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业力论 张澄基 博士 目录: 作者简介 编者按 业力是一种力量 业力是一种神秘 业力意味着命运 业力是一种关系 业力为道德公正律 传统之业力观 业力是形成人之气质及品格的一种培养力量 业力思想之渊源 -------------------------------------------------------------------------------- 作者简介 张澄基博士(一九二O ~ 一九八八年)湖北安陆县人,十五岁学佛,十六岁即在江苗芦山闭关,十七岁远赴西康贡噶雪山,追随贡噶仁波切学习大手印八年,其成就曾获得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赞许。1948年由印度赴美国定居。 张澄基博士早年在康藏和印度等地修学藏传之显密各宗多年,对于中国、印度及西洋各宗教及哲学,皆有广泛之舆趣及认识。精通中、英、藏、梵等文。 其藏文造诣之深亦为藏人所赞佩,因其在国学、藏文和佛法三方面之深厚学养,故成为中国近代能直接由藏文翻译经论之大译师,金刚乘行者蒙受其译着嘉惠者不计其数。 译着有《密勒日巴大师全集》与《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甚为佛学界所推崇。其所撰《佛学今诠》,以客观态度探讨佛学中的某些根本理论,也风行一时。此外,又以英文撰有《华严哲学》(The Buddhist Teaching of Totality-The Philosophy of Hwa Yen Buddhism)一书,为国人以英文著作的少数佛学作品之一。张澄基博士曾回台湾执教,且其中文译着都在台湾出版,因此颇为台湾佛学界所推重。 特别该介绍的是张澄基译自藏文的《密勒日巴大师全集》,此书共三册,包含《密勒日巴尊者传》一册与《十万歌集》两册。这是描述藏密白教(嘎居派)大师密勒日巴之思想及传记的最主要作品。尤其《十万歌集》是第一次译成中文(传记部分,前此已有《木讷传》一小书行世),在藏密历史上及修持上,这部书都相当重要。加上张澄基博士在每章末尾,都加上极扼要、清楚的注释,也颇便初学。因此,这部书可以说是四十年来佛学界的重要翻译之一。这些书对台湾佛学界的XZang佛学研究,颇有拓荒性的影响。 张澄基博士曾任印度泰戈尔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员、美国纽约新学院、美国Nabraska大学及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哲学系教授等职。后任美国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宗教学系教授。 【法音.编者按】 张澄基(1920~1988)居士,原籍湖北安陆县。15岁学佛,16岁在江西庐山闭关,17岁起研习藏传密教,历时8年。1948年由印度赴美国定居,先后在美国纽约、宾州等地大学任教。张居士学养精湛,显密圆融。平生讲学著述,阐扬佛法,不遗余力。他生前对祖国大陆佛教十分关心。去年5月16日,即在他往生的10天前,扶病致函本刊编辑部(指《法音》编辑部),对本刊去年从第4期起分期转载他撰写的《什么是佛法》一文感到高兴,并寄赠所著《佛学今诠》上下册,希望我们选择刊登,广结法缘。《业力论》是该书的第2章,共分8节,从本期起陆续刊出,以飨读者,并藉此寄托我们对张澄基居士的缅怀之情。 佛学思想中最重要、最困难、最难解释,因此最易使人误解的,要算业力(Karma)论了。业力思想影响了整个亚洲文明。多数之亚洲人,皆以业力论为其道德规范和宗教信仰之思想基础。业力论在整个佛教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因佛学之基石实建筑在业力思想上。业力论极难了解,极难解释,因为业力之究竟深邃无极,毕竞非人类之智慧所能尽其幽微。业力思想常为人所误解,因为有系统的分析和介绍此思想,实在异常困难,因此直到目前,我想尚无一个使人满意的业力论在任何佛学书籍中出现。下面就愚见所及,尝试对此极基本,但极复杂和困难之佛教思 想,作一简单之介绍。 业力,梵文叫做Karma(古译羯磨)。Karma(或Karman)之字根是Kar,是去做或去行的意思。所以业力之“业”原是作业或行为的意思。但是今天佛教徒心目中的“业力”,却代表一.个极端复杂的多方面思想。在这多角的思想中,最根本的是说:“业力者,即控制一切自然界和道德界现象之因果律也。”此一界说看似简单,但若进一步检讨,则发觉业力思想之极端复杂性和含混性。为便于了解起见,兹从六个角度来研讨业力论之思想。 一、业力是一种力量 业是行为,而任何行为都自然会产生一种力量,此力量又迫使人去作新的行为,此新行为又产生新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一个循环式的业力推动圈。(如下图) 我们如果看“西部影片”,就能看见早期开发美国西部的一些情况,开发任何边疆之处女地时,首先必需要造公路或铁路。造铁路是一种行为,由此行为就会产生种种的新力量;例如更多的财力、人力、物力都会在铁路沿线之各据点接踵而来。这些新来的力量又必然地迫使人去作新的活动,因而又产生新的力量。又如我们先用某种行动来赚钱,有了钱就发生新的力量,购买力和活动力都不断增加,接着就有了新的要求,新的欲望,因而产生新的关系,衣食住行皆发生了改变,愈来愈趋于复杂。赚钱的目的原是要用钱替人服务,结果往往变成人替钱服务了。人发明机器,原是为了替人服务,作省力的工具,但今天却因为机器,费心烦神之事越来越多,人也几乎成为机器之奴隶了。由此看出,行为不但产生力量,而且会产生一种压迫人和约束人的力量,使人不得不接受由行为所产生之后果或约束力。再举一浅显之例:结婚是个行为(业),作了此行为之后,就要履行此行为所引起之种种义务及后果。因此凡做一事(或一业),必会产生一种力量,此力量一面驱使作者去继续作新的行为,一面会产生一种不可见之约束力。此即业力之基本含义。因此,行为大多不能产生自由,却能产生约束性的后果。俗话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是为了避免作某种业而反被束缚的意思。业力之“力”,虽然眼不易见,但却能感觉得到。我们如果站在闹市中的高楼上,向下面的马路上冷眼观察,看见那些熙攘往来的汽车和人群,那种匆忙紧张向前奔跑的样子,就会自然地感觉到,在人群的背后,有一股巨大不可思议的力量在驱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往前奔赶,这就是业力。如果我们自己也夹杂在马路上的人群中一齐向前奔走,则不太容易觉察到业力在驱策着我们。只有抽身局外时(如站于高楼上),才能深切的感到此业力。如果我们现在闭起眼睛,试想近代都市之各处百层大楼中,有千万个公司,千万所公事房,其中有千万人正忙碌着在讨论,在计划、争辩、阴谋、欺骗、争取、拟稿、打字、散发文件……等各种作业,我们亦会感觉到在他们背后,有一股驱使他们向前活动奔走的巨大业力。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