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第十五集)(2)

其实我们假如对师父的教诲,最常告诉我们的,从十六个字开始放下,精进奉行,绝对得法喜,绝对得很大的利益。我们常常想到能遇到师长的教诲那真是我们无始劫来相当大的福分、幸运。你看师长怕我们对经教的领会有限

  其实我们假如对师父的教诲,最常告诉我们的,从十六个字开始放下,精进奉行,绝对得法喜,绝对得很大的利益。我们常常想到能遇到师长的教诲那真是我们无始劫来相当大的福分、幸运。你看师长怕我们对经教的领会有限,你看老人家,一个「菩提心」还帮我们把它延伸,让我们好理解,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其实我们看到这些教诲的时候都会非常的感动,因为这个教诲的背后都含摄著师父对我们无尽的关爱、护念,都时时刻刻想著要让我们得法的真实利益,以至於师父那一段「修学的基础是三福,待人依六和,处世修六度,遵普贤愿」,这段话当中是师父把整个佛陀的教诲、行持最重要的几个行门帮我们给挑选出来,让我们直截了当学佛菩萨的心地、佛菩萨的行为,就从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来落实,这都是大慈大悲。我们能精进奉行,绝对不懈怠了,这是真干。

  而师长在讲经当中最常提起的一些例子,那都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不能听太多次了变成左耳进右耳出。佛经上提最多遍的那就是最重要的,师父的教诲亦是如此。所以师父常讲他跟李炳南老师学习的时候三个条件,诸位朋友记不记得?对,三个条件,师父守了多久?师父守十年,我们的程度要守几年?我们还是守一辈子比较稳当。这个三条叫师承,没有这三条绝对没有师承。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也指出来,绝对没有无师自通的。大家去冷静看看,现在很多邪师,你看他们有没有讲说他的老师是谁?他都说我可厉害了,我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那个完全没有师承。你看很多讲课的老师,念念感恩老师的教诲,这才是有师承下来。所以我们走到哪个净宗的道场绝对都有师父几位老师他们的尊相,以至於韩鍈馆长,对师父恩德相当的大,师父都是时时感恩老师们、护法们的恩德,师父也把知恩报恩演给我们看。所以除了师父讲的经以外,我们其他的经不听。

  虽然我们没有跟在师父旁边,但是看电视的时候那就如对目前,叫至诚感通。不能说我又没有跟在身边又不能问,其实这都是我们自己在分别。人家孟夫子跟孔夫子学习,孔夫子也不在了,蕅益大师跟莲池大师学习,莲池大师也不在了。但是至诚的心,这个时空本来就是假的,整个心与心,我们跟孔夫子、跟古圣先贤、跟佛菩萨频率就接上去了。所以印光大师常说「诚敬」二字,那是最妙的修学态度。这是第一个,只听师父一个人的教诲。

  第二个,我们要看的书要师长同意。我们也曾经看过一些现象,听说某某人讲得不错,然后大家就印了,全部都发了,也都还没有确定所讲的这个知见对不对,大家一窝蜂。确实这个心地也很好,「呷好道相报」,好像觉得不错,这个讲得很好,《论语》讲得很好,什么讲得很好,马上就发下去了,这时候我们接受的人有没有警觉性?要不要有警觉性?要,你要问一下这个人说的跟师父的教诲相不相应。真的,有时候我们接触一些知见我们没有办法判断,但是它马上会影响我们,而且都是我们不知不觉。所以确实,知见的污染是完全提防不了,人家要叫我们去喝酒,叫我们去做那些纵欲的事情,我们马上知道不行,可是知见里面掺杂分别、执著,有时候我们不容易认得出来,所以这时候还是要老实一点,师父有讲某某大德的东西可以看我们再看,不要自己自作主张,反而污染了自己而不知道。我们同修之间也要有这个警觉性,没有师长印证、没有确定跟我们法脉完全相应的教诲,也不轻易拿给别人看,不然有时候我们善心行恶事那是有可能的,「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

  第三,我们以前所学一概不承认。其实这个不只是我们一开始接触师父,我们跟师父学习的心境是要放下以前的东西,不可以觉得自己有什么,应该要倒空自己,虚心受教。不只是一开始学习的时候要这样,这一辈子学习,面对自己的师父都是这种心境,绝对不能觉得自己已经有了什么。所以弘一大师晚年的时候曾经说到,他是「一事无成人已老,一文不值何消说」,你看,弘一大师一生有这么高的成就,自行利他,他的心里面都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什么都没有做,我们心上还有觉得我们有学什么,我们有做什么,其实都已经染了名闻利养的心。你说我们在利他的过程,那也是我们的本分,我们做利他的事情,那都是众人一起努力。我们是深怕因为自己的螺丝钉这个角色没有做好,把利益众生的事给搞砸了,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我们都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事实上我们真正在做弘法利生的事,那也都是佛陀、诸佛菩萨的加持还有福荫,真的,我们现在佛弟子都是在享释迦牟尼佛的福报,我们炎黄子孙现在都是在享祖宗的福分,能做些什么那都是祖宗的阴德在庇荫,哪能说我们在度众生,我们帮人家做了好多事情,不能有这个念头,而且那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春秋时候晋文公在外流浪了十九年,颠沛流离吃尽了苦头,身边有几位大臣陪著他十九年的岁月,其中有一个臣子叫介之推,他看到自己的君王晋文公饿到昏眩过去了,没东西吃太久了,他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来熬汤给他的国君吃,止他的饥饿。你看连自己的身体都能供养给君王。

  而当晋文公回到晋国当上君王的时候,其他跟在一起的大臣开始在那里「我的功劳大,你的功劳小」,在哪里比来比去,当下介之推一句话都没讲就离开了。他在为君王付出的时候是不是为了那个功名?绝对不是,都是一种自性,这种君臣道义的流露,所以现在要在那里论功行赏,他觉得很羞耻,他就走了。接著介之推先生讲了一句话,「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一般拿人家的东西就叫做偷盗,况且是贪上天的功劳说是自己出的力?今天晋文公能顺利回国,那是他祖宗福荫,那是多少大臣流血、流汗,怎么可以我一个人在这里论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