的愿力,「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他力并不是凭空作用的,必须要依自力的前期修行。昙鸾说,「佛力虽能度一切众生,要须有因缘。」所谓因缘,昙鸾主要是指与佛的因缘,如果与佛无缘,佛力不起作用,不闻不见。要具备这种佛缘,必须有修行,三辈九品往生者之中,都有着不同形式的不断自力修行。上品上生者,必须发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勇猛精进,上品中生者,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上品下生,既信因果,不谤大乘,还能发无上道心。中品上生者,能持五戒、八戒等戒,不造五逆之恶,中品中生者,至少一日一夜持八戒、沙弥戒或具足戒,中品下生者,能够孝善父母,行仁义道。下品上生者,虽然作恶,但不谤大乘佛法,命终时听闻大乘经名字,并能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下品中生者,闻听善知识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光明神力,下品下生者,十念念佛。而依《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者都要一心专念无量寿佛,特别是下辈往生,更应十念念佛。因此,净土宗不是只讲他力,否定自力,其实自力修行是他力接引的基础。昙鸾举例说明自力和他力的表现,比如受持禁戒,修习禅定、神通等类,都是自力。如劣夫骑驴不上,依转轮王之力而能乘虚空游天下,这是他力。他将他力视为上缘,「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依此他力度众生,是佛度众生。但昙鸾又从离四句绝百非的角度说明,佛于众生,其实非度非不度。度众生,是对治之说,不度众生,是第一义之说,「凡夫强分别,作佛度众生。言度众生,是对治悉檀。言不度众生,是第一义悉檀。二言各有所以,不相违背。」 五、往生净土 往生,指人命终之后离此土而生于他方理想世界。净土宗中,专指往生西方净土,这种往生观,反映出宗教对于现实社会的一种隐晦的批判,强调彼岸思想。 净宗经典对于往生净土者,根据众生的根性、修行不同,《无量寿经》区分为三辈,《观无量寿经》,每辈又分三品,而成三辈九品。昙鸾依三辈说,总结《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的不同因缘。上辈往生者,须是满足五项条件,一是舍家作沙门,二是发无上菩提心,三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四是修各种功德,五是发愿往生安乐国。中辈往生者须是满足七项条件,一是发无上菩提心,二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三是奉持斋戒,四是修造佛塔,五是供沙门饭食,六是参加佛事活动,悬缯燃灯,散花烧香,七是以此作为回身,愿生安乐国。下辈往生须是满足三项条件,一是即使不作各种功德,但要发无上菩提心,二是一向念佛,十念阿弥陀佛,三是以至诚之心发愿往生安乐国。 除此三辈,昙鸾分析另一些往生类型,不入此三辈之中,比如有一类人,「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安乐。」他们不信佛智,但还知道罪福果报。对于此类众生的疑,昙鸾分析为,一疑安乐净土,认为只要一心念佛,不必往生西方净土。二疑佛智无称,认为佛智是有相待的。三疑佛能度一切众生,认为佛不能度尽一切众生。四疑佛能得一切种智,认为佛不得一切种智。此类人在净土世界中,往生于边地,边地之「边」表示困难性。因为生于此处,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又如在胎内,因而称为净土世界中的「胎生」一类。昙鸾认为,净土世界并不是真有胞胎中出生的胎生类,这只是比喻,「胎」表示暗。「安乐国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实胎生。」这些人并不感到快乐,深自悔责,一心想离开此处。这样将来也能入三辈中。 昙鸾的思想,显然是大乘一路,且昙鸾经常运用中道智慧解释净土义,在往生问题上,世亲讲的愿生和毕竟无生是否有矛盾呢?昙鸾认为,所谓众生无生如同虚空有二层意思,一是凡夫所执着的实有生死的众生,其实是毕竟无所有的,如同龟毛兔角,是谓虚空。二是从因缘的角度说,诸法因缘而生,生即是不生。世亲讲的愿生,是因缘而生,「因缘义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即使是下品之十念往生,也是无生之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