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第二集)(4)

第三十五句: 【岁饥赈济邻朋。】 我们家如果富了,要想到提携家亲眷属,不能够只自己好不管别人,福要跟人同享,这个福才能长久。如果是自己富了,而别人都受穷苦,那就会引起怨恨,所谓「一家饱暖千家怨」,我们

  第三十五句:

  【岁饥赈济邻朋。】

  我们家如果富了,要想到提携家亲眷属,不能够只自己好不管别人,福要跟人同享,这个福才能长久。如果是自己富了,而别人都受穷苦,那就会引起怨恨,所谓「一家饱暖千家怨」,我们富足起来,生活不要奢侈,知足常乐,多余的要尽量的布施。所以真正的富,知足就是第一富。如果是有财宝不能够布施的,那才叫贫穷。遇到了饥荒年,人在饥荒年当中可能没有收成,需要我们去赈济,我们有能力的就要去帮助。这个『邻朋』是邻居和朋友。实际上这个「邻朋」是广义的,古人所讲的「天涯若比邻」,四海皆朋友,所以天下人,只要有需要,我们有能力就应该帮助。像现在整个世界的经济都不景气,是金融风暴引起的,需要赈济的、需要帮助的人就会很多,所以我们有能力的应该多布施,多布施才是多修福,财布施得财的福报,愈布施愈多,我们深信因果,不要有顾虑。下面第三十六句:

  【斗称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

  这是讲不能贪小便宜。『斗称』,在做买卖的时候用斗用秤这些计量的工具要公平,这是比喻做任何的事情都要公平,不能够损人利己。『轻出重入』,这是讲用斗秤做手脚,出去的轻一些,进来的多一些,这是损人利己。贪小便宜的人,实际上是失便宜,反而吃亏的才是真正得福。第三十七句:

  【奴婢待之宽恕。岂宜备责苛求。】

  『奴婢』是我们的下属,在家里我们讲佣人、工人,在单位里我们讲是员工、下级,在学校里,对老师而言学生就是下级,我们对待这些人要『待之宽恕』,不要求全责备,太过的苛刻,这就失掉了仁慈心,要能够包容他们的短处。有这种爱心,帮助他们改过、提升,而不是以一种斥责、排挤,或者是求全责备的心态,这样反而会结怨,同时这些人他们也没有办法提升,那么这都是仁爱之心。以上这是讲到财布施和无畏布施。底下两句:

  【印造经文。创修寺院。】

  这是讲法布施。『经文』,泛指圣贤的经典。「印造经文」,这是广泛的流通善书、经书,帮助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的这些经典。现在印造经文比较容易,印刷术发达,所以做这种善事比较容易,不仅印经书,也可以制作讲经的光碟来流通,或者是在电视台、在网路上来播放有益於人,提升灵性的这些教学内容,都属於印造经文,这属於法布施。法布施里面必定含有财布施和无畏布施,你去印造流通经典、光碟,你必须要出钱、出力,这是财布施,当人们接受到这些善书、光碟,学习之后他们觉悟了,他们真正离苦得乐了,这是你对他的无畏布施。所以印造经文本身三种布施具足,因此我们的师父上人一生效法印光祖师,专门是印造经文,流通善书、经典,专做法布施,所以你看看他的果报这么殊胜。三种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印造经文,不一定说很有钱才能够做,有一分钱就出一分钱,有一分力就出一分力。往往那些贫穷的人做这项功德比那富人做的功德来得大,为什么?因为他所做的这个功德大小跟他布施的财富相对他自己总财富的比例来看多少。譬如说一个人很贫穷,他拿出一千块钱来布施,这已经占了他的总财富的一半,相对来讲,一个富人他身家亿万,拿出一千块钱,那可能是他家里的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所以得到的功德当然就不一样。

  『创修寺院』,寺院是道场,是圣贤教育弘扬的场所。这个道场,要有道的场所才称为道场,如果没有道的场,里面没有讲经说法,没有弘扬圣贤教育,这就不能称为道场。所以修建寺院我们真正目的是为了帮助佛陀教育的弘扬,这样的寺院才真正成就功德。现在的寺院,我们师父上人说,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应该以学校的形式。所以真正的道场它的功能是一方面弘扬正法,另外一方面培养弘法的人才,就像学校一样,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教学的地方,所以不必一定要建成宫殿式的。现在我们既有的寺院都是古时候的寺院,或者是复兴起来的,保留了古代丛林建筑的特徵,这是一种继承传统的意义,但是里面的教学一定要用教育,不是光搞经忏佛事。所以要恢复传统的佛陀教育必须要讲经说法,要培养人才,这样的创修寺院才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是属於法布施。底下教导我们随缘修福的种种方法,第四十句:

  【舍药材以拯疾苦。】

  第四十一句:

  【施茶水以解渴烦。】

  施药这也是无畏布施,帮助病人离苦得乐。众生的疾苦,不仅是身体上的疾苦,还有心灵的疾苦,尤其是现代人,物质生活享受超过前人太多了,但是心灵的疾苦却比前人要严重。所以我们用药材,现在拯救众生疾苦的药是什么药?要恢复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这是拯救众生疾苦的良药。现在世间劫难很多,根本原因在於缺乏了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我们因病与药,就要大力的弘扬这些圣贤教育。茶水可以解救渴烦,这是讲与人方便,哪怕是很少的一些布施,但是给人带来的恩惠不少,这是教导我们时时要懂得与人方便。第四十二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