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影法师禅修开示(3)

祖师讲:“先以定动,后以智拔”。所以定的修行是必要的。当我们反观的功夫用久了以后,就会逐渐的培养出定力。当他真正有力量的时候,才有勘破我法二执的机会。所以现在我们就要开始用功,要不断地去用功,最后才

祖师讲:“先以定动,后以智拔”。所以定的修行是必要的。当我们反观的功夫用久了以后,就会逐渐的培养出定力。当他真正有力量的时候,才有勘破我法二执的机会。所以现在我们就要开始用功,要不断地去用功,最后才会有 力量,才会自然安住 在那种一路看下去的方法上。能做到心心念念地去直接体究我们此时此刻生命的本源,这是功夫成熟的状态。想找一个地方住,想赶紧远离烦恼,这是我们常犯的通病。

这几天也有好多营员提意见,说讲座、讲课的内容太浅显了。事实上,如果说大家还执着于义理的 深浅 ,那就还不可能理解深刻的佛法,深的佛法不可能是向外探求可以得到的。谁的佛法最深呢,当然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法最深。佛陀在世的时代,他的许多弟子最初以外道的身份见到佛陀,世尊就招招手说:“善来,比丘”。仅说了这四个字,许多比丘因此就能须发自落、证阿罗汉果。这才是最深的佛法。那些深细的理论恰恰是对执着很深的人说的,因为他不能直下去观察内心的起心动念,总在外境上寻找答案,内心所住的邪见太多了,所以需要甚深的佛法正见来对治。如果我们学到了很多佛法知识,反而使我们轻视基础的佛法,那我们所学到的佛法就成了慢心的资本。这样 的心态 是需要检查的。

我自己也是从这样的阶段走过来的。我最开始学佛是自己读经,大量阅读大乘经典。觉得法师们的讲法没味道,下来专门挑讲法老师的漏洞,心里特别不平。但是后来,通过不断地亲近师父,经常看到在许多年轻的法师讲法时,我们师父都坐在旁边,听得很认真,而且他每次在最后总结的时候,都能谈出他自己的体会,都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反观自己,我们到底是以什么心态在听呢?我们学到佛法是使自己越来越执着,越来越增加我慢贡高和分别心?还是为了放下分别心,使我们的胸怀像大海一样,越来越宽广?赵州和尚曾经讲过:“三岁顽童强于我,我即向他学”。

如果听得不相应时,我们可以反观其心,看一看能听的自我是什么,这时你就在直接体验第一义谛,直接在修行佛法,别人在讲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都成了我们深入佛法的因缘。祖师讲的很清楚了:“ 路逢达道人,第一 莫问道”。禅是不能从外求的,一定要反观其心。诸佛的言教,诸大善知识的开示,都是为了要引导我们反观其心。佛法的核心就是破我法二执,这是佛法的根本宗旨 。破除了我法二执, 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总是想住在一个深妙的境界上,找一个深妙的佛法去住,离开我们内心的真实体验去找一个文字的答案,这是许多人的通病。

在一千多年前,赵州和尚住持古观音院的时候,有一位禅者,可能是有些傲慢吧,他听赵州和尚总是说吃茶去,来过的吃茶去,没来过的也是吃茶去;刚到的吃茶去,常年住在这里的依然是一句吃茶去。他觉得没有味道,觉得这样的佛法不过瘾,所以要跟老和尚告假,要去南方修学佛法。赵州和尚就对他说,好啊,那你就去吧,但是我要忠告你,有佛法的地方不要住,没有佛法的地方更不能停留。结果这个学人就非常疑惑地问他,有佛法的地方不能住,没有佛法的地方也不能住,那不就没有地方可以住了吗?那我住在什么地方呢?赵州和尚回答,柳絮!柳絮!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不可以住的。一切法都在刹那的 生灭 当中,无住是世间万象的本性。你想找一个地方住,不管住的地方是什么,“若有所住,即为非住”。若有所住,即有所缚,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一个也免不了。

无住是佛法的根本。当时还有人问赵州和尚,“佛法久远,如何用心?”赵州和尚生活的晚唐时代离正法时期也已经很遥远了,当时虽然禅宗特别繁荣,但毕竟能悟道的一千人一万人之中出不来一个半个。所以,如何用功?如何真正地深入佛法?这是每一个严肃的修行人每天都要思考和抉择的问题。所以有人就问赵州和尚,“佛法久远,如何用心?”赵州和尚回答,“你看前汉后汉 把揽天下 ,临终时半钱也无分”。什么意思?西汉东汉几百年的江山多辉煌啊,整个天下都是他们家的,但是到了灭亡的时候,半分钱也留不下,无常啊!观无常,观察我们内心的变化,观察妄想的流动,观察万事万物的变迁,这是修行的重要方法。

比如我们这次活动的安排,天天在变,一会儿一变,刚通知在万佛楼,一会儿又改成了 观音殿 ,搬来搬去的,变化无常。如果你要对此很执着,就会产生很多不满的情绪,你会说这么大型的活动为什么不严格地按计划来进行?从事情上来说,有这样的问题是正常而合理的,但这恰恰也就是烦恼的根源。任何事物都是由非常多的因缘成就的,我们所能了解和控制的因素是少之又少,我们不可能让事物完全按我们的计划和意愿来发展。变了就就随顺变化,变了我们就适应变了的情况。对过去的计划、想法和结论都不要固执,“应无所住”,这才是佛法。能够随顺变化了的情况就不会有烦恼。

所谓的烦恼一定是你抓住一样东西不肯放手,而它已经变化或消失了;或者实际发生的情况与我们的期望不一样,我们就会感到很痛苦。结果已经产生了,还再反复地想如果我要不那样做结果就会如何如何。这就是颠倒梦想,完全是自寻烦恼。大家可以自己体会,我们曾经最烦恼的事情和心情,现在在什么地方?自己的执着心总是抓着烦恼不放,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还时常在心里把它翻出来品味品味。所以,是我们自己不肯放弃烦恼,而不是那个事情要找我们的麻烦。古人说,但得心不碍物,物岂碍人?祖师还说:“凡夫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我们不要只是在事情上用功,要多在自己能动的心态上用功,这是修行的要点。

神会禅师曾向六祖慧能大师问过六个问题,其中一问是:“先佛而后法,先法而后佛?佛法本根源,起从何处出?”六祖回答:“说即先佛而后法,听即先法而后佛。若论佛法本根源,一切众生心里出。”所以,我们能知能觉的心智是万事万物的中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一切的世间法乃至于佛法,都是我们自心所显,都不离开我们现前的心地,都是由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智去感知、 观察和思维的。 我们对万事万物的认识都不能离开此时此刻的觉知心。不了解我们能觉知的心体,只是一味地在变化不息的事物上用心,那就正如六祖所说:“离道别觅道,暗行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我们现在直接用我们能觉知的心智,去缘念、反观我们的心体,这是解决一切生命问题的根本途径。我们不应该离开自己的心灵去寻找生命的答案,要直接看自己到底是什么。我们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先要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你才有解决问题的机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