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上师书信二集 问答部分

《智敏上师书信二集》 问答部分 智敏上师 二 问答部分 问:比丘可以给居士证婚,在大雄宝殿里作证婚人? 我曾见过有出家比丘师父在婚礼上(某市某寺某素食馆)作证婚人,海外的一些杂志里边有说

《智敏上师书信二集》

问答部分

智敏上师

二 问答部分

问:比丘可以给居士证婚,在大雄宝殿里作证婚人?
我曾见过有出家比丘师父在婚礼上(某市某寺某素食馆)作证婚人,海外的一些杂志里边有说比丘可以给居士证婚,在大雄宝殿里作证婚人的。请问,出家人可以给居士证婚吗?戒律上有没有依据?菩萨戒或者可以?菩萨比丘行菩萨道,在婚礼上作证婚人,或者对促进佛化家庭的建设,可能大有利益呢。
答:出家人顾名思义是离世办道之修行人,因此,对于世俗事务一般不加顾问,何况涉及男女婚姻!比丘给居士证婚,戒律上不但没有依据,而且是违背的,菩萨戒里也查不出有这么一条。海外耶稣教徒通行牧师证婚,故这种作法,只好说是一种崇洋媚外的东施效颦,根本不懂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性质大不相同。如果为了促进建设佛化家庭,可请有声誉的居士担任。
海外另有短期出家,也不合戒律,因律制除八关斋戒以一日一夜为期限外,其余都是尽形寿受的。
各抒己见,聊供参考。

问:《菩提道灯论》中有:「立誓永不退,当发菩提心……既发菩提愿心已,应多励力遍增长,此为余生常忆念,如说学处当遍护。除行心体诸律仪,非能增长正愿心,由欲增长菩提愿,故当励力受此律。」请问师父这一段如何理解?「励力受此律」的「律」是指菩萨戒吗?
答:《广论》P243:如《迦叶问品》,四白法。
菩提心有二:愿心菩提及行心菩提。既发愿心菩提已,应多方努力使普遍增长,为了余生(后世来生)能得忆念菩提心故。如《迦叶问品》所说:「迦叶,若诸菩萨成就四法,一切生中,生已无间,菩提之心即能现起,乃至菩提中无忘失。」此中四白法当遍护持。除了行菩提心之体的诸律仪,其它法不能增长菩提愿心,因为要增长菩提愿心,所以要努力受持菩萨戒(行菩提之体)。

问:《菩提道灯论》中有:「若常具余七,别解脱律仪,乃有菩萨律,善根余非有。」
这里「若常具余七」是什幺意思,「善根余非有」是什幺意思?
答:「余七」即余七种别解脱戒: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善根余非有」,「善根」可连前句解,谓常具七种别解脱律仪者,乃有受得菩萨律仪之善根,余则非有。谓不具七别解脱律仪者,不得菩萨律仪也。

问:修习出离心,书中教授非常多,看了过后,当时或生起少许感受,但旋即又失,不知如何才能令心与教授相应,而能相续生起?祈请上师指引!
答:看了之后,要深入思惟,三苦八苦,与具体实事相结合,再再串习,乃至任运生起,则不会忘失矣。

问:单靠「自他相换」法是否也能如量生起菩提心?
答:能。

问:在《科颂》第38页,有一段话:「一定要到成了佛之后,一切的众生都能度,那才圆满无缺。」可是佛也有三不能啊:1.佛不度无缘之人;2.不能免定业;3.佛不能尽众生界。照以上来看得话,佛可以度一切的众生,又不度无缘之人,那就有点矛盾了。我不是很明白。还望上师、善知识指点。
答:佛万德圆满,一切堪能。不度,是众生分上之事;在佛分上,众生皆佛,即度已尽也。

问:佛果也是因缘而生,缘坏而灭,佛子为一切众生究竟利益故,求之不息。是这样的吗?
答:佛果成就后,永不坏灭,祇是众生有无福分能见到有差别。今世能得法流三摩地者,即能见到三十二相好庄严佛身。
(法流三摩地:大乘资粮道位中所获得的一种三摩地名,《摄大乘论世亲释》中说:「法流,即说在三摩地,处于定中见诸佛故。」菩萨入此三摩地,能忆持所得教授文义不忘。)

问:一般而言,释迦佛后一尊佛是弥勒佛,那其中间出现那么多「即身成佛」者,如何理解?
答:「即身成佛」是指本人三身功德成就。
祇有得法流三摩地者能见三十二相。
若示现八相成佛,必然在众生缘熟之时才能见到。如《法华经》载龙女即身成佛,而在他方世界示现。

问:贤劫下一尊佛为弥勒尊佛,其间没有佛出世(通常说法),密宗的即身成佛与其是否有所区别?
答:即身成佛,指本身成就,在众生分上,见不到三十二相、八相成佛等。

问:密宗的成佛是指证悟法身佛吗?也就是显宗说的登初地(入佛知见)吗?
答:成佛指成就三身。

问:为什么在密宗的宗派里,黄教广求闻思修最突出呢?
答:成佛要成就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因地不广闻思修,果从何来?

问:假如因起了烦恼等故,心里决定弃舍三宝,但未与人言,不久后悔,请问这种情况是否已破了皈依
答:已舍皈依。

问:我母坟墓,当地规划要搬迁了。不知迁移时怎样做才如法?
答:烧香供。

问:请教是否有这么容易往生的佛净土
「佛子,譬如明镜世界月智如来,常有无量诸世界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化现其身,而来听法。广为演说本生之事,未曾一念,而有间断。若有众生,闻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国土。」(《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节选)
「『若有众生,闻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国土。』如果有一有缘众生,听到月智如来的名号,就能承佛愿力,往生到月智如来的明镜世界中去。」(成一法师的《华严经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讲记》节选)
答:《法华经》内若入塔庙,一合掌,一低头,皆共成佛道,与此相同。
别时意趣也。

问:末学要请教的是,一切从心想生,那么是由心念中的贪、瞋、痴、慢、疑等因造果报的呢,还是由犯了戒律中规定的具体事情的因来造果报的(毕竟戒律再全也不能把所有事都说到了)?如果是由心念因造果报的话,那么在非常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末学的意思是无心念)违反了戒律中的某一具体事,算犯戒吗?
答:戒律所说,犯之堕恶趣、或不出生死;其他有漏业皆由烦恼推动造业而生,有福、非福、不动三种业,摄一切业尽。犯戒,有几因成根本犯,少一二因成轻犯,一般无犯戒心误作不犯,然受八斋忘念午后进食仍犯,要看具体戒条具体分析。

问:《掌中解脱》第四天中讲:「如绳」、「如帚」等有情地狱是因为在迦叶佛教法时,那些人未经允许而擅用属僧伽公共财物的绳子和扫帚的报应。看罢深觉恐怖,有时候扫帚放在那儿,不知主人是谁,用了再放回原处,估计这个经历很多人都有,如果这样都要下地狱的话,那太可怕了。回想起上次在讲寺客堂时,因为临时需要用笔,看到客堂桌子上放着笔,我就用了一下再放回原处,也没有特意问客堂师父请求许可,这不是跟「如帚」的情况差不多吗?!是不是也要下地狱变成「如笔」啊?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