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第十五集)(4)

再来读经,读经就是亲近阿弥陀佛、亲近 地藏 菩萨、亲近普贤菩萨。其实我们在读经的时候我们的心地清净,那就是亲近诸大菩萨、亲近阿弥陀佛。听经、读经、念佛,师父也是常说有事情的时候敦伦尽分,专注去做,没事

  再来读经,读经就是亲近阿弥陀佛、亲近地藏菩萨、亲近普贤菩萨。其实我们在读经的时候我们的心地清净,那就是亲近诸大菩萨、亲近阿弥陀佛。听经、读经、念佛,师父也是常说有事情的时候敦伦尽分,专注去做,没事的时候绝不打妄想,赶快佛号提起来,在那里念佛。还有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有事情来,该尽什么责任,尽心尽力,绝对不逃避,然后在自己的本分上、工作上修六度、修普贤愿,那都不离开往生的方向、目标。所以一天除这几件事之外,敦伦尽分,尽心尽力,然后听经、读经、念佛,除了这个以外,其他的不做,这就是不懈怠、不夹杂。

  刚好我跟这群朋友讲到这里的时候,他们也觉得很有道理:「对对对,很有道理」,接著就有一个朋友说了:「蔡老师,你讲得很有道理,但是我们还是很想跟你拍一张照。」诸位朋友,跟老法师拍一张照跟往生有没有关系?对,还闪光灯给师父闪闪闪得眼睛都有点花花的。然后我们很可能照完还拿著照片,「你看,我跟老法师照过相片」。你看,名闻利养都起来自己都不知道。我们还曾经遇过有同修跟老和尚照照片,洗完之后还护贝到处送人。恼害众生!你跟老法师照的照片拿给人家,人家往哪放?所以念佛人要清净的心,依教奉行那是最实质,跟师父照相很可能我们自己的心都起贪著了自己不知道。他又说虽然你讲得很有道理,不过我们还是要跟你拍张照,这时候怎么办?要不要跟他们拍?有时候要恒顺众生,不然他回去之后人生很多烦恼怎么办?但是我还是没跟他拍,我马上就用出我最会的法宝,就是傻笑,我就跟他讲「老菩萨,先吃饭了」,我就赶快带他们进去吃热腾腾的面,后来也很自然的他们就没有这么执著了。所以我们很冷静看自己每天的生活,到底有没有跟往生相关,绝对不要再打闲岔,这样才叫真干。

  我们在这几天所谈到的都是我们的人生不要埋怨他人,我们要懂得吃亏,但是我们要很冷静的是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没有让人生烦恼,我们不怨人,可是我们所做的事都让人咬牙切齿,都让人家生很大的烦恼,那这个也不好,这就是我们也不能让人怨恨我们,甚至於要做到菩萨所在之处要让人生欢喜心。不只我们自己要无怨的面对人生,也要让我们身旁所有的有缘人对我们都是无怨,甚至於对我们都是欢喜、感恩、感动。如何让人无怨?我们冷静想想,他人对我们有怨是结果,原因出在哪?原因还是出在这颗心,万法唯心,还是出在这颗心。

  所以怨是一个呈现的果报,我们细细去想想人为什么形成怨?因为它的源头在自私,我们只为自己想,不为人想,我们所接触的人开始就不平了,不平再发展怨气就出来了。我们只看到怨,却不知道怨的源头在哪里,那解决不了问题的。怨再出来变什么?再发展那就变成恨了。所以我们在那里想著不要让人家怨恨我,但是假如我们不去掉自私、去掉贪念,息灭贪瞋痴才能真正让人对我们无怨。我们假如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这个戒都是时时替人著想,不可能跟人家结怨。

  都是奉行六度,菩萨修行最重要的一个核心,六度,第一个就是布施,你没有贪心了。所以这个六度度谁?六度是度自己,第一个布施,布施给人财施、法施、无畏施,但更重要的是把我们的贪心给放下、给对治了,所以布施对贪心,持戒对恶业,忍辱度瞋恨、嫉妒,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我们的愚痴,你看都是度我们的贪瞋痴。假如我们脾气很大,人家也会埋怨,假如我们愚痴,比方我们当父母的不懂得怎样好好教导自己的孩子,他人生该学的都没学到,后来很怨你,「都是你没教我」,我们的愚痴也造成孩子人生的障碍,也会受到孩子的怨恨。以至於我们当老师的人,把学生的观念都教错了,到时候他人生有很多无奈,会抱怨我们。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有了智慧,知道人生最重要的要把做人处世的根基扎好,在学生跟我们相处的这几年当中,我们把这些很宝贵的智慧、经验赶快告诉他们,真的他们踏上社会的那一刻,他会觉得他跟人家不一样,这些处事待人的态度怎么我的老师有教,怎么他们都不知道?一比就知道高下。有一位老师他很会教学生,他跟他的学生讲,说我的学生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人。你看,他这么一讲,学生的耳朵都竖起来了,当老师的学生都是最受欢迎。接著这个老师又说,因为我的学生一定处处为人著想。你看这个老师很善巧,把做人很重要的态度两句话就装在学生的心田里面。而且更重要的,这个老师一定自己先把为学生著想表演出来,学生都感觉到这个老师的用心,都很爱护这个老师,这个因缘成熟了,老师再讲这句话,学生在底下会点头,「对,你看老师这么为我们想,我们都很爱护他、爱戴他」。

  所以要让人无怨,我们要无贪、无瞋、无痴、还有无慢,我们一傲慢就会让人家觉得很难受,跟人家结怨。所以修道人,「上善若水」,就要像水一样,你看大海都是在最低处,要谦退才是。更何况当我们傲慢的时候,人家会想「那个不是学弟子规的人、那不是学佛的人,还这么傲慢」,反而对正法都产生怀疑,这不对。我们看到人愿意来闻正法,那真的就像一个婴儿一样的爱护、呵护他,「如保赤子,心诚求之」,绝对不愿意我们的习气去障碍他人的修行,要让人无怨、无贪、无瞋、无痴、无慢。

  再来,不能怀疑他人,你看很多人与人之间的怨恨就是觉得他都不相信我、不信任我,有的父子,父母跟子女之间关系处得很不好,很可能就是父母从小对这个孩子就不信任,就瞧不起这个孩子,可能比较疼爱另外一个孩子,这都是感情用事。对大儿子好,对小儿子比较不好,小儿子会怨我们一辈子,大儿子就得好处了吗?所以人真的不能够意气用事,不能情感用事,一定要用智慧,悲智双运才行。大儿子你宠爱他,他一定很骄傲,很傲慢。曾经就有一个人家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功课比较好,小儿子读书比较不好,就特别宠爱这个大儿子。不只对儿子是这种分别心,对邻居、朋友也很刻薄,爱好虚荣,很刻薄,人家到他们家的屋檐下躲雨,他都给人家赶走,不让你们躲,心胸很狭隘,心胸很狭隘的人没福。后来那个大儿子很好,读到好的大学,结果意外发生了,淹死了,他在那里伤心欲绝。所以我们能时时积德,最重要要积德庇荫子孙,不能用这种宠爱、不平等的心对待自己的孩子,对待众人。好,这节课我们先讲到这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