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句话代表十八界皆是真空。界是界限、区别、种类。例如可把人区别为政界、军界、商界、教育界等。十八界的界正是此意。眼等六根成六界,色等六尘又成六界,眼识到意识是六识,又成六界,共成十八界。其中能取是六根,所取是六尘,六尘和合发起六识。例如一个设备,手能触及机体,启动开关,眼能看到屏上的形像色彩,耳能听到语言音乐,意根生意识能起综合作用,而认识这是一部彩色电视机。所以依眼根而能了别色尘的是眼识,依耳根而能了别声尘者是耳识……,依身根了别触尘的是身识,依意根而能了别法尘的是意识。一般称眼到身是前五识,意识是第六识。眼看见色,内有镜头,外有要照的对象。人是活物,还有识的作用,不是简单的照相机,这是眼识。耳朵听见声,耳和声,耳是根,声是尘,能了别的还有一个耳识。所以六根六尘再六个识就称为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经中指出:「无眼耳鼻舌身意」,内无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外无六尘。「十二入」都无了。因为根尘都没有,识又从何发生呢?所以十八界也空。就是把有关「人我」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这些东西让你理解了,这些都是空。你不外乎内有六根,外有六尘,再加上你识的作用,总之这一切过去我们都认为这个是我,是真实的,「心经」告诉你这一切皆无。在真实的法性中,这一切都是虚妄所显之相。如水上之波,正波动时,波整体是水,即是真空,所以说都无。让你破除人我。(第六识是分别一切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第七识末那识是执我,老执着一个我。这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成为一个我,想保持自己,种种思想一来,都有个我,不知不觉都从我字出发,这就是第七识的作用。第八识称为藏识,叫作阿赖耶识,一切档案都贮存在里面。眼耳鼻舌身相当于摄像机的镜头,把在外的东西摄收进来,从第六识第七识传达到第八识,即阿赖耶识。这一切都贮存了,也就是种子,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是真正代表你的,所以去后来先。死的时候,身体都坏了,眼耳鼻舌身都没有作用了,第六识也就不行了,第七识也不行了,还有第八识最后从身体离开,这人就是真的死。我们不说灵魂,我们说第八识。我们佛教没有断见,也没有常见。所以就高于其他一切的宗教和科学。阿赖耶识是档案室,大家现在听我说的许多话,脑子里增加了许多新的档案,档案里增加了新材料跟刚才不一样了,你跟刚才是相似,不是刚才那个我了。天天增加新的东西,所以是相似相续。它因为相似,所以不是常,不是老不变。但它又相续,所以就不断。不断不常、相似相续是阿赖耶识,即第八识。现在我们只谈前六识。)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上面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都无,破人我执,叫做为凡人法。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起,破法我执,叫做为圣人法。从无明到老死叫做十二因缘,是缘觉主要所修之法。其内容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互相依赖而有,有此法才有彼法。经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了从因缘而起的法则,例如「老死」,为什么有老死?就是因为有生,有生就必然有老死。推到源头则是由于无明,正是由于无明,生死不已。要破除这十二因缘,只要其中一处灭,就一切都灭。这是缘觉的法执,也叫做法我,破此法我,故说十二因缘皆空。《金刚经》说得很好:「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大家要知道,佛说的一切法,就是拿船做比喻,因为你要渡河,没有船不行,所以佛告诉你这些法。但是上了岸还要这些船做什么?所以「渡河需用筏,登岸不需舟」。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教导我们,破除十二因缘的法执,十二因缘相互联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是包括我们怎么出轮回的办法。轮回不已就因这十二件事情相续不已,所以要修行,断这十二因缘。「无明」浅说很容易理解,就是糊涂愚痴,障碍你明白真理。深一点说,不了达真如一相,妄生分别执著,就成了无明。无明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愚痴是最大的障碍。无明就糊涂,糊涂后就颠倒,颠倒就会造业,造业就是行。第二个是「行」。以上就是过去生中,我们所作的因。过去生中,我们一直是糊涂造业,驱使阿赖耶识堕入母胎,一念看见父母的情况,一动淫念就跑到胎里去了。这就是今生生命的开始,这是「识」。在胎里慢慢长大,还不能形成一个人,这是在胎中身心渐发育之位,已有受想行识等名字,这是心法,所以叫做「名」。还有眼等,这是色法,所以全名是「名色」。第五「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慢慢成长起来了,就是快出胎之位,叫做「六入」。第六「触」,出了胎之后,便与六尘相接触,在两三岁的时候,对外界的事物只是接触而已,他没有什么思维和领略。再大一点,到了六、七岁就能领略一点,也会说话了,很多事情都知道了。第七「受」,六、七岁便对事物有苦乐的感受。第三至第七支这一段就是今生的开始,是我们从过去生中所得的果,是前生决定的。所以小孩有的聪明,有的不聪明,有的听话,有的不听话,这一切由于过去所造的业,通过识而带来的。第八「爱」,既能领受,便贪爱种种美妙事物。十四、五岁的时候就有强盛的爱欲之心,于是今生又迷惑了。第九「取」,成年之后,对所爱之境贪求不息执著追取。不仅仅爱而已,必要得到就是取。爱和取是现在我们所生的迷惑,为什么你要喜欢这些?本来是空,这是错觉,你偏偏要喜欢,本来是不垢不净,你偏认为他清净美好。妄生分别,妄自取著,爱和取就是现在的迷惑。底下第十就是「有」,由于有爱有取的烦恼,做种种的业,定招有当来的果报。第八、九、十三支是现在所做之因,要招来生之果。第十一支「生」,既造种种之因,来生定又于六道四生之中受生。第十二支「老死」,出生之后当然还是要老死,这二支就是来生的果。这十二因缘修的时候,你从某个地方一截断,你或从爱取断,或从无明照破,让它不是这样相续不已,使这种东西不是老按这种规律支配你,那么你就出离生死了。缘觉修的法就是如此,确实可以了生死,可以成为辟支佛,是小乘的极果。若是大乘菩萨就能了达十二因缘,三世循环、一切境界、因果名目都是水上之波,如梦如幻,故曰:「无无明」乃至「无老死」。举出首尾二支,则其中十支皆可概括。经中又说:「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是破法执,本无无明,再说尽或不尽都成戏论。「乃至」两字同样是带过其中十支。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