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心」字在《金刚经》中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如是生清净心」,「应生无所住心」。在《观经》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上两经中的「心」字,即是本经经题中的「心」字。蕅益大师在《心经释要》中说:「此直指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即是三般若也」。既然我们当前一念介尔之心就是三般若,足见一切般若经典和一大藏教无非显明当人各各的自心。而《心经》正是一大藏教的核心,所以直截了当称为《心经》。大师又说:「实相般若……达此现前一念即实相。」「观照般若……照此现前一念即实相。」「文字般若……显此现前一念即实相。」「是故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是一心。此理常然,不可改变,故名为经。」大师开示精妙绝伦。《华严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当人本心与佛无别,若能了达现前之念即是实相,亦即了达当人之心即是佛心,心佛两者毫无差别,若能了达即是实相般若。若能观照现前一念,虽是水上生波,但全波无不是水,凡有动念何非实相。这即是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只是显示本体与照用,显明当前一念即实相。 「经」。「经」是通名,「般若波罗蜜多」是本经独有之名,称为别名。经的涵义是贯摄常法。贯通古今(贯),广摄一切(摄),此理常然(常),永为法则(法)。可见经题概括很深的意思。古云:「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意。」有智慧的人看见经题,这个经的全部意思也就知道了。
四、经 文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这是大士的两个名号。《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正好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昨天来了一位核电站的朋友,他母亲信佛很虔诚,常念观音。他开飞机突然发生障碍,在很危险的时候就听见有人告诉他,你应该如何操作,他完全照着做,结果平安降落。所以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庇护我们一切苦难中的众生。这人的妈妈念观世音菩萨得到观世音大士的加被。大家只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功德都不可思议。哪怕平时不念佛的人,在急难之中,临时抱佛脚都有用。你只要肯念,就会有明显的感应。我们这莲华精舍有一个同学,他是留学生,从美国回国不久,结婚了。一次坐飞机,觉得今天飞机很不平稳,等一会儿就看见驾驶员从驾驶舱的门里出来了,向大家宣布:「今天飞机的机械出了故障,我没有本事使飞机到达目的地了。所以大家你们各自决定吧!愿意跳伞的就跳伞,愿意如何的从便,总之我是没有办法了。」说完了,他就回到他的驾驶舱。全舱的人先一听很意外,思想还没转过来,等思想一转过来一片哭声,命在旦夕。这个留学生说,当时第一念是知道这事危险了,但心里想的倒不是自己怕死。第一想到的是新婚的爱人和孩子,我死了他们怎么办,刚结婚,孩子还小,先动了这一念,再动一念是什么呢?他突然想到,我们中国不是有菩萨吗?当时他的思想活动就是这样,一听这话知道是要死,首先想到老婆孩子很可怜,再一想中国有菩萨,就念起观音菩萨来了。他虽然不信,可是在这种生死关头的念,往往比平常在佛堂里念要恳切。只是一片求救的心,念著!念著!他就看见观世音菩萨现身了。他就大声喊说:「大家不要哭,你们哭没有用。」他就把自己看到的事情一说:「我已经看见观世音菩萨了,决定是有,我们大家一块儿念。」这时大家一想,现在也没有别的办法,没有别的道路,大家就念吧!所以全舱就都念了,念著念著,大家不知念了多少时间了。就都一心去念了。念得很诚,很专一,也很自然,渐渐觉得飞机平稳了,很平静,很平静,大家闭著眼睛不知道,只是一心的念,忽然接飞机的人把舱门打开来接他们了,到了!大家喜出望外,飞机已经着陆了。而驾驶舱的门不开,别人把驾驶舱打开,看见开飞机的人昏死过去了,他穿的飞行服都汗透了,当然有医生急救了。他睁开眼第一句话,「你去问后舱的人干什么来着?今天我是绝对没有办法把飞机着陆了,不知他们做什么了。」机场人问客人:「你们在后边干什么哪?」他们说:「我们在念菩萨。」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所以《大乘无量寿经》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很多很多证明,有许多事情甚至超过古代的《观音灵感录》。我知道得很多,但没有时间去写,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要把这些写下来可以写很厚的一本书,都是很直接的,不是辗转道听途说的。 本经大士名号是「观自在」,「观自在」表示观照般若已经自在无碍了。再者,观什么呢?先师夏老说:「观自,身体是自否?那是假的。」所以要观真我,即是观自性,自家的主人翁在不在,是不是在做主,是不是被妄心所蒙蔽。夏师又说:「如不知观自己,不知自在不在,则不能算入门。」「菩萨」全名是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合起来是觉有情。把菩提萨埵简化称为菩萨。所以看见名字就知道,不但自利更要利他了,不是自了。蕅益大师说:「智契实相则自利满足,智宣文字则利他普遍,故名菩萨。」这是能行般若波罗蜜的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前面说了,在法会上释迦牟尼佛入定,观世音菩萨也在行很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深」就是深浅的深。加一「深」字就分别于小乘也能修习的通(天台宗通教指大小乘相通之道)般若,而是只有大乘才可以明白入手的般若。唯有大乘行人才能信受奉行,所以称为深般若波罗蜜。在修行深般若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照」即观照般若的照。「蕴」是蕴藏,遮盖的意思。我们刚才说了,人人有佛性,为什么佛性不显呢?就是因为这五样给遮盖住了。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蕴是物质这方面,一切万物,凡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觉,以及意所想到的东西都是色蕴。受蕴,例如,我们现在看见了风扇,看见有一个东西,这个就是色蕴,我们一看,脑子就有所领受,内心生起一种领纳的作用,来领纳乐境(乐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乐境(舍受)。想蕴就是种种思想,当内心与外境接触时所引起的思想活动,如了解、联想、综合与分析。而我们这个想是念念不断的,念念迁流就是行蕴。识蕴是我们能够了别、认识,例如上述风扇转动发声,人最初只听到声音,随即知道是声音,这是耳识;同时传达到意,能分别了知这是风扇转动所发的声音,这就是意识;意识是了别,这个了别的念头相续不断,似水长流,前浪后浪滚滚不停就叫作行蕴。所以行蕴以迁流为义。至于受蕴,当听悦耳顺心之声就欢喜,听到刺耳违心的声音则烦恼,所以它以领受为义。受想行识四蕴属于心的,因为心、身两方面,心上的障碍更多。所以五蕴里,四个说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个色蕴是有关物质方面的。五蕴都遮盖我们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