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超越自我 近来心情非常不好。共同生活了近十年的老婆离我而去。原本就不能称为事业的事业也放弃不做了。整天闲置在家,感觉很是苦闷。于是内心不由得常生怨恨。怨天怨地怨人。虽也看书却是与内心格格不入。终日只是胡思乱想,为自己的一切找理由,找借口。希望可以安心。有一天读孟子,看到一段话。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读了这段话,我受到极大的震动。似乎我变成了将接受大任之人。于是内心的伤感少了几分,勇气和力量似乎增加了几分。我兴冲冲地把这种感受说给一个朋友听,谁知他却无情的浇了我一头冷水。他第一句话就说:“你别臭美了。”我一下子楞住了。忍不住问他:“我怎么臭美了?”他接下来说出了下面的话:“世上的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阻碍。如果其他的人这样想,倒也没什么。但如果你也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你平时读了许多古圣先贤的书籍,难道不能理解圣贤的真实义理吗?要知道,这是上天对你的惩罚。应该庆幸老天爷非常仁慈,没有对你施加更大的罪罚!”“有的人偷了东西,政府将他关进监狱。在狱中他说:“这是上天要降大任于我呀!”如此下去,他不但不会悔过,而且还会自以为是,将来会有更大的祸患降临在他头上。岂不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这个人是不是也很可怜呢?因为他愚痴,迷惑,思想颠倒错乱。你所受的与这个人表面似乎有所不同。实质上有什么区别呢?本质上完全一样的呀!”“你所遭受到的一切都是由于你的过错带来的后果。对这一切你应该安心顺受,而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能给自己带高帽,要知道,孟子说的这段话是有前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传说举于板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所说的这几个人,无不是大圣大贤,他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是在努力的做圣做贤。他们是用圣贤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警惕自己,鞭策自己。因此,世人眼中所见的苦恼,痛苦,他们是食之如饴的。并不会为此而烦恼。更不会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是在接受上天的考验。因为他们并不在意生活的好坏,他们只是注重自身的修养。只是惟恐自己的德行有污点,有瑕疵。就如春秋时期的蘧伯玉“欲寡其过而不能”只有如此之人,只有有如此的胸襟,才可堪当大任,否则想都不要想。与这些先辈相比,你又具备了什么呢?”“有句格言说:凡夫总不见有过。圣人总不见有德。不见有过,是以过如山积。不见有德,是以德比天高。凡圣的差别即在于此。如今你先存一个慢心,自以为堪受大任,已经是堵塞了进步的道路。即或有所收获,也如镜花雪月,终是华而不实,归于虚无。总不如返躬自省,谦虚谨慎来得殷实。所以,千万不可再存这种想法。以此劝人可以,万不可以此瞒己。只有如此,才可以真正的超越自我。” “而超越自我,亦离此别无他法” 我听了以上的话,真是羞愧难当。初时以为找到进身之路,谁知却是逐渐走向深渊。自以为拨云见日,谁料想却是找来了乌云盖天。朋友的话虽不多,却是句句中肯,发自肺腑。我受益良多,也愿与大家共勉,真正的象样的活一回,好好的在人间走一遭,而且要活的有意义。也不枉来此一回! 第四、勇猛精进心是体证佛法智慧的根本保证。在和居士们接触的过程中,经常有居士这样问我,师父,我读这本经书行不行啊?师父,这本经书我读好不好啊?对于这样的一些问题,我基本上都是回答不行或者不好。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这样会打击人家学佛的一腔热情?对此,我乐意和大家探讨一下。 首先一个是,我这样回答实在是因为我看到居士们中间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规律,注意啊,是比较普遍,而不是绝对的。什么规律?就是但凡是看佛经看得多的,记佛言祖语记得多的,基本上都是贡高我慢,鼻孔朝天,时时处处,他都是一副“大家风范”——那我们就只好是“小家风范”喽。所以,我想,与其你学佛学得,读经读得 如此这般讨人嫌——我们没有专门就喜欢人家看不起我们的吧?——那还不如不学佛,不读经,所以,我很少主张居士们读经。再一个是,我发现的另一个规律是:但凡拿着经书这样问我的居士们,基本上对该不该读,能不能读,读了好不好等等,他实际上是早已有了答案,他问我不过是希望从我嘴里再对他说两句好听的话,比方说,你好精进啊,你厉害啊,能读这样的书了不起啊之类。我对这种人比较不客气,所以,对此问题我就毫不例外地说,不好,不行。 对照我讲的这两个规律,在座的居士们可观察一下身边的人,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形,有这样的人?这种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你如果问他读经之类的问题时,他总会对你大加赞扬,而且还会兴致勃勃地给你背上一两句经文,生怕你不知道他是读过的。 我这样说,可能有的居士会觉得太过份了。好,如果你觉得我说话太过份的话,那么,下面的,希望你能更仔细地听。我之所以这样说,其实是希望大家能注意,注意什么?注意想想,我们为什么读经?换句话说,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学佛!记得我在前面讲过,我们学佛不仅仅是为了死得时候能潇洒,不仅仅是为了活着活得能快乐,也不仅仅是为了求一身的神通,这些都副产品,学佛最根本目的是要得到佛祖的智慧,有了智慧,其它的什么也都有了。但是,再进一步说,我们学佛无论是哪一种目的,最关键地,也还在于我们是不是能够亲身实践,身体力行。就像我们求往生,光懂得那么多的往生道理有什么用呢?能不能往生还是要看自己是不是真正地“信、愿、行”,老实念佛啊。过去我们佛教的一位大祖师洞山禅师曾经对此慨叹:学者洹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什么意思?也就是批评我们太多的学佛人不过都是在说说大白话,唱唱高调,并没有老老实实地脚踏实地地去修行啊!即所谓,说道者多,行道者少! 在这里我对大家多交待几句,实际上,说道者多,行道者少,光说不练假把式这样的事,也并不是只是居士们才有这样的情形,我自己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也做过居士啊。我刚开始学佛的时候,看人家这居士,啊,叽哩咕噜,见人就是一大串地佛言祖语,看那居士,啊,也是叽哩咕噜地,见人又是一串佛言祖语,我心里那个羡慕,那个眼红啊,就别提了。于是我就使劲地找书看,读啊背的,终于也记下了不少,于是我见人也是叽哩咕噜地大串大串地佛言祖语,而且还专找人多的地方挤,说得比谁都多、准、快,因为我毕竟年轻,又有文化功底啊,所以每次看到好多的老居士眼神中透出的那种羡慕,我就心里那个美啊,唉,那简直可以说是,比猪八戒吃了人参果还舒服啊!那个时候就那样,甚至哪怕是我远远地看到有居士对我指指点点地,我也不管人家到底是在夸我还是在骂我,我也一律自厢情愿地认为人家是赞扬我,于是不由自主地胸脯就高了,眼睛就上天了。现在想来,那个时候是真傻啊,但没办法,那个时候人就那样,就以为能多背背多说说佛经,那就算是熬出头了,修出正果了。至于什么老实做人,真修实证,早就不知扔哪儿去了!这种情形一直到我出家后,才在我师父的教育下猛然警醒。所以今天我和大家谈居士修行问题,我也不怕惭愧,讲出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