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答(六)名相(6)

问: 印光 法师说的“阿伽陀药”是什么?(何永丁) 答:是印土之一种灵药,百病皆治。 问:“六方分”,“成实大乘”,及三论与三论宗之分别?(蔡明谷) 答:尊问未指明出处,不能知上下文,自然无从答起,兹以望文生义

问:印光法师说的“阿伽陀药”是什么?(何永丁)
答:是印土之一种灵药,百病皆治。

问:“六方分”,“成实大乘”,及三论与三论宗之分别?(蔡明谷)
答:尊问未指明出处,不能知上下文,自然无从答起,兹以望文生义答之。成实论乃小乘之空宗,其立论颇似大乘,或有人称“成实大乘”。三论指“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三书而言。三论宗者,依此三书治学之宗派也。西土推文殊为初祖,东土推罗什为初祖,亦如依华严治学者称华严宗,依净土三经治学者,称净土宗,同一义也。“六方分”之间,必知接连之文,方可置语。

问:实报庄严土的佛是微尘相海身,方便圣居土是解脱相严身,西方安乐土是大乘根界身(见灵岩念诵仪规123页,又清净大海众是满分二严身;这几种身的略释如何?乞开示(大宽)
答:微尘喻多,海喻无边广大,即谓无边微尘数之刹土,佛身尽为包含也,是名微尘相海身。三界九有,无不摄度,是名大乘根界身。福慧二者圆满具足,庄严其身,是名满分二严身。

问:大忏悔末了有“如是四法广无边”一语,这四法是哪几种?乞示。(大宽)
答:此即指上文,“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二句而言。谓世界,众生,业,烦恼等四法。此华严行愿品之偈也,其义四法无有尽,菩萨之愿,亦无有尽也。

问:一、事理无碍法界,二、同时具足相应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因陀罗网微细境界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广狭自在无碍门,八、十世隔法异成门,九、主伴圆明具德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上列十条是不是“大乘教实行的方向”?请解释指教。(高清标)
答:所问十条,名为十玄门,乃华严宗所立。以华严玄深似海,通此十义,可以得入。确是“大乘方向”,但非初学所能了解,更非外道窥其万一。尚希暂勿谈此高调,恐有好事之徒藉之谬解眩惑众也。按探玄记所载,并无事理无碍法界一条,余九则同,其不同之一,为“秘密隐显俱成门”耳。

问:“阿跋致”是指根器愚拙是否?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这是何解说?(林金莲)
答:是句为梵语,译华文为“不退转”。即是生到彼界,一切修因,及果位,只有向前进步,决无退转。非如此界修众,进三步退两步者然。下三句是承“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三句而来,乃说已发愿者,业已有往生者;现今发愿者,也有现今往生者;当来发愿者,当来也一定会往生。

问:何谓“二六时中”?(罗德彰)
答:一日夜共为十二时辰,分为昼六夜六,故云二六时中。

问:佛法分藏通别圆,四谛亦分四种,除生灭四谛外另三种请指示并略述其意!(蒋俊义)
答:四谛四种,除生灭种外,余为“无生,无量,无作”等。因藏通别圆各教,所了之境界不同,故四谛深浅,各见其异。通教了“苦集道”当体皆空,已不见生灭谓之无生。别教了“苦”谛有无量之相;“道”谛有无量差别,修学而断尘沙,谓之无量。圆教已了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于“苦灭”二谛,不起造作,谓之无作。此其大略也。

问:凡做功德之表文,记载一洒天下,南瞻部洲,系指吾中国。是中国以外,包含其他地方否?。“洒”字何解?(张阿隆)
答:佛学讲宇宙,在假定组织中,四个大洲之一洲,乃称一个天下,玩其文义,当系专指南瞻部洲一天下而言也。此南瞻部洲,即指吾人现居之地球,吾国不过南洲之一部分耳。洒者,以水扬泼之义,表文内或有甘露法雨等字样,故云洒也。

问:圆觉经下卷第四八页说,若请菩萨以变力无碍,作用断烦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这是何解?“三摩钵提”“禅那”“奢摩他”上这三句华语怎样译呢?(无名氏)
答:“三摩钵提”汉云“等至”。乃禅定之一种,谓定时心离“昏沉”与“掉举”,得到平等安和,故曰“等至”。“禅那”即是“禅”之全名,汉云“静虑”。静即定的意思,虑是慧的意思;依法而修,能使心身,得到定慧均等的境界。“奢摩他”,亦是禅定之名,汉云“止”,即摄心一处,不使向外攀缘之意。

问:“沙弥律仪”下篇执作第十一之凡洗菜当三易水者,其“三易水”云何?(姚本洁)
答:易水;泼去已用之水,另换取新水也。必如此者,虑菜上之微细动物,一次不能去尽,恐伤其生。且亦食不贵美,而贵洁也。再者,此系出家戒律,我辈在家众不必研究。

问:又下篇随众食第五之,“当一坐食不得食讫离座更坐食,不得食讫以手指刮碗钵食”者,其含义请示?(姚本洁)
答:此乃重威仪也。世法凡受教育者,尚重礼貌,所谓有礼仪三千,威仪三千。况乎佛家清净三业,律仪自更严格,食讫离坐,复坐再食贪也,手刮碗钵,不庄也。

问:基津灵泉寺开山,善慧大和尚圆寂之时,有遗偈二首:(一)释子知宿命,有身返有病,叫痛即念佛,昼夜心清净。(二)余今六十五,无迷亦无悟,常行中道理。到处随缘好”。不知第二首,第三句“常行中道理”的解释如何?(李永茂)
答:此义泛言之,即不偏一方面之谓,具体言之则繁矣。如不落断见,亦不落常见者是。不着于有,亦不着于空者是。再则即事即理,双非双照,乃至定慧均等,行解相应等,皆可称行中道也。

问:请问何为“无生法忍”,其意义若何,偈云花开见佛悟无生,此无生是否即无生法忍之无生,是则非到菩萨之境地,不能领悟其究竟。乞解!(仲忠英)
答:涅不生不灭,谓之无生,法指真如之理,及涅之体,忍是真智安住不动,偈云花开见佛句,即指此也。一生西方皆是阿跋致,居士尚不以菩萨见许生西之人乎?请详细研净土三经,疑自涣然。

问:“活佛”称呼意义甚不明白,蒙古人谁都可以称活佛是不是?(慧敏)
答:活佛者,乃呼图克图之俗称。按呼图克图,译成汉文,大略为不昧本性,乘愿再来之义,系为古德应世之专号,何得蒙古人皆称活佛,大错,大错!

问:无量寿经中“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何解?(杨德荣)
答:一切种智,大圆镜智,皆为佛智。如以华严所称,佛具十智,繁不赘述。无量寿经所称之佛智,即上举各类也。以下四句,不过对佛智之赞叹语耳。

问:何谓“贤劫”?(罗德彰)
答:此劫出佛千尊, 故以云贤。

问:六欲天所穿铢衣,由忉利之六铢,递至他化之半铢,其“铢”相如何?未知可得闻否?(罗德彰)
答:铢系衡数之名,古钱有三铢四铢五铢等之别,但一铢之重,古说各异。有谓十黍之重为一铢者,有谓重二十黍者,荀子则谓十二粟为分,十二分为铢,淮南子又谓六豆重为一铢。衣以轻为贵,此言天人之衣,若是之轻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