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息观的修证(诚信)

论数息观的修证 诚信 闽南佛学 数息观是禅观的重要观法之一,它与不净观,合称为禅观的二甘露门。本文从以下四个专题加以论述:一.数息观对治散乱心,二.数息观的实践方法三.数息观与白骨观

论数息观的修证
诚信
闽南佛学

  数息观是禅观的重要观法之一,它与不净观,合称为禅观的二甘露门。本文从以下四个专题加以论述:一.数息观对治散乱心,二.数息观的实践方法三.数息观与白骨观双修,四.数息观的果证。
  一、数息观对治散乱心
  数息观是五停心观之一,能对治散乱心和贪欲心。因为常人的心念,攀缘外境,而起种种的妄想分别,慨而言之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一)贪欲分别:所谓贪欲,就是指色声香味触和财色名食睡。人生活在社会上,都有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二种欲望,精神亨受是人们的最高欲望,主要有七种表现: (1)贪色,男女之间互相追求: (2)贪著长相,相貌端正(3)贪著仪容,长的漂亮; (4)贪著声音,细柔宏亮; (5)贪著皮肤细滑,如明目长眉,堂堂仪表; (6)贪著一切众生长相; (7)对於自己所追求的对象生爱著心,不肯舍离。此七种贪欲,能诳惑人心,令人起颠倒想,非净计净,非常计常。如心著色时,自以为净,爱着心息,如狗食粪,以为清净而人观之甚为不净。人身亦复如是,犹如臭皮囊,外表看起来很清净,但身内有三十六种不净物,如精血.屎尿,鼻涕等。所以佛经说:“身臭如死尸,九孔流不净;如厕虫乐粪,愚人身无异。
  贪欲心重的人,如火益薪,越烧越旺;如鸟食肉,互相竞争;如踩毒蛇,伤害自身。总之,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受无量之苦恼,皆由贪欲分别心引起。若能修习数息观;则能对治。
  (二)嗔患分别:所谓嗔恚,简单的说,就是於逆境中心生恼恨,当人欲望无法满足,或者遇到不如意的事,对他人便生瞋恨之心。佛说嗔恚是三毒之一,能杀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若能修数息观,就生慈心,除灭嗔恚。
  (三)恼分别:恼即烦恼,我们的烦恼很多,但主要有贪、嗔、痴、慢、疑、邪见六种根本烦恼。目前社会动荡,人心浇漓,乃至世间一切犯罪行为,无不是由此根本烦恼所引发的。如精进修习数息观,则能离诸烦恼,断一切痛苦。
  (四)亲里分别:就是存在亲疏,恩爱的心。一般的人,总以为自己的六亲眷属是最亲,别人的六亲眷属就不亲,今生的是亲,过去未来的就不亲,这是我的父母,那是我的朋友等种种的分别界限。事实不然,譬如树上的鸟,到了晚上时,便聚集在—起,天一亮,各自远走高飞,六亲眷属也是如此。虽生活在一起,同居在一起,但心里活动各各不同,大限到来各自分离。由於因缘和合,所以在一起,因缘分散,就不在一起了。如果今天是你的夫妻,明天就不一定了。今天是恩人,明天不一定就成了你的冤家。这种现象,每天可见可闻,所以因缘果报,无有定实,犹如干沙,拿在手中就在一起,放之则散。但凡夫执着亲里分别,所以就永远达不到平等,受三界系缠,有能解脱。
  (五)贪生分别:死,是每个人所不愿意的,除非那些受到极烈痛苦折磨的人,只好走绝路、寻短见。一般的人,总想自已多活几年,寿命长一点,最好是长生不老。但是有生必有死,要想不死,除非不生,这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可死的寿命有长短,有的生下来就死了有的活了三岁、五岁、或十岁、二十岁也有的活到五十、八十,乃至一百多岁犹如树木开花,有的一开花就凋谢,有的结果时抖落,有的未热即坠地。所以人生世间,死力最人。要想真正不死。
  必须修习数息法门,精进不怠,证得无生法忍。
  总之,以上五种分别思觉,前三者为粗病,後二者为細病。要清净自心,入圣人道,必须以数息观为基础。
  二,数息观的实践方法
  数息法门,根据聖言共分六门,兹分述如下:
  (一)数门:是数息观的主要方法,包括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等阶段。
  通过数息可以系心於一处,时间一久,妄念自然的渐渐会微薄而消失,进入舒适轻安的境界。若能精进不退,即得初禅定,乃至非非想处定。虽然不净.念佛等观法,也能断思觉,但范围广不易入门。而数息观,范围小,易於收摄,只要抓住现前一念,便得利益。在数息时,要从一至十,不增不减,若稍有他念,就失去记数,身心不安。所以,《清净道论》说:“数出入息时,不宜止於五以下,不取於十以上,中间亦不应脱数。因为如止在五以下,则在迫窄的空间内未免心生苦恼,犹如彼押在迫窄的牛舍之内的牛群相似。若超过十数以上,则心生起仅依止於数目。若中间脱数,则发生我是否巳达业处的顶点而紊乱其心。”因此,应该避免这些过失而数出入息,就可以初断思觉分别。
  (二)随门:是指随逐於息,  即十六行相。行者在数息功夫熟练後,应放弃数法,当修随法。但在修随法时,对於出入息不应有初,中,後的作意。一有作意,心身便会不安。所以《清净道论》说:  “以念随行於出息的初中後者,由於他的内心散乱,则身与心皆成热恼动乱而颤动。以念随行於入息的初中後者,由於散乱於外的心,而身与心皆成热恼、动乱而颤动。”因此,当入息後,应随息,不能数一;出息後,也应当随息,不能数二:。好象欠债的人,债主开始时,跟随不放,不相舍离。随息也是这样,入息必定还有出息,但出息即灭。出息後必定也有入息,但入後亦灭。这时,行者能知入息有灭,出息也有灭。为什么呢?因内心动故,所以有息出,出後即灭。又因鼻口引外面空气故,所以又有入息,入後即灭。如果内心不动, 既没有出,亦没有入。由於年龄的不同,息有长短,比如少年人入息长,出息短;老年人入息短,出息长;中年人出入息不长不短。又因脐边的风相发动,出入息就相似相续,当息出到口鼻以後即灭,比如气球中的风,打开即减。假使用嘴吹它一下,风就进入气球,这是从新的因缘中产生出来的。所以,我们知道出入息的因缘,是虚妄不实,生灭无常。是因口鼻因缘,才有出入,因心动令生,心静则灭。但是,一般人以为息就是风这是错误的。以此推之,四大、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也是一样。你能知道这种道理,逐息出入,这就是随门。
  (三)止门:是指五轮禅(地轮、水轮、虚空轮、金沙轮、金刚轮)。当行者得随门後,应修止法。所谓止,就是说数息心到了极端平静的时候,就住意在风门(即肚脐),念入出息。为何要修止法呢?因修数随时,心不安定,善於寻思。但修止可以断一切思觉分别,心不散乱,住於一处,如眉间,肚脐,脚指等,念出入息。比如守门的人,只要站在门边,就可以看人出入。止心亦复如是,知息出时,先从脐至心至胸,然後至咽至口鼻。入息时,先从鼻至口,咽,胸、心,然後至脐,如是系心一处故名为止。此时,不念数随,身心轻安渐入定境,泯然空寂,不见身心相貌,如身入虚空之中,飘然自在。同时,在此定中,会出现动痒冷暖轻重涩滑八种感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