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妙音居士著:圆因老法师(二)(2)

愿此写作令其他的人更了解另一种台湾 佛教 人物的生命形态,因为台湾 佛教 的苦修人物,促使我们在了解台湾佛教史更加的圆满,圆因 法师 淡泊名利,刻苦俭朴,恒示人以老实修持为道。师平生最推崇 印光 大师,效其

  愿此写作令其他的人更了解另一种台湾佛教人物的生命形态,因为台湾佛教的苦修人物,促使我们在了解台湾佛教史更加的圆满,圆因法师淡泊名利,刻苦俭朴,恒示人以老实修持为道。师平生最推崇印光大师,效其不收徒众,不主寺刹之风,惟以写字与人结缘。其清纯恬淡、孤高耿介之风范,他很注重我们能够吃素当然很好,但吃素只是消极地不再造新的杀业,不再积欠新的杀债而已。但累劫多生以来,我们所造的旧的杀业,所欠的旧的杀债早已不可胜数,还是要偿还的,还是有因果报应的。而放生则是积极地还债,救赎生命,偿还以前我们所欠无数的杀债[112]。也就是说他与别人不同的是认为吃素和放生要并行,才能相得益彰。若只吃素不放生,未偿还杀债还是未消除业障;若只放生而不吃素,也正如再积累业障,都未圆满。
  笔者做此研究常用同理心去看待众生,就能知道,放生的目的是为启发增长放生者的慈悲心和对众生的救济心,至于被放的众生,也有它们自己的祸福因果和因缘。若在放生时,没有存心让它们重遭罗网而受刀俎之苦,且开示被放的众生,若是佛教式的放生则必为其说三皈、讲佛法。发愿回向,它们能脱离异类身,转生为人,上升天界,往生净土,发菩提心,广度众生,早成佛道。
  至于放生如何能更圆满,则须将放生的价值观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呢?有二点意见:一、呼吁政府应起带头作用,以具体的、标准的公开行动,强调对生态环保的关怀,以做模范使宗教团体效之,最好有专业人士指导,才不会放生等于放死之敝。二、将放生、保育、护生运动广泛的展开。此举可赖佛教徒的推动,因为佛教是一个很注重物命的慈悲宗教。
  世上的事是没有绝对的,只要有‘益’,则它必也有‘弊’的一面,这永远是无法圆满的。其实不论放生有多少缺失,笔者还是支持放生的。因为在佛教里必须各各分工合作,就如同八大宗派一样,每个宗派都应予以支持、赞叹。而不是各个独立门户,一人一宗,大家都说它自己是最好的。其实这不就是在毁灭自己佛教吗?笔者所要说的是:在佛教里需要有人专门讲经说法;要有人专门做拜忏超度法事;要有人专门做人间福利事业(如慈济功德会);要有人专门教修行法门;要有人专门做‘护生’;要有人专门做‘放生’;要有人专门弘禅宗、弘密宗、律宗、净宗……等,这样才能将佛教发扬光大。并不是:讲经者去批评毁谤做法会者;做法会者也排斥讲经者不礼忏、超度;从事福利者又嫌讲经者‘不落实人间福利’;‘护生’的反而毁谤‘放生’的人;‘放生’的又说‘护生’没有比‘放生’好……等等。这都是不了解佛法的人。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为佛弟子的我们应该‘门门尊敬’、‘门门赞叹’(不是叫你门门都修),大家分工合作,八宗共扬才对。关于对其他教派的看法,圆因法师也都不会批评,是一个很知因果的老和尚,他躬身力行,并知道现代人忙碌其茅蓬扎记,就是节录一些善知识的语录,高僧大德的开示,内容精要就简,读来容易,自然而然成为现代佛子所欢迎。圆因师除了谆谆教示外并躬身力行,数十年如一日。老人家的神态蔼然,令人乐于亲近。最后笔者对其写作这个小动作做两点说明
  其一:所有的稿纸全部是一张张的日历纸,这一叠泛黄、卷曲有皱折的纸,却蕴藏著宇宙人生至宝,每张日历纸正反两面,以及印日期的油墨处,也充满密密麻麻的字迹,也就是说一张纸的完成需要很多的过程与细节,所以法师在生活中的每一细节都很惜福。法师从小就练书法,不论毛笔或铅笔,写的字依然正整秀丽。
  这样惜福的人,其出身如何?是出生在富贵的官家子弟,住在华丽的大屋,在生活品质中享有锦衣美食又有下人服侍,兄弟俩都是父母中的宝贝(中国人重男轻女,尤以官宦之家更甚),如此惜福岂只是难能可贵,简直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我想法师也是效法世尊出家托钵,说法利生,放弃名利,以法的精神为依止。
  其二、所有的手札凡提到与佛有关的,一律空一格表示恭敬,这也是书中看不到的。若从那堆泛黄的日历纸来说,在一般人眼中只是一堆垃圾,何况只是信手随笔写写,又不是做文章,更没有出书的念头,何必如此认真,这些写作只是对事有感而发随便写写,但是法师不但照样恭敬三实,更以身、口、意来恭敬[113]。过去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也曾云:‘佛法在恭敬中求。’而此老和尚更是完全的呈现出来,宛如一本活辞典。
  参考资料
  (明)释袾宏撰,《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台北:法光,1998。
  (清)江永(慎斋)撰,《放生杀生现报录》,台北:佛教出版社,1976。
  丁敏,〈当代台湾佛教僧侣传记研究:意义、视角与方法之省思〉,《第三届台湾当代佛教发展研讨会论文集》,3(2002),页53—71。
  于君方,〈戒杀与放生-中国佛教对于生态问题的贡献〉,《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1990),页137—144。
  中元村等著,余万居译,《中国佛教发展史》,台北︰天华出版社,1993。
  方美玲,〈佛教现代化之刍议〉,圆觉文教,第二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论文集,(1992),页177—189。
  王景琳著,《中国古代僧尼生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王顺民,〈当代台湾佛教变迁之考察〉,《中华佛学学报》,8(1995.07),页315—342。
  王顺民,〈还原宗教‘人文主义’的面目〉,《当代》,85(1993),页138—140。
  印光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台中:明伦社,1999。
  印光法师,《印祖文钞选读》(上册、下册、续编两册),台中:明伦社,1999。
  印顺,《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台北:正闻出版社,1989。
  江灿腾,〈站在台湾佛教变迁点上的慈航法师(一)〉,《当代》,59(1993),页46—57。
  江灿腾,〈从道安法师兴建松山寺的动机看逃难僧人的教育理想与心理适应〉,《现代中国佛教思想论集》,台北:新文丰,1990,页173—192。
  江灿腾,《台湾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台北︰南天书局,1997。
  江灿腾,《台湾佛教文化的新动向》,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
  吴汝钧,〈《般若经》的空义及其表现逻辑〉,《华冈佛学学报》,8(1985),页237—256。
  吴汝钧,梁万如,〈《金刚经》研究〉,《圆光佛学学报》,1(1993),页3—48。
  李钦贤,〈从太子、天皇到高僧、武将——日本肖像画大观〉,《美育》99(1998),页39—48
  沈明进,《禅境普耀》,台北:新文丰,1995。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