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障碍我们的原因是不能如实的了解佛法,被假我的种种表相所误导。世尊在许多经典中再三的强调人人都是佛性具足,只因为妄想执着遮蔽我们的本具光明,而累生累劫随着业障在三界中轮回。根据研究显示,一个精神绝佳的人在清醒时,实际上其头脑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休息状态之中。而一个许多天没有睡的人,在没有机会睡觉的状态下,也不会马上倒下,因为他大约有一半的时间是睁眼睡觉(注一:此种休息时间是被切割成一小片段一小片段,均匀地散布在每一秒之中,由于我们的意识极为迟钝,故很少有人能够发现此一事实。注二:失眠人的问题来自于「担心自己会不会出问题」,其实只要有信心,自我保护系统会照顾身体,适切地规划这种断续性的睡眠,使身心得以休息故不会有大问题)。虽然我们的佛性只有在完全消融自我和法我、熄灭贪瞋痴、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时才会如实的显现(注:故古德说「智者无知,明照一切」),但在只有断绝语言文字的当下,仍会露出几分光明。我们在睡眠和前述的片段式休息时,也有几丝和言语道断相应,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妙观察智」随时都在发挥少分的作用。最有趣的例子是人人都有的经验:面对一个难题时,当下无法想出如何解决,但睡了一晚或一段日子之后,就会有答案出现。这就是世尊诸多教诲中的一点:「人人都有根本智,不待别人教导,可以自行明辨是非和真理」。我们在学佛之初,应该要先学习以下的基本佛法常识:因果观、因缘论、戒定慧三学、四圣谛、八正道、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六度、慈悲、与智慧等。有了大略的概念之后,若能再经常作诵经、念佛、持咒、拜佛、打坐、或听闻开示等修行功课(注:当然应该追随一个正统道场的高僧学习其修行法门,将之当作自己主要的修行方法),并且不计较成败,当做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则我们的根本智会不断的消化这些基础佛理,使妙观察智现行的时间越来越多,因而同伴会觉得我们越来越有智慧,但我们却一无所知(注:自己若有所知就不是智慧,而是自大的现象)。换句话说,不论修那一种法门,都需要以维持灵明常照的态度让心逐渐沉淀,以逐渐达到自然而然地以「止观双运」的方式来修持。虽然日久之后会因为坏苦现前,而有修行障碍出现,但那是进步而不是退步,所以要对佛陀的教导有信心,相信自己会有成就。有许多人,对这一层道理虽然清楚,但不能放心也没有信心,见到高僧大德、出家师父、或者相信是修得比自己好的人,很喜欢问东问西,希望能学到更有效的法门,或任何对自己的修行有帮助的观念,而不知无上的宝藏是自己本有的妙观察智,它可以给我们真正有用的方法和观念,所以很多人很难有成就(注:日本梦窗国师开悟偈之中有一段是「多年掘地觅青天,添得重重膺碍物」,正可反应出这种「心外求法」方式的实质意义)。
实际上,我们在了解修行的原则和细节之后,修行变成是自己的事,在态度上要主动积极,常存初发心,不依赖他人的帮忙,才能够在紧要关头不为坏苦现前的诸多不顺的假相所骗,了解这些是内心深处的假我畏惧真我将会显现的反射动作。例如在打坐一段时间后,许多人会面临腿痛的障碍,被动的去面对它、或者甚至想逃避它。若能够主动安详的观察它,一段时间后将可以瞭到:无法忍受的腿痛是久坐之后,因静脉不通造成新陈代谢后的血液不易回流之不舒服觉受,经过神经送到脑部的讯号太多太急,脑部一时无法及时反应的结果,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假我的表相。当我们一旦起了类似的观想之后,慢慢就能怡然地以第三者的态度,观看假我怎么办、或观看此时假我千变万化的逃避行为。其后我们将逐渐不会再惧怕腿痛的干扰,安心的使用方法,这才是如实地修持忍辱和精进波罗蜜,可以逐渐让我们的智慧实质地增长。我们在听闻开示时,若一心想要学到某种妙法或好观念,那只会遮蔽我们本具的妙观察智,不能进一步消融自我。诵经时想要了解经文的意义,或持咒打坐时想要有什么体验等等,也是无法如实地达到「愿解如来真实义」的目标。正确的方法是不起心动念地听开示、念佛、诵经、持咒、拜佛、打坐、瞑想等才是真修行,才能逐步的穿越修行障碍。同理,见到我们认为已经修得很好的高僧、大德或居士,只需要静静的待在其周遭,直视他的肢体语言、直听他的有言和无言开示,我们的心自然能够和他的智慧相应,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甚至得到他的真实加持。一旦我们开口或起心动念想要得到什么,我们能得到的就落入有相的有限利益了。此外,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依据无我利他的原则,常常练习以若有若无和安心的方式去应对进退(注:此时会自动放松身心,若还要兼顾有没有专心、是否放松身心、或者不要起心动念等,就不能达到真正放松、专心、和不起心动念的目标),当下就是一种逐渐落实佛法生活化、随时随地修行的方式。
有些人或多或少曾向自己提到:「我没有做过坏事,我问心无愧」,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若真的人人如此,为何社会风气如此败坏呢?我们脑中的意识流,从粗糙到微细的有极多层(注:只有最粗的几层属于意识,其它都是潜意识),每个念头都是从最微细的一层开始发动,配合周遭的讯息和脑中的记忆,逐层往粗意识层面发展。而上一层的每一组粗意识讯息都是由许多较细层的细意识讯息所组成,例如单纯的痛感,实际上是由许多较细心念组成,每一个较细心念又由许多更细心念组成等等(注:另一种有系统的说法是:从最微细心念生灭到粗糙妄念成串的发展过程,可用十二因缘法的次序来解说)。通常我们连粗糙的心念都无法察觉到,更别提微细的心念了。从察觉心念的能力和速度来说,四果圣人阿罗汉称为后知后觉,虽然在微细心念的生成过程中无法察觉之,但一个细念头生成之后,其它念头正要被牵引出来之际,阿罗汉可以觉照到。而一般妄念(注:专指不是为了和周遭互动以维护生命所需的心念)之生成以及随后的连锁发展,很像小偷偷东西一样,一旦被主人发现就不敢再继续偷犯,立刻中断更粗一层念头的生成或不再连锁产生,再回头从微细心念开始随机地发展,因此阿罗汉不会为妄念所转。初果圣人须陀洹虽然再更晚一些,才能觉照到念头已经生成,但其见惑已断,不会被念头之连锁生成所惑。由于其觉照力能够在连锁相生过程中发挥察觉作用,以终止不需要的粗念头之产生,故须陀洹不与黑业相应,而称为初入圣位之流。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